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赚的比你多,混的比你好,除了心里发酸还能做什么?
当面对同学赚的比你多,混的比你好时,自怨自艾只会徒增挫败感,有效地比较和改变才是缩小你和同学之间差距的唯一办法。
上周末,小李参加大学同学婚礼,见到了许久未谋面的老同学。同学们有人在大公司做高管,有人大学毕业回家现在是机关单位副处长,有人出国留学,搞科研拿奖,还有好几个一毕业就搞起了创业,不仅早就自己买了车、房,还带着父母一年四次满世界的旅游。听着他们坐在一起聊创业,聊投资,聊芬兰的极光、毛里求斯的海,小李半句话都插不上,浑身上下不自在。
相仿的年纪,别人已经一步步走向理想的生活,而自己还在每年几百块的调薪和狭小的升职空间里挣扎,说心里不酸,那是假的。
但是小李想不通,大家当年都旗鼓相当,有些甚至还不如自己,怎么就都比自己过得好?
和小李一样疑惑、不甘的人不在少数,世界经理人博主哼哼记曾发表博文感叹,“时过境迁的感觉莫过于此,往往被老师偏爱的优等生成了芸芸众生中的平凡人,例如我。而那些让老师头痛不已的问题生就成了有车有房有事业有家室的民营企业家。”
\ 不要将学生思维代入社会 \
有些人看到同学的成功可能会心生怀疑,他肯定是买彩票一夜暴富了,或者他家庭条件本来就好,又或者他肯定是投机倒把赚的。抛开机遇、运气、家庭因素这些客观条件不说,同学之间的差距其实很早之前就存在了。
学生时代对于成功的评定主要来自于成绩好,但是成绩好只能证明学习能力或记忆能力相对较强,并不能作为判定未来是否成功的要素。校园里单一的考核标准限制了不同角色的潜力发挥,以至于同学间的种种差距被考试成绩的几分之差而取代。但进入社会后,一个人的自我认知能力,判断力,意志力,抗压力和人际关系等一系列的综合能力,都将成为决定未来的关键因素。
\ 同学一直厉害,只是你没发现 \
有些同学看起来只是比别人更热情开朗,但其实他特别擅长有效地沟通和取得信任,情场、职场都如沐春风;有些人存在感太弱了,弱到让人记不住名字,却没想到他一直是校园英语角去的最早的那个,早就在校外翻译界崭露头角;更有一些当年让人不屑一顾,在宿舍开小卖部、或者帮忙跑腿赚小钱的同学,毕业几年就把各种小生意、小买卖做了个遍,积累了别人无法想象的经验和人脉。
身为优等生可能只关注这次考试又比别人多了多少分,却忽略观察周围同学真正的能力和潜力所在。
所以,当面对同学赚的比你多,混的比你好时,自怨自艾只会徒增挫败感,有效地比较和改变才是缩小,甚至弥补差距的唯一办法。
\ 同学比你强在哪?\
心理学中的社会比较理论发现,通过社会比较,人们可以觉察到社会行为发展的方向性,从而有意无意地改变自己的社会行为。也就是说,与同学比较,可以被运用为一种积极的内驱力,促进主体行为的发展和改变。
正如世界经理人网友在《同学比你强就不平衡,对吗》一文中的留言,“同学是我们自己最好的参照物。”
靠近那些比你成功的同学,客观积极地对比你和他身上的相同与不同,了解对方培养良好习惯和优秀能力的方式,不断地修正及提升自己。
\ 将比较结果转化为内部思考 \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一番比较过后,审视和观察也应该由向外看,转为向内看。问问自己,某位同学四年如一日,雷打不动坚持5点钟起床读英语的疯狂意志力你有没有?如果没有,该怎样逐渐培养?
再问自己,另一位同学高超的人际交往能力你具备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应该怎样从每一件事上改变自己待人接物的方式?
持续的自我反思可以帮助人更好的认识自己,围绕着某个具体目标进行不断的实践和调整,找对自己的问题和解决办法,能力提升是迟早的事。
\ 人生下半场,只和自己比 \
“鱼有鱼道,蝦有蝦路,成功的人都是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活法。”与他人的比较是一个学习和提升自我的过程,而真正的成功则来自于对内心意愿的有的放矢。
高晓松在一次访谈中曾说过,“到了下半场,敌人只剩下自己”。在经历了一系列和环境的斗争,和他人的斗争后,客观地审视自己的人生,观察曾经做出的每一个选择,会发现只有遵从自己的原始意愿,做真正符合自己喜好和长处的事,才能避开做无用功带来的沉没成本,实现理想和现实的双赢。
守得初心,方能行遍天下。
正如世界经理人“守初心 行天下”十大管理实践评选活动的优秀企业家们,他们在通往成功的路上立意行天下,时刻坚守自己内心的追求和使命。(文/力力 来源 / 世界经理人)
快来戳链接参加世界经理人年度大戏,
投票选出你心中的十大优秀企业和企业家,
一起学习,一起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