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光裕)川南叙永刘醪糟,难得的美味待品尝
叙永文化精彩,尽在永宁古韵。敬请点击永宁古韵关注
叙永名小吃“刘醪糟”
文/赵光裕
地处鸡鸣三省的川南叙永,历来商贸繁荣,名优小吃遍布大街小巷,小桥子“刘醪糟”就是其中之一。
我还是小孩时就知道小桥子往小西门方向,有一家很著名的醪糟店,店家未取店名,也就没有招牌,因老板姓刘,顾客都称“刘醪糟”。似乎有北京“王麻子刀剪”之意味,因其货真价实,又挺著名,店名冠以老板的姓氏。且由顾客因满意其产品,由衷地呼出来,因而,也容易被食客接受和青睐。
大约是1940年代初期,我因患病,医师开的药粉要用醪糟送服。服药期间,每天早上就到刘醪糟店买碗醪糟送药,于是初识了刘醪糟。往后,就多次光顾过刘醪糟店。
我记得要进入刘醪糟店需下两步石梯,店的地面要比店外的公路低一点儿。这很有可能是修川滇公路,填高了路基所致。店内没有装修,门市内的几张未上漆的木桌,每张桌配上四条也未上漆的木板凳,用糠壳磨得雪白,板凳足不见泥染,给人一种简朴、清洁、卫生的印象,油然而生舒适的感觉,产生了装修达不到的效果。这种经营文化,当下的餐饮行业尤应效仿。
刘醪糟的店面较宽,大约有现时的两个门面的宽度。进门的右上方,置一个煤炭灶,灶的右端打了一个火洞,煤炭的火焰和热量直逼火洞,火洞上放置一口大沙锅,锅内存储的水保持大温热的温度,煮醪糟就在这沙锅内舀水,很快就烧开了。那位我所见时已是六十上下的老头,穿的是土布且用土靛染的蓝布长衫,头上包着白布帕,腰间系一白布腰带,看起来挺有精神,这便是“老刘醪糟”了。据说这位刘老大爷的上几辈也是卖醪糟的。如以刘老大爷1949年的年龄来推算,他们刘家应是在清朝中叶就卖醪糟了,距今己有两百余年历史,是名符其实的“老字号”。
顾客进店,这位刘老大爷只管是顾客,不分老少,总是热情的招呼:“请坐,吃醪糟吗?”然后,他摸清要煮多少碗,再在沙锅里舀上大温热水于一口大铜瓢锅里,这铜瓢锅的手把上楔入一根短木把,以防烫手。等铜瓢锅的水烧开了,刘大爷就在灶边的条桌上的土陶缸里舀醪糟下锅,此时盛醪糟的土陶缸盖一揭开,满屋飘着醪糟的香味,勾起了人的食欲,也叫吊味口吧!刘大爷慢条斯理的在条桌上的竹筛里取出用白布盖上的糍粑切成小块,待水开了把小块糍粑下锅,稍片刻分别散成若干碗,端到各桌供应顾客。
我每次光顾刘醪糟店,顾客虽不如三年困难时期排队入席。但总是三三五五的顾客,吃了醪糟,走了一批又来一批,说顾客盈门实不为过。
我曾有在自来水公司任业务股长的经历,这个工作最接近用户,我曾因业务事项到过刘醪糟店。当时由刘醪糟不知是几代传人还在老店面经营,还增添了油条、油炸滋粑、豆浆等品种,门口的小桌上的玻璃瓶里还装着用来酿醪糟的曲药。我待事务完结后,与店主闲聊,得知刘醪糟的酿制程序:糯米买回店后,先用竹筛把碎米分离出来,用作打滋粑,再用全粒糯米酿制醪糟,所用曲药也是自制,以保证醪槽的质量。店里煮出的醪糟一粒粒地飘浮在碗面,不成砣。用碎米打的糍粑,与醪糟同煮,嚼得出醪糟味,真是别具一格啊!
以上制作,体现了精工巧手,精益求精的匠心。“刘醪糟”成为美食,是刘氏多代人勤劳智慧的结晶!也是叙永人不断探索创新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