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六间房到圈河——辽河那道湾之五十八
六间房村隶属于盘山县沙岭镇(不是辽中的六间房镇),与鞍山市台安县接壤。在辽河大堤上,可以看到鞍山与盘锦的界标。它西侧不远处,辽河滚西下,奔流入海。它东北侧是辽河故道,又称外辽河,河道现在变成了一片农田和鱼塘。
六间房是辽河河道上的一个重要节点。1958年4月28日之前,辽河在此一分为二。一股从村子西侧的双台子河西下,到盘锦入海。另一股从村子东北侧的外辽河南下,到营口盘锦交界处的大辽河入海。
1958年4月28日以后,这一切变了。当时,省政府为了使辽河干流和浑河、太子河洪水能分别畅排入海,也为了满足营口港清淤与三岔河地区的排涝的要求,实施了“导辽入双”工程。盘山县组织沙岭、古城子、棠树林子3个公社8000民工,在六间房堵截了辽河水,将辽河干流全部引向双台子河,从盘山入海。
至此,辽河与大辽河分道扬镳,成为两个不同的水系, 辽河下游盘锦段成为辽河唯一入海通道。但由于旧有的习惯称谓,河流名称并没有及时更正,浑河、太子河入海河道称大辽河,而真正作为辽河的入海河道却称双台子河。
2011年,辽宁省政府将辽河下游盘锦境内河段名称由双台子河更名为辽河。
在1958年之前的100多年里,辽河发生的几次重大变化,也都与六间房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1861年(清咸丰十一年)以前,没有双台子河。辽河水流到六间房后,全部南下经营口入海,没有进入双台子河。那时双台子河只是一条潮沟,其顶端为“盘山湾”口,在今陆家乡新农村七水井子屯,末端在坝墙子镇圈河村。
1861年,辽河发大水,右岸冷家口溃决,冲出一条河道,河水分流入双台子潮沟,形成新的入海河道,亦称碱河,这就是双台子河的前身。旧河道仍然在六间房村过流,从营口入海。
1873年(清同治十二年),地方豪绅们为了保持外辽河水位,便于水运,就堵塞了冷家口,不让辽河水从双台子潮沟分流入海,但这致使辽河大肆泛滥20余年。
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辽河又发大水,辽河下游决口35处,造成了巨大灾难。清政府遂征求治水决策。1896年,当地举人刘春烺提出了“挑河治水”方案。这个方案获得批准。他率当地百姓,使用14000两白银,在双台子潮沟的基础上,挖土方20万立方米,疏浚潮沟15公里,开挖出了双台子河。
工程竣工后,辽河在六间房一分为二,一部分继续走老路经营口入海,而另一部分则沿双台子河经盘锦入海。
经营口入海的这条河就是外辽河,它水患依然严重。它的下游还有浑河、太子河,这三条河在三岔河汇聚后,水量陡增,常常出现洪灾。
1958年,辽宁省政府为了根治辽河,决定在六间房村将通向营口方向的外辽河水道彻底堵死,让全部辽河水都经双台子河从盘锦入海。
从小在荆江大堤边长大,对大堤格外亲切。从外观上看,六间房这段大堤和其它的大堤没有什么不同之处,只是正常的辽河大堤中的一段儿,高约4米,宽约6米。若没人给你指点,你根本不会知道它就是众多资料中提到的,拦住辽河水的大堤。若你留意了,你会发现,这段儿大堤是建在河床中的,它的左右两侧都是河道。左侧的河道已经干涸,有的地方种上了庄稼,有的地方长着芦苇,有的地方是鱼塘。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有六间房村,它在历次辽河洪灾中遭遇了多少磨难,也不会有多少人记起。但是,这一段拦河大堤,让六间房这个名字永远地铭记在了辽河变迁史上。
2020年7月6日晚,觉得云不错,估计晚上会有晚霞,和郭志玲驱车前往六间房,到达后发现,云慢慢没了,晚霞一般,拍了一会,从坝墙子镇圈河村回家,现予分享,权当记录吧!
62年过去,沧海桑田的辽河故道
左下角就是堵口处,辽河故道已成庄稼地和鱼池
三道河浮桥
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