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难见成效的一些原因

“ 为什么有的人运动收效很大,有的人却始终不见功效。运动和健康,也遵循着自己的逻辑。”

投身运动,有的人在身体“吃苦”的同时,精神快乐着,健康收获着,身材曼妙着,而有的人却徒劳无功?

都说“久久为功”,但有的人通过运动寻求健康,却始终收不到效果。那种“逆袭”,那种“开挂”,都只是“别人的人生”?

没有成效的原因之一:没有明确的目标

见过太多人,把“我想把身体搞健康”作为目标,这几乎从开始就决定了不可能有收获。

所谓目标,它是在服从目的的前提下,围绕着目的,制定的一个可以衡量某件事情成败的标准。上面说的“把身体搞健康”是目的,目的本身是不可以衡量的,必须通过达成一个个具体的目标,综合起来,评判有没有达成“健康”的目的。

哪怕你说,“我要三分钟之内攀登上珠峰”,这个也是目标,不过是天方夜谭式的目标,不切实际而已。“意愿”之所以不能在项目中实用,因为它不能衡量。

确立明确目标,并得以实现的正面案例

我在两年前的中秋节,有感于职场打拼多年,本来很好的身体有所败坏,原本以李小龙叔叔为榜样的身材,开始向郑则仕大哥方向发展。遂毅然决定实施新一轮健身计划。

给自己定的目标是:

第一阶段,用7个月的时间(2019年国庆节至2020年五一节前),从当时体重170斤出头,恢复到曾经的一个标杆水平140斤,这需要减去30斤。因为五一节以后,正好是可以游泳的季节,不能套着皮轮胎出场。

这个是硬目标。

第二个阶段,如果有可能,回到历史上最好状态时的体重,意味着在上述减去30斤的基础上,再减去10斤,合计减重40斤。计划用时从2020年五一前到国庆节。这第二个是软任务,完不成就算了。

实际第二阶段完成,是在7月上旬。

这样两个阶段合计下来,最终完成的是:

用10个月的时间(头一年国庆,到次年7月上旬)减重40斤。

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目标。旧的目标实现以后,要马上制定下一个目标。

在4月底5月初时,达成第一个目标即减重30斤后,在制定第二个“再减10斤”的弹性任务时,同时制定了减重以外的新任务——年内完成一场全马。

这场预计年内完成的全马,实际上,是在国庆节完成的。

没有成效的原因之二:目标好高骛远

第一步必须先有目标,其次才是打磨目标要切实可行。如果连自己要什么都界定不清楚,所谓“切实可行”,就是始终把自己蹉跎在“打磨计划”的过程中,永远没有实施的那一天。

一旦确定了目标——譬如说,跑步的人都想跑马拉松,那么接下来,根据自己的身体条件,制定“适合自己的”跑马拉松的计划。

我经常在关注的公众号里、知乎里,留意观察大家的询问(在我这个小小的公号里也常有朋友在后台发起询问,我都会认真对待),发现很多刚刚开始跑步的人,特别关注跑马拉松的问题,而且问题背后的目标,都很远大。似乎不跑个330以内,都不好意思似的。

而对于扎扎实实打基本功的理念、健康为主竞技为辅的理念,基本上不屑一顾。

如同练拳一样,越是高手,越是在反复地盘基础架子,一个动作重复成千上万遍,而初学,或者刚刚掌握动作的练习者,都在仰慕飞檐走壁的绝技。

人们常说,跑得远才是跑得好。

这话分两层意思,一是具备一次性可以跑得很远的能力(马拉松当然也是其中一项),另一层意思是,可以在有生之年一直跑下去,而不是两年以后就因为这个那个的原因,跑不了步了。

从这种理解出发,要想“跑得远”,就得从“慢”着手,从有氧基础着手。

网络上太多有经验的大神、教练、前辈,都在教导我们“慢即是快”,但往往能引起共鸣的,也是那些有了深刻心得的有经验的人们。越是经验少的,越听不进去。天天琢磨“飞檐走壁”的绝技。

没有成效的原因之三:不切合自己的实际

有时候,目标本身算不上好高骛远。譬如,把马拉松定位在关门时间内(常见的比赛关门时间是5小时),这不算好高骛远。但是不切合实际。

这话怎么说呢?

对于一个已经跑了半年的人来说,产生了想在半年后跑个关门时间的马拉松,这个很符合实际。可是这个对跑马拉松的人来说不算高的目标,放在一个眼下正在减肥的朋友身上,虽然不是好高骛远的目标,但是不切合实际,而在减肥成功以后,可能是很切实可行的。

所以,不在于目标本身是否“严苛”,而在于跟自己的情况是否适合。

没有成效的原因之四:总是不行动

有的朋友反复纠缠在这样的一些问题:

我该穿什么鞋?

我该买什么跑表?

我的身体目前是否适合我打算去从事的运动?

什么跑法对我是最好的?

我应该尊崇先跑有氧呢,还是任意跑?

如果先练有氧基础,我该用MAF180法呢?还是用心率1-2区的跑法?心率应该用最大心率法呢,还是储备心率法,抑或是无氧阈值分区心率法?……

我敢说,这样就永远也迈不开步,说到底,还是自己没有说服自己!

任何事情,先动起来,才能在动中显现出不足,让我们在未来去纠正。如果不动,永远没有经验可以总结,也永远不会发现真正的错误,需要我们去纠正。

所以,我一直主张:

用手头的设备,先跑起来,跑的过程中,逐渐明确自己要什么,以及廓清根据自身的条件,要达成自己所要的东西(目标)所需要的手段和途径。

在这个过程中,可能目标本身也会发生修正——正如做项目一样,修正项目目标,并不是不可以。譬如,建筑项目中修改工期,这其实就是对项目目标的修正。

更多的情况,是目标保持不变,但实施手段——对应在我们说的运动中,诸如,跑步次数,每周计划,用不同的心率设备,不同科目中穿不同的鞋……等等,都是“在动的过程中,逐步纠偏”的过程。

幻想有最好方案,永远没有方案。

动起来,是激发出方案、和不断修正方案的最好途径。

没有成效的原因之五:目标飘忽不定

前一段落说目标可以修正。所谓修正,不是改换目标。譬如原来计划在规定时间内减重20斤,经过一段时间,发现进度太快,对身体有伤害,改为预期减重10斤。

这个叫目标修正。

而以减重项目开始,三周之后把目标改为去学打篮球,过一个月确定一个街头滑板的目标……这叫目标飘忽不定。

目标飘忽不定的人,通常做事没有长性,浅尝辄止。说到底,就是怕下苦功夫,也是急功近利。

这样去做,不仅仅原始目标达不成,甚至连健康的目的,都基本上达不到。

没有成效的原因之六:不相信科学

苦功夫,更多地应该理解为坚持不懈,长期做一件事情。

但苦功夫显然不应该被理解成这样:

1、只要我醒着,我就一直做这件事,这叫苦功夫。因此一天跑步10小时,一周跑7天,这种就是作死的节奏。

2、长年坚持。所以,长年进行同一配速同一距离的重复训练。

这两条,显然也“苦”,但肯定不能形成“功夫”。

科学有自己的逻辑,身体也有自己的逻辑。适当的强度,适当的休息,不同科目的穿插训练,都要在符合科学道理的前提下,在运动中对我们的行动,形成指导。

毕竟,身体的健康建设,它也是建设,也有自己的逻辑,也要讲科学。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