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读这篇 | 春仔:客家的铜鼓
记得当年到铜鼓时,正是烈日炎炎的初秋,暴烈的太阳晒得小城的大街热浪滚滚。到县中报完到,放下行囊,干了又湿的衣衫汗气熏鼻。傍晚,急急地拿了搪瓷脸盆,带着衣服到定江河里去洗澡。河床上的芦苇顽强地生长,密密地高过人头,可河里只剩一泓清溪。一脚踩下去,顿觉一股清凉穿透全身,我居然受不了这清凉,不禁打了一个寒颤,于是缩起脚,逃也似地跑回了学校。
地处赣西北的铜鼓群山环抱,绵绵亘亘的九岭山横跨东境,太阳岭上苍松翠柏,春天还有漫山遍野的火红杜鹃;西边的大沩山虎踞龙盘,纵横起伏,千年红豆杉成片地在这里蓬勃生长;海拔1155米的大龙山耸峙西北,构成修、铜两县的天然屏障。一年四季,大山中的气候总比山外凉冷,夏天的夜晚无需盖被,冬天却是阴冷阴冷的感觉。那是上世纪80年代初,许是条件艰苦的缘故,身上总是穿得很单薄。数九寒天,坐在办公室里备课、改作业,阴冷的寒气透过寒衣,冻得发麻的脚无处安放。不过,那时候很年轻,忍一忍就过去了。
然而,在这大山之中,遍布客家人的铜鼓却是温暖的。
在县中教着书,天天操心学生的学业成绩,于是就家访。晚上或者周末,打听着找到学生的家,走进门去,迎来的不仅仅是家长欢喜的笑脸,还有一杯茶,热气腾腾的,冒着袅袅氤氲的雾。这让我很新鲜。在老家,客人来了也有笑脸,或者有杯热开水,但绝大多数是没有水喝的。倘若有人问,你喝口水么,那已经是很客气的了。我端起茶喝了一口,发现里面不仅有茶叶,还有芝麻、豆子,菊花之类,喝下去,香香的,甜甜的,还略微带点咸。暗想,真是奇特的茶。
后来才晓得,铜鼓人的习俗是,“客人进门茶当先”,不论你是本地人还是外乡人,有钱人还是穷苦人,城里人还是乡下人,只要你走进铜鼓人的家中,主人立刻就会捧上一杯热气腾腾的“果子茶”,再摆出几碟五颜六色,清香诱人的“干子”(点心)。所谓果子茶,里面除了茶叶外,都是主人自制的各种泡茶食品,有芝麻、菊花、豆子、萝卜(盐干的胡萝卜或白萝卜)、品种多的还有姜片、花生,可谓一杯茶半杯果。而那些“干子”,就是客家人用山里的野果或自种的绿色蔬菜、手工自制的各种干果小吃。黄色的是南瓜干,黑乎乎的是茄子干,还有杨梅干、木瓜干、笋干、李子干、梨子干、苦瓜干、酸筒杆等等。每当客人走进铜鼓人的家中,主人都会立刻起身相迎让座,旋即泡茶,将茶叶、熟芝麻、熟黄豆、菊花、萝卜放入杯中,冲入沸水,一杯热气沸腾的果子茶就在你的鼻子下冒出诱人的香气。喝到这种茶,心里真有暖暖的意味。
大约是在1985年,因一对姐弟学生的邀请,我到茶山林场的交古村去家访。那是冬天的雪后,天空中还挂着一片片淡淡的云彩,瓦楞上的白雪虽已融化,但山上的树木仍然挂着雪花,沿途积雪随处可见。印象中先是坐班车到了东浒村,然后下车步行。据说交谷村地处偏僻,距县城九十华里,是铜鼓最后的一片原始森林。沿着山径往里走,沿途果然茂林修竹,随处可见古老的藤蔓沿着挺拔高大的树木攀援而上。走过了许多荒芜小道,爬过了许多崇山竣岭,越过了许多沟壑小溪,终于看到了云雾中的交古村。
那里是一条幽深的山谷。虽是冬天,高耸的大山依旧丰腴,满目的杉树阴翳一片,百年的老松直插云霄,山脚下,古朴的民居或隐或现。一条清凌凌的小溪穿谷而过,小溪细流涓涓,清澈见底,蜿蜒延伸。拐弯处,一栋客家围屋耸立在山前,山上,一颗百年老樟枝干遒劲,亭亭如盖。学生的家到了。
我的到来是家长们的意外,他们的邻居正在举丧,夫妻双双都帮忙去了。说是邻居,但要翻过高高的山梁,绕过蜿蜒荒芜的山径,回来也要走一两个时辰。学生寄去了口信,但估计是不能回来了。山沟里寒气逼人,学生姐弟却非常镇定,我还是很快就被温暖所包围,喝到了香喷喷的芝麻菊花豆子茶,享受到了热浪滚滚的木炭火。学生姐姐急忙下了厨,学生弟弟则忙着生火,他们五岁的小弟也不肯清闲,机灵地帮着姐姐哥哥做些事情。饭前,他用那双柔软的小手牵着我,叫我到洗脸架上的热水盆里洗脸洗手,一盆热水正在那里候着呢。我很惊讶。我也是农村人,长到二十几岁,从来没有遇到过吃饭前还能享受一盆热水滋润的厚遇。可是,在这偏远的村庄,一个五岁的小孩都懂得这些规矩,这让我对铜鼓人刮目相看。吃饭毕,让我惊讶的事接二连三。他们五岁的小弟弟似乎也深谙待客之道,姐姐一声“请老师洗脚”,大弟弟就用洗脚的木盆端来了温热的水,五岁的小弟弟也不甘落后,待我洗完脚,抢先给我送来了擦脚布,找来了干袜子,寻来了干布鞋,还陪在我身边招呼我穿袜、换鞋,然后把我的汗袜子、泥鞋子收起来放好。晚上,他们为我准备了一个单独的房间,铺上干干净净,温暖柔软的被褥。打量他们的家,完全没有乡下那种杂乱、肮脏、邋遢。在这样窗明几净的环境里,我的感觉似乎不是来到了偏远山区的乡野,倒好像来到了世外桃源,不仅亲切、舒适,而且温暖。
80年代中后期,朋友给我介绍了一位对象。认识不久,春节就临近了。腊月二十四日下午,女友家请我去吃“过年饭”。我有些迷惑,春节还没到,怎么就吃过年饭呢?在我们老家,春节才叫过年的,他们腊月就过年么?我将信将疑过去了,临近大门口,一挂鞭炮响起来,说是迎接未来姑爷的。进去以后,看见满院子的大人围着几盆通红通红的木炭火谈天说地,小孩则在四处玩耍,据说都是本家的老人、叔伯兄弟、姑子,大人小孩全部聚齐,喜气洋洋的。后来才晓得,铜鼓人腊月二十四就开始过年了,而且过的是旧年,有辞旧的意思,新年里还要再请庆新年的饭呢,家家如此。对我来说,这又是一件新鲜事。在我的词典里,请吃过年饭要从正月初二才开始,可是在铜鼓,过年的味道从腊月的小年就开始酝酿了。从这一天起,过年的爆竹越响越热烈,血肉亲人、兄弟姐妹开始轮流做东,家家请吃“过年饭”。流水一般排下去,一直排到年三十。这样的年饭,大的家族有三四桌,甚至有五六桌的。吃“过年饭”的时候,男人们放下一年的辛苦,一年的忙碌,到作东的家里下棋,打牌,叙家常,女人们则忙前忙后、端茶送水,或者到厨房帮忙洗碗洗碟、打下手炒菜、煮饭,然后摆酒摆席,端菜送酒,孩子们则一起放炮仗,踢键子,玩游戏。吃饭时,老者坐上,饭桌上洋溢着浓浓的亲情滋味。大家把盏举杯,共叙亲情,共享天伦。各家如此次第做东,越近年三十,爆竹愈响,年味愈浓,直到外出的人全都回家,全部亲人聚齐,除夕之夜,举家济济一堂,把欢乐推向高潮。
我在铜鼓三十余年,往往被这些细小的温暖所感动。
结婚那一年春节,我随妻子回岳父家过年,当地的传统习俗叫“转门”,村里的亲朋好友都来招待,车轮一般打转,一直转到正月十几。他们满怀赤子之心,热情洋溢地呈现自己待客的美味佳肴。比如餐桌上的风味小吃,丰富、味美、色佳。我的到来让餐桌上平添许多佳珍,最为珍贵的是铜鼓三宝:包圆、撑酒、米果。那包圆是以芋子、薯粉为主要原料,包以时蔬、冬笋、肉末、白糖等为馅心的客家小吃。做成的包圆不是用水煮,而是上笼蒸15分钟。出笼后,包圆成玉色,软而不粘,鲜香可口,甜而甘肥,松韧爽口。坐上宴席,我垂涎欲滴,急不可耐想大咬一口?妻子说,别急,心急吃不得热包圆。刚蒸的包圆,连笼端上桌,包圆看上去并不冒热气,但“心肠”很热,所以不能马上大口咬的,最好是稍微冷却一下再咬,否则,馅里的油汤会烫得你口里起泡。这时,撑酒也上来了。按传统,这撑酒必须得喝一碗。如果喜欢,还可以喝两碗三碗。但是撑酒醉人,醉的人长睡不醒。撑酒是铜鼓人用独特的土法酿造的糥米酒,一般是重阳蒸酒,冬至放水,发酵之后,就做成了又香又酽的撑酒。我问,撑酒啥意思?亲戚告诉我,各有各的说法。一种是形容酒席上劝人喝酒的热闹场面。比如你来了,主人一定向你敬酒,你也可以向主人敬酒。席上觥筹交错,主人的朋友也来向你敬酒。他是来帮主人敬酒的,铜鼓人叫打“帮撑”,这就叫“撑酒”。如果你感受到主人的巨大热情,也来回敬一碗,你的朋友也来帮你回敬,那么好,这就形成了”撑酒“的局面,主客双方的发起人,先不能喝对方的敬酒,而要先喝对方朋友的撑酒,撑酒喝完,再喝敬酒。你和主人是双方敬酒的发起人,你们对撑酒不能拒绝,拒绝就是对撑酒者的不尊。你们双方都有十人、八人过来撑酒,场面热烈。你不胜酒力?那么好,你对对方的撑酒每杯只舔一点点,就是表示对撑酒者的敬意,否则,你一定会被灌得酩酊大醉。
米果也上席了,那是铜鼓客家人最富特色的桌上佳品。铜鼓的米果种类繁多,有箬子米果,油浮米果,高粉米果,芋子米果,薯粉米果,土豆米果,艾子米果,东坡米果等等,你吃那种?如果想吃色、香、味最属上乘的,那就吃东坡米果吧。据说东坡米果与苏东坡有关,铜鼓的土叫法是“落水泡”,非常好吃的。
今年腊月,我照例去岳父家过年。全家人围了四五桌,桌上摆了红酒、白酒、杨梅酒、啤酒、撑酒。可是,所有的酒基本没动。
今天的客家人已经不怎么喝酒了。
李梦初;笔名:春仔
快捷阅读,点击标题即可
本月《就读这篇》回顾
原鄉書院名家专辑快捷阅读
回复作家名字即可
毕飞宇|陈忠实|迟子建|格非|贾平凹|老舍|李佩甫|刘庆邦|沈从文|苏童|铁凝|莫言|汪曾祺|王小波|王安忆|余华|严歌苓|史铁生|张爱玲|张承志|
村上春树|川端康成|马尔克斯|卡佛|福克纳|卡夫卡︱
国外名家作品合集,回复“合集”,便可快捷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