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记忆】陕北榆林的年
【年·记忆】陕北榆林的年延安学习平台2021-02-07订阅作者:李文文“牵一条小路回故乡,上一道坡坡下一道梁;牵一条小路回故乡,上一道道坡坡下一道梁。下一道梁,梦里闻到五谷香,梦里听到石碾子唱,端一碗米酒啊泪眼汪汪……”每当听见《我的陕北我的梦》这首歌,我思绪似乎就会被拉回陕北榆林的春节中。在榆林,腊月二十三,就算正式进入过年的节奏。在这一天前,无论外出打工还是学习的榆林人都会陆陆续续返乡。这一天是小年,榆林人家家户户都会送灶君,灶君俗称灶马爷,这一天榆林人会早早把灶马爷的画像贴在灶台上,备好酒水,贡品等用以祭拜,祈求灶君“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这一天还会进行大扫除。过了二十三,紧接着就是理发、剪窗花、杀猪宰羊、生豆芽、做豆腐、酥肉、炸丸子、捣糕,有心急的庄户人,早在腊月十五就已经开始捣糕、磨面,吃炸油糕。
陕北榆林年前准备——挂中国结小时候最期盼的就是吃白糖粘油糕。每年临近除夕,奶奶就会在前一天晚上用甘甜的井水泡个五升黄软米,第二天一大早用“笼布”将黄软米包起来,放在大盆上的两根粗红柳棍上,沥干水分。然后就背着沥干的黄软米,到撵磨房将沥好的黄米倒在石臼中,用瘦巴巴的双手紧握木杵,上下不停挥动,伴随着嗓子里发出的“嘿呦”声和木杵石臼撞击声,黄软米就变成了米面,反复过筛,继续捶捣,最后上锅蒸。半个小时后,奶奶就会将蒸熟后像黄金一样的糕用拳头粘水猛踹,随后晾凉、切片、油炸……刚出锅热腾腾的油糕,粘着白糖,混着稻米清香,别提有多么香。只是自从搬进县城后,奶奶因为条件原因再没有捣过糕,那种味道,也就再也没有找到,就连现在有名的子长枣糕也吃不出奶奶做的那种味道。最能真真切切感受到年味的是年三十,贴对联、挂红灯笼、吃团圆饭、放鞭炮、看春晚……到午夜十二点,整个陕北大地听的、看的、闻的一片红火,就好像陷入红色的海洋之中,异常热闹。小时候总是缠着父亲买“砂炮”,往地上一摔,“啪啪”的声音往往能乐呵许久。过了除夕,年才算正式拉开序幕,初一家家户户都必须吃饺子,细心的人家会在饺子里面放一些硬币,期盼来年财运亨通。在农村,从初一至初七,都是拜年的好时间,基本家家户户都会乘着这个时间到亲朋好友家聚一聚,聊一聊。初七也是小年,对于榆林人来说,同样隆重热闹。但是小孩子最期盼的就是正月十五,看着秧歌表演、猜着灯谜、吃着黑芝麻馅的汤圆,那感觉就一个字——美!到了正月二十三,跳完“火堆”,过完“燎干节”,年才算步入尾声。在这一天中,农村家家户户都会准备一些干柴,待到天黑,就在门口点起火堆,孩子们在上面跳过来跳过去,有些人家还会准备一些馒头,等到孩子们尽兴后,在余火中烤着吃,祈求一年百病不生。这就是陕北榆林最传统的年,或许带给榆林人最多就是精神上的补给和慰藉。(作者: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绥德工电段 李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