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酒泉的清晨
作者于小燕,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在《中国社区报》《中国审计报》《检察日报》《甘肃日报》《山西日报》《教师报》《大河报》《大众日报》《小小说选刊》等报刊杂志发表小小说、散文、诗歌三十多万字。新浪博客:酒泉于小燕的博客。博客认证 :头条文章作者。个人微信号:jqyxy6,个人公众号:于小燕的农家生活。文/图/于小燕
清晨八点,整个酒泉,都处在一种清新的静谧之中。这是酒泉老城区,厚重、典雅。汉唐美食街昨晚睡得迟,此时,还没醒来。跳舞的,跑步的,弹琴的,唱歌的,打鞭子的,都怕惊醒它,不在这儿练。只有很少的几个行人,静静地从街道穿过。
区文化馆门前的广场上,每天早晚都聚集着许多人,跳广场舞。多的都是五六十岁的?……中年人还是老太太?应该算中年人吧。因为现在七八十岁的老人也很多。最年轻的都四十多岁,再年轻就没有了。因为年轻人都忙着挣钱呢!男人女人都有。越是男人,跳得越欢。全城大大小小的广场上,都有跳舞的队伍。尤其那跳新疆舞、交谊舞和拉丁舞的,男人女人都准备了衣服,跳得十分尽兴、投入,也都跳得很精彩。观看他们,就像在观看一场场的演出。文化馆这块儿人比较多。早晨大家上班的上班,老年人也有的家里有事,或送孩子上幼儿园,或打理家务,出不来。一到下午,四面八方的人都向这里涌来,人流如织,这里就成了歌声的海洋,欢乐的海洋,舞蹈的天堂,甚至有二十多岁的小姑娘都会来跳,热闹的不得了了。前面有一个教的,大概的给大家说了一下这个舞的要点,音乐就响了起来。转眼之间,年轻的,年老的,都像那初春的杨柳,身形扭动起来。还别说,跳得真好!虽不比那中央电视台上演的,却也是舞姿优美,衣袂飘飘;载歌载舞,身轻如燕。旁边有看的,或站或坐。尤其晚上,路边的木栏上,坐得密密麻麻的,都是人。从楼上看下去,这条长长的木栏,简直像粘满了蚂蚁的糖绳子。
这位老人,站在这里等公交车。他戴着帽子,戴着口罩,手里提着小笼包子,大概是锻炼完身体,给家里的老伴带的吧!这里是酒泉老城区城中央。前面是钟鼓楼。位于酒泉城中央,最早创建于东晋穆帝永和年间(公元346-353年),是前凉政权酒泉郡太守谢艾主持重修的酒泉城(时称福禄县城)东城门。也叫“谯城”,即为守城戎卒打更巡逻、报时、防寇报警的地方。现存的鼓楼,是清朝光绪31年(公元1905)重修的,基座是方形,上小下大,底部周长100米,外包青砖,有四向券门,四门额题分别为“北通沙漠”、“南望祁连”、“东迎华岳”、“西达伊吾”。楼台顶端的裙墙内居中处,又筑一方形土台,在此土台上方为三层方木楼,城楼东西两边二楼高悬“声振华夷”、“气壮雄关”木匾各一块,与长城西端的嘉峪关遥相呼应
一座美丽的城市,离不开清洁工的辛勤工作。这位大姐不但把路面打扫得干干净净,还把路边的木栏擦得干干净净。
她甚至把垃圾箱也擦得干干净净。
我们北方春脖子短。夏天快来了,但是身上的夹衣还脱不爽利,老天一不高兴,甚至还得把刚脱了的棉衣再拿起来穿上。当然,这是说的我自己。不怕冷的美眉们到处都是。穿短袖的啦,穿纱裙的啦,早就都有了。所以说,我们这里的三四月,跟新疆的春天一样,是“早穿棉衣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当然,现在已经快到五月,气候已经暖了许多。早晨穿棉衣的人还能看见,家里没老人小孩的,根本不用生炉子啦。这两天就是风多。清晨还是好好的,天空中蓝莹莹的,艳阳高照,万里无云。不到中午十一点钟,就变得灰蒙蒙的,不见了太阳。午饭吃过,风就刮起来了。一直要刮到黄昏,直刮得天地变色,到处都一层圡才作罢。清洁工大姐,如何能擦得及呢?!这时,只要来一场春雨,就是大家最喜欢的了。把天空冲洗得亮如明镜,把道路洗涤得像一条黑缎子。把灰头土脸的楼房洗得容光焕发、神清气爽,把花儿草儿洗得亮亮晶晶,让它们快快生长。也给那站了一年的老白杨、老槐树洗个澡,让它们赶快醒来。抖擞起精神,拿出一身绿叶儿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