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庆磊:我们是如何做“古代社区治理”研究的?
编者按
近期,《学术界》杂志发表学术论文《皇权如何下县:中国社区治理的“古代样本”》,引起一定关注。此文由南开大学吴晓林教授与研究生岳庆磊合作完成。文章回应了“皇权不下县”的命题,穿越社区的“前世今生”,以“里治”为切口描绘了中国社区治理的“古代样本”,探寻中国社区治理的历史基因。从撰稿到发表,前后修改20多次,涉及史料若干,共有100余处引用。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师生查阅资料、团队交流研讨、修改完善,最终成稿。教育教学乃是师生生命共同成长的活动,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学生心有体会,从初稿到发表似“打怪升级”。特回顾历程,从学生角度记录教学互动过程。
成功是“熬”出来的。从2020年初交付初稿,到11月在《学术界》发表《皇权如何下县:中国社区治理的“古代样本”》,此文也算是陪我历经四季变换,辗转流离10月。当尘埃落定之时,心中更多的是对这份作品的执着,是对这份坚守的感动。其中的心路历程莫大只是一个累字所能概括,既如细水长流,永不间断,又若流星一瞬,划破长空。
心中颇有感触,既想与大家分享这一路走来在老师引导与教育下的学术写作经历,也想与大家交流在写作过程中品悟到的人生经验。论文写作的过程就像从江湖小白向习武之人的蜕变与进阶,一招一式都必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摸爬滚打、历经春夏秋冬、掉汗掉发唯独不掉肉的修行过程中习得一身本领,向着武林高手的人生目标前行。
秘籍第一式:选题需有灵光乍现和醍醐灌顶之效
其实一开始,我是拒绝的。早在2019年11月,老师便与我交流要透过历史长河寻求我国社区治理的基因,解密中西方社区治理的本质差异。后来在一次课上,老师说:“自古以来就有的‘里’,从空间范围、功能定位、管辖人数上都与现代社区极为相似。南开大学直到现在周围还分布着龙兴里、龙腾里、龙井里等等社区。我国台湾地区,‘里’作为一种行政和自治单元,遍及了城市区域。因此,我国社区不是舶来品,而是土生土长的‘草根’。”
我不知道当时我脸上的表情如何,但内心惊现夺命三连call:“里”成为古代社区治理样本的依据何在?研究就只留在史料找寻上吗?历史经验和发展规律真的会对现代社区治理有借鉴意义吗?我怀着这样的疑惑开始了这一项从未有过又极为宏大的任务。
说实话,起初干的特别没劲,因为我并不知道最后我心归何处。在这个过程中,我听了很多的讲座,去了解公共管理学科需要有中国历史叙事方式。
又相继看到了两篇文章,一篇是何哲老师在《中国行政管理》发表的《公共治理研究:历史为什么是重要的?》,其中阐述治理本身来自实践,归根于历史,人类一切社会活动都是具有历史连续性的集合。既往的大量历史经验,为治理研究提供了充分的借鉴与可比较的对象。另一篇是杨光斌老师等在《政治学研究》发表的《历史政治学的功能分析》所提及到的,基于政治学取向的政治史研究有助于避免因“文化转向”而导致的历史研究的碎片化问题,这意味着历史政治学研究既追求“真相”也关怀“真理”。我明白了我们的研究是非常有价值且有意义的。
同样,我们的研究不能只停留在找到小切口上,将找寻的文献资料分类汇总加以呈现。我们不做史书典籍的“搬运工”,要做学术思想的生产者。我们的研究要一贯到底,去回应我国不同国外社区所具有的“居民需求”和“社会建构”的“两维需求”的原因。老师强调如果不能系统地比较或联系经验材料,人们所获得的仍是小因果关系的自我满足,无法洞悉表象之后的深层结构(吴晓林:《新结构主义政治分析模型——马克思主义结构分析的回溯与发展》,《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2期)。
小切口背后的大问题也找到了,还要去思考借助何种研究路径和范式链接串联起这两个核心维度。这篇文章借助“结构-过程”的研究范式分析“国家—社会”关系,以中国古代社区治理研究“皇权是否不下县”。整个过程说到底就是个完整的选题过程,从灵机乍现到推敲琢磨再到反复论证,任何一步都极为关键。
好的选题首先要做到“顶天立地”
本科我进行创新训练时,总喜欢剑走偏锋,故意创作一些新的名词或概念,哪怕逻辑不通且条理不顺,只要有“新”便足矣。但是这次的写作让我明白:好的选题一定是价值至上,要立足中国的国情实际,聚焦中国的治理问题,既能与时代接轨,又不能和理论脱轨,更不能因概念新潮流行就出轨。我们选题时要将视角沉下去,实起来,而不能飘上去,下不来,用一些浮夸的辞藻和看似高大上的概念加以包装和粉饰,最终只能是恶性循环。
其次要“纵享丝滑”
我们研究生的选题极易陷入两个极端:一是单薄无力,被风一吹就跑了,停留在就事论事的层面;二是会像个外强中干的大胖子,很多理论扎堆涌现,但没有一个能论证清楚。好的选题要想一棵拓扑树一样,围绕一个点扩充到一个面,再从一个面拓展到一个体系,如何一张画卷徐徐展开,要有丝滑般的延展性。换句话说,选题实则是在探寻理论研究空间的过程,先打眼凿洞,然后强基破壁,方能有源源不断的学术火花。
最后要“珠圆玉润”
现代人往往以“瘦”“快”为美,浅尝辄止、走马观花者甚之,选题实则是一项需要经过资料查询、反复论证的系统性工程。这篇文章题目的成型实则是老师已经读过相关文献、思路逻辑理顺后又在组会上与我们交流讨论再完善的过程。我还记得当时列提纲就写了6版,在否定中进步,虽然后续成文中会有调整,但实然心中已经知晓文章成型后的大致方向和研究过程。选题绝对不是选个题目那样简单,需要立足实际、立足文献的沉潜与跳跃。在这里分享谢伊云师姐(没错,就是那个在《中国行政管理》发文的美女师姐)给我们师门的一个选题窍门:“我们去听一些讲座不仅是为了听内容,更要关注老师的思维与逻辑,兼顾立论与陈述,然后联系自己的研究领域进行转化,并借助已有文献寻求突破点。”
图为原先的论文提纲
秘籍第二式:扎好文献马步,练好综述内功
老师教会给我的第二招便是要做好文献综述,提升自己的搜商,扩大阅读面,形成“根正牌亮”的读书笔记。
原先我的文献综述更像是名家语录,基本都是xx说。读罢后只能记住 :“ ”三个标点符号。文献综述不是面面俱到的机关枪,也不是只顾一极的霰弹枪,而是一步到位、精准打击的AK47。这篇文章既需要对已有文献中涉及到“里治”的部分进行综述,还需要梳理出从先秦时期到民国时期“里治”发展简史。而且历史文本分析更需要精确且详实。
要想做好文献综述,我觉得要做好三点:
从模仿与借鉴开始的“复制品”
第一次上老师的课,老师为我们推荐了三篇综述性质的文章,那应该是我写作的启蒙篇。我从谋篇布局到思路搭建再到依次推进,都模仿了原先文章的一些感觉和味道。在学会跑之前一定要先学会走,学会走的好方法便是在前人的肩膀上“匍匐前行”。这篇文章综述部分实则是按照宏观层面(皇权是否下县,基层是否自治?)、中观层面(历时如何演变?当时如何实行?)和微观层面(谁在治理基层?如何治理基层?)三个不同层次进行陈述,勾勒出中国古代基层社会多种力量存在的图景。
绝不能做“半成品”
文献综述不能讨巧,只能下笨功夫,要不然就会做成又硬又难吃的“夹生饭”。讨巧意味着不去查直接出处而直接转引或“就那样吧,差不多得了”,最后发现坑的还是自己。文章有一张“新中国成立之前基层社会行政编网”的表格,原先我是从各种“花边新闻”或“野史秘籍”中找到,老师强调要铺下身子,找到权威的历史文本来源。我便从《文献通考》《宋史》《明史》等寻找辅证材料,竖版排版、文言文、繁体我都遇到过,这还要感谢高中语文老师的辛勤指导。同时,每一处引用都要做好标记,要不然最后会出现大问题,更不要等到最后集中处理,结果就是忘记到底是从哪里看到的这句话。
图丨论文中新中国成立之前基层社会行政编网
要做“优美品”
老师会在一周一组会上强调,文献综述是极需要下功夫的,不是文本的简单堆砌,要形成完整的逻辑链条。这篇文章中国古代“里治”发展简史部分,按照里长的任命方式分成了唐朝之前的官任制、宋至明清的职役制和清末以后的官僚化尝试阶段,每个不同阶段都会包含里长的选拔方式、职责划定、奖惩内容和监督考核标准,还会有以乡绅为主要代表的民间力量的作用发挥。每个部分的表述不是按照公式模板的套用,而是语言通畅、各具特色。再举个小例子,是当时老师在批注里说:“等分享经验时,要与大家讲清为什么要如此修改。”
我的版本
有的学者研究从先秦到汉魏以基层百姓为核心的乡里舆论所起的道德教化、政治选任与监督和社会价值的作用,窥视基层社会借助乡论与国家权力进行互动,国家也以此将基层社会纳入国家秩序的政治传统。有学者则以隋朝开皇三年的山东性法令和开皇九年的江南性基层法令为准,以因时因地因人的变异为则,剥离出地方差异性背后的制度实行层面趋向统一又不断调整统一的特质 。
老师的版本
研秦国者,记述“编户民,而后乡官里吏负责征收乡里赋税”的历史;研“先秦到汉魏”史者,窥视“乡里”的道德教化、政治选任与监督等作用,严耕望先生设专章探讨“党里邻”,钩沉出魏晋南北朝“行政权全操于国王之手,中央政府不干取之也”的乡里制度。
这样写既能够保证逻辑顺畅,还能有干货,语言也变得简洁不啰嗦。写文章不是写新闻稿件,不需要刻意去追求语句对仗,也不需要追求华丽的辞藻,但同样需要设计和加工,绝不能尽显苍白无力,要尽可能将文献综述做成有血有肉、内容饱满、样式突出的优美品。
图为写论文累时的休息时光
虽然没有长着一张偶像剧的脸,但却每天上演着偶像剧的桥段。整整两周的时间天天坐在图书馆3楼B050的位置,搬着厚厚的书籍,迎着冬日的暖阳,但是并不期待与美女的邂逅。有时为了一处引用或者史料,我还会借卡去历史学院、通过李一师兄跟博士学长借书、去淘宝上跟电子书商家软磨硬泡砍低价格等等各种方式。
图丨与淘宝卖家的“友好”对话
但是当看着老师返回来的文稿错误越来越少时,自己真的是痛并快乐着。当快要放弃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就再咬咬牙攻下来,你就会佩服那个一直奋斗的自己。
秘籍第三式:拳打百遍
其义自见
论文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当我把初稿和最后见刊的文章加以对比时,内心会不禁发出“这真的是我写的吗?”的感慨。这里面既有80余处的引用修订,还有内容表述的日臻完善,真可用凤凰涅槃、浴火重生来形容。
图为论文修改保存版本(命名方式只有自己能看懂了)
最初几稿,我必须要喝杯茶冷静之后才会打开,因为那场面真的是锣鼓喧天、红旗招展。大段大段的标红,甚至有一个部分要全部修改。文章中的主体部分侧重于家国互动的“三权分析”。在最初几稿中,我将古代社区治理总结为“行政统合的皇权下沉、绅里分合的治理逻辑和收敛参与的社会整合”,但太过于绕口和费解。于是老师打散重构,从主体关系结构出发,总结形成了皇权控“里”、绅权辅“里”、民治于“里”的古代社区治理模式,高度概括且通俗易懂。
后来几稿,老师便开始精雕细琢,也让我知道一个出色的学者一定首先是一个重度强迫症患者。从文章结构图的方框位置、线条粗细和对齐布局,再到全篇中多余的“的”“了”“是”,无不体现着做学问者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6月份后有时会一天两稿,基本上都集中在个别字词、标点、不太恰当的表述上,老师告诉我说:“论文不改到发表的最后一刻,永远不能停下来,要时时刻刻反复去改。”
图为“满目疮痍”的论文修改
改论文究竟要改什么?我认为有三个部分需要着实注意。
一是改文章的行为思路和逻辑框架
最后成型的论文已经和原先框架中的标题相差甚远,会在修修补补的过程中追求尽善尽美。在分析皇权、绅权和民权在“里”这一基层治理单元互动时,文章始终牢牢把握“结构—过程”的分析范式,像数学证明题一般严谨论证,论据和论证过程时刻不能偏离“皇权下县”的论点。在“皇权控里”这一部分,又有户籍制度和赋税制度的收紧融入,进一步强调皇权是如何一步步进入到看似它并不在的空间内。
二是改文章的语言表述
语言表述一定是建立在读书的基础上,要不然就会陷入词穷和词薄的情况,这也就是老师一直跟我们说的要多读经典,才能出思想。行文中要减少口水话,要多用短句少用长句,既不能写成用来表彰的宣传稿,也不能变成领导讲话稿,要注重使用学术语言表达学术观点。老师说:“文章最终写出来是给读者看的,无论是标题还是表述都要站在读者的角度上去思考和阐述,要不然不会有人去看,更不会有人愿意与你思想争鸣。”
这里就又要举个例子,让大家真正能明白读书多的人和读书少的人的区别。
我的版本
中国古代里治背后的运行逻辑便是以国家为中心整合基层社会逐步取代以社会为中心内聚基层社会的过程。现在看到这句话觉得“又臭又长”,仿佛写了个“寂寞”。确实都是通俗易懂且非常书面化的概念,但合并在一起却总感觉奇怪且不知所云。
老师的版本
古代的“社区治理”,呈现出“国强社弱”的基本态势,受经济结构基础所限,国家权力向基层社会的扩张限定在“政治性”一侧。
顿时就能感觉出差距与功力,一定要静下心来去读书,读经典,学马克思主义,这就是真正的学术自信。
三是改文章的字词和细节
改到最后拼的是心态,搏的是坚持。每次修改都是一个费时费力的“大工程”。每改一遍,都需要从头到尾,逐字逐句的去看,基本上一遍下来两个半小时就不知不觉过去了。尤其是改到最后,越觉得没有东西可改,没有地方可动。这个时候就要一直提醒自己,征途漫漫,唯有奋斗与坚持并行,不到最后一刻永远不能停止。
秘籍第四式:理论切割事实
VS理论对话现实
最后,我想跟大家探讨的问题,实则也是一直困扰我的难题。我记得谢伊云师姐跟我说过:“我们做学问的,一定要去寻求理论与现实的对话,产生灵魂共鸣,而不是用理论切割现实。”我原先不太明白这句话,觉得我用一个理论去解读现实问题也是在实现这个目标。
但是当我从她所撰写的文章中看到“就锅下菜”还是“就菜下锅”时,我好像能够明白切割与对话的区别。这篇文章是透过“里”这一古代社区治理的样本去回应“皇权是否不下县”的历史之问,本质上是从“国家—社会”关系的角度解读我国社区治理的独特治理需求和治理地位,整个过程一气呵成。我将其称之为本质性探源和现象性辅证。
还有一种情况是用理论作为公式去嵌套一种社会现象,是僵化本本主义的应试写作。我们到了研究生这个层次会去思考我们的研究回应了何种理论,是基于调研素材或文献综述的凝练升华,而不是拿着公共管理的理论(有时是一些出镜率较低,也就被称为研究视角新)去对应手中资料。如果让我总结这篇文章的学术贡献,我想是古代社区治理的部分基因延承至今,要基于我国实情增强国家自主性和社会自主性,从而构建社区治理共同体。
这个问题我还会继续思考和探寻,继续读书,常常练笔,多多成文,争取用理论去回应现实。
行文至此,这场与社区前世今生的时空对话,就像一场电影在我的脑海中上映,同学婚礼现场改文的心酸、熬夜头秃的3点30,师门交流相互调侃的办公室,图书馆座位上的橡皮屑都成为了我最宝贵的记忆。我说句凡尔赛的话,其实我很佩服自己,经受住了这次考验和磨练。研究生要以研究为生,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去做一件让自己终身难忘的事,我的名字也能够在知网上和老师一起停留。跟着老师修炼,这个过程充满着刺激和未知,充满着感动与欣喜,当然也会有压力与痛苦。坚持熬下来,我们就是胜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