改命37:生命有长短,光阴莫虚度

启明灯

(微信号:QIMING-DENG)

站在真相的立场上看!

△点击播放音频

【原文】

然行义未纯,检身多误。或见善而行之不勇;或救人而心常自疑;或身勉为善,而口有过言;或醒时操持,而醉后放逸;以过折功,日常虚度。自己巳岁(西元1569年)发愿,直至己卯岁(西元1579年),历十余年,而三千善行始完。

01
然行义未纯,检身多误。

了凡先生对自己继续观照。我们讲的这个问题,其实讲白了说,是一直解决不完的,很多问题,生生世世的问题,解决起来不容易。但是能不能解决完?说老实话,能解决完。假以时日,永远的这么一直做下去,一定有解决完的那一天,一定有的。需要多长时间呢?讲一个数字,当然讲这个数字也是叫对结果零期待。

据说佛陀在成佛之前有五百世做忍辱仙人,我不知道诸位能不能听懂这句话啥意思。就是他在成佛之前,做格物的这个功课,做了五百世。哇,这么长时间!没事,你现在开始做,下次算就是四百九十九世。你做一世少一世啊!如果你真心打算解决问题,那么这个问题一定会开始越来越少的。

我们过去是以为这个问题解决完了,它又来了,所以你对解决问题没什么信心。是不是这么个意思?你现在就知道,再坚持五百世就解决了。

刚才讲生死,不太愿意说那些话题。生死也好、五百世也好、几百世也好,你以为真的有个几百世吗?你以为真的有个生死吗?生死不也是你感觉到的内容吗?

02
其实生死是啥?那个“觉”就好像一个大圆圈。那个“觉”我们把它理解成个大圆,因为便于讲,画个圆也是有限,也是妄,但是我们就用这个来大概说一说。
你看,这是个“觉”。这一段、一段、一段、一段,是不是你觉到的片段?你觉到的内容嘛。从这儿到这儿,从这儿到这儿,这一段叫“生”;从这儿到这儿,这一段儿叫啥?这段就叫“死”。从这儿开始又到这儿,这又叫“生”;从这儿又到这儿,这又叫“死”。
这么讲,你有没有感觉,就像你睡觉一样,从这儿到这儿叫“醒着”,从这儿到这儿叫“睡着了”;从这儿到这儿叫“醒着”,从这儿到这儿又叫“睡着了”。一段、一段、一段,一个阶段、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体验。不就这么一个东西吗?
有没有听过一个词——“分段生死”。就是你的体验一段一段的,就是你体验里面的各种内容。但是有个问题,这个东西是你被迫体验的呢?还是你主动解决的?这个里面是个问题。这就是关于生死的真相。
你体会一下——“觉”动过吗?“觉”生过吗?“觉”死过吗?“觉”没有生死、不可移动、不可变化,“觉”是那么个东西。那么生死在哪里?生死不是在他觉知的内容里嘛!你首先要明白这个,你就知道,那个东西就看清楚了。
03
其实生命里面有一件大事——格物啊。
格物是个功课,明白吗?格物是个功课,什么意思?格物是个手段。你不要以为手段很重要,尽管我们讲手段非常重要,格物非常重要,但是它只是一条船,咱们现在要过河呢,它是一条船,但是你以为船就是全部吗?不是!
《金刚经》上怎么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这个法你也要把它放下的,你不要执着。
但是现在你用得着,你必须用,你要用多长时间不知道。可能是五百世,比如说五百世以后你成佛了,我也不知道啊,也不知道你是不是前面已经有多少世了,也不知道后面还有没有四百九十九世,可能还不足四百九十九世,可能你前面已经修行了好几世……都不知道啊!但是这些都没关系。
我们只要知道生命的真相,最重要的事情其实也不是格物,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你一直站在真相的立场上看。什么叫站在真相的立场上看?就是你一直知道:这一切都是我创造的。你一直知道。能懂我意思吗?知道这个“我”是啥意思吗?
这一切都是“我”创造的,这一切都是“觉”创造的,你就一直站在这个立场上。你看云舒云卷,一会儿这个人过来骂我;这个人过来打我了;张三又打李四了,李四又还手打了张三……你就坐这儿一直看,你知道都是从这个电视机里边演出来的,都是从“觉”这个电视机里面演出来的。
04
你可能有的时候会有个情绪,你觉得生气了,你觉得伤心了,你会有个情绪,你就知道——诶,这个东西又来了,功课又来了。赶紧把它觉住,赶紧把它逮住,觉住它,别让它走了,就是个这。这不就一直提着观照嘛!
来了。来了,好好感受感受,感受完了,下次。又睁眼,又在这儿看云舒云卷、日出日落。所有外在发生的一切现象,你还是搁这儿静静地看着,你始终知道所有的这一切,都是它创造的。这句话好懂吗?这就叫站在“觉”的立场上去感知一切。其实就是这么个功课。
最重要的是什么?最重要的是,你一直知道都是“觉”创造的。是这个东西呀!
格物其实是个心理学技术,你有没有发现会做格物,在心理学中叫“疗愈清理”。会做疗愈清理的,学心理学的老师多的是,多如牛毛,有几个开悟的?为啥开悟不了啊?因为他没有站在“觉”的立场上。根本丢掉了,他只是在用一个技术。能明白这意思吗?
所以一定经常提醒自己,这个东西是“觉”创造的。一直提醒自己这是“觉”创造的,提着观照,照着就完了,天天看着,就是个这事,时时刻刻看着。就是了凡自己说的——“终日兢兢”。一直提着观照,这是最重要的。
05
我们回到课本上。
行义未。检身多误。”了凡还是继续观照。
他说“或见善而行之不勇。
明明看到这个事,应该这么做。应该这么做——意思就是良知指引我这么做。但是“行之不勇”——里面还是觉得:要不别做了。还是有这种纠结。说明什么?还是有一个“小我”,“小我”还是没有清理干净。“见善而行之不勇。”
 
或救人而心常自疑
帮了人家了,但是帮完了自己还老嘀咕:哎呀,该不该帮他?帮了他别讹住我吧。说明什么?说明内在的恐惧还在作用,还没有在消除恐惧。
“心常自疑”怎么办?要发现自己的“自疑”,然后一直发现着、知道着,一直格物那个“自疑”。
或身勉为善而口有过言身勉为善”身体还能努力地去做善事,但是嘴巴里面还是牢骚很多。
这种人太多了,修行圈子里太多了,看起来什么善事也做,也放生、也组织活动、也念经,看起来是个传统文化的积极分子,但是牢骚也不少啊。牢骚不少说明什么?讲白了说——自卑那关还没过。
自卑,就是你遇到事情,老喜欢瞅那个难受的地方。为什么?因为这个地方跟你感应,它跟你同频。你就喜欢看那种事,就喜欢说那种事,说明你就是那么个人。所以这个说明什么?说明第一关,必须勇敢地,硬着头皮过,硬过。
因为啥?因为你一见到自卑就逃走了,你不敢面对它。所以你除了硬头皮,没有别的办法了,硬上嘛,冒着枪林弹雨冲上去,就这种心态。冒着枪林弹雨冲上去格自卑,直到那个自卑释放了,这个问题就没有了,你也用不着说那么多废话,发这种牢骚,你用不着了——因为你里面那个牢骚自然就少了。
或醒时操持而醉后放逸。”就是清醒的时候做的还不错,喝多了就不行了。当然这个地方,你也不用把它理解成喝多了,你可以把它理解成——不是那么清醒的时候。就不行了。
不是那么清醒就不行了,说明什么?说明工夫不到家,说明还没有把自己真正的修成那个样子,所以“醒时操持而醉后放逸”。
 

这样一来,“以过折功,日常虚度
我前面讲过,功、过不能相抵。“以过折功”在这个地方,讲的不是功、过相抵,这个地方讲的是他自己计数——他要记善事的数、恶事的数。所以他用了功、过相抵。
“日常虚度”,这样一天一天做下来,善事(数)减恶事(数),减不出正数来,这叫“日常虚度”。

欢迎留言分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