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片时间】第1780期:两上肺肺吸虫感染
男,53岁,外来务农者。反复痰血、活动后气促10个月。结核菌素试验阴性。当地医院抗感染治疗,效果不佳。
CT平扫肺窗(图A〜C)示两肺上叶多发散在分布的斑片状模糊影,部分呈腺泡结节状改变,周围 肺纹理增多、模糊,其中右肺上叶前段胸膜下病变内见一小空洞形成(图B)。双侧胸膜增厚伴少量胸腔积液(图D)。
本例影像及临床特点有:两肺散在斑片状高密度影,边缘模糊,以渗出性病变为主;部分呈结节状改变,提示增殖灶可能;部分病灶内有小空洞;双侧胸腔少量积液;临床病程较长,常规抗感染无效。根据上述特点,首先考虑肺部感染,但需与肺泡细胞癌鉴别。
1.肺结核本例患者反复痰血、抗感染治疗无效,两上肺病灶及双侧胸腔积液,从影像表现来看应该考虑肺结核,但其结核菌素试验阴性,且无盗汗、低热等症状。而结核病患者除非免疫力极度低下,否则结核菌素试验均呈不同程度阳性反应。故本例临床症状与肺结核不甚符合。
2.真菌感染真菌致病力较弱,多在人体抵抗力低下时侵入,主要易感人群为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和免疫抑制药的患者。本例患者虽无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和免疫抑制药史,但考虑到常规抗感染无效,临床又不支持结核的诊断,故不能除外条件致病菌感染的可能。
3.尘肺有明确的粉尘接触职业史。影像表现可呈上述改变,但其分布相对较广泛,常伴明显结节、粟粒及纤维化或肺间质性改变,肺门淋巴结多有肿大。本例无粉尘接触职业史,无肺门淋巴结肿大,故可排除尘肺。
4.肺泡细胞癌炎症型肺泡细胞癌可呈斑片状模糊影改变,可伴有结节,常跨段、跨叶分布,抗感染治疗效果往往不明显。若不伴有肿大淋巴结及转移征象,首次确诊常较困难。需痰细胞学、纤支镜或穿刺活检证实。本例的临床和影像表现尚不能除外肺泡细胞癌的可能。
影像诊断:①两上肺感染,真菌性肺炎可能;②肺泡细胞癌待排。建议结合痰检及纤支镜检查。
实验室检查:血嗜酸性粒细胞比率增高,肺吸虫循环抗体阳性。痰液找到肺吸虫虫卵。经喹诺酮治疗后症状明显好转。临床综合诊断为肺吸虫病。
近年来因进食喇蛄(俗称小龙虾)的盛行,感染肺吸虫的病例有所增加。肺吸虫病是因食用含有囊蚴的生鱼片、石蟹或喇蛄,蚴虫经消化道穿过肠壁到浆膜表面,向上贯穿膈而达胸腔,入肺内并发育为成虫。成虫周围有结缔组织包囊,虫体包于囊内,包囊以微小管道与气管相通,虫卵由此而排出。临床症状包括低热、咳嗽、胸痛、乏力、果酱样痰等。痰中查到嗜酸性粒细胞、夏柯雷登结晶或虫卵可确诊。肺吸虫抗原皮内试验、血清补体结合试验阳性。
影像表现与肺吸虫在肺部引起的三个时期有关。①虫体移行破坏期:斑片状阴影,部分可形成“隧道征”;②组织反应期:结节团块影、空洞、“肺吸虫囊肿”,亦可为斑片状模糊影、散在或弥漫性粟粒影;③ 纤维瘢痕期:纤维索条影。因肺吸虫先进入胸腔后进人肺内,故首先引起横膈、纵隔胸膜反应性增厚(病灶位于胸膜周围),胸腔积液早于肺内改变。肺内新旧病灶共存是其影像学的特点之一。因无特异性的影像学征象,X线或CT检查仅提供可能性或提示性诊断,并作为肺吸虫病治疗后的疗效观察的手段。相关的实验室检查是明确诊断的关键。
回顾本例临床资料,发现患者血嗜酸性粒细胞比率增高,此具有重要的提示作用。但因我们对肺吸虫的认识少,CT片中又未出现典型的“隧道征”,而未曾想到此病。本例的另一难点是,病灶局限于两上肺(“酷似”肺结核),此不同于一般的肺吸虫病的肺部广泛分布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