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值得你戴着口罩去电影院!
被高度评价的电影《1917》,于8月7日在中国大陆影院上映,对于刚刚复工10多天的电影院来说,无异于一针强心剂。这是一部值得戴着口罩去观看的电影。犹如亲上战场,恐惧和紧张之后,想哭却哭不出来。
电影的情节非常简单。第一次世界大战打到第三年,1917年4月6日。英德两军在长期对峙的僵局中,德军突然后撤。英军准备发起攻击。但在最后关头,却发现这只是德军的陷阱。于是两个年轻的英军士兵,被派去传达停止攻击的命令(电话线都被德军破坏了)。
两名士兵分别是布雷克(迪恩-查尔斯·查普曼饰)和斯科菲尔德(乔治·麦凯饰),一对好基友。他们原本正在草地间休整,突然被叫去面见将军。因为送信要去的地方,要穿过火线和敌占区,而要拯救的1600多名英国士兵中,还包括布雷克的哥哥。这是一项看上去不可完成的任务。但最后还是“完成了”。代价是,布雷克在半道上“突然死亡”。
为了不剧透,我就不具体说剧情了。只想说的是,这个任务的过程,确实表现到了让人欲哭无泪,想哭却哭不出来的境界。
《1917》最为人称道的是,是“一镜到底”。但严格说来,这是几十个长镜头拼接剪辑成的“一镜到底”。有人称之为“伪一镜到底”。但我认为这不重要,重要的是,这种一镜到底的手法,在电影表达上产生的奇特效果。技术并不值得炫耀,关键在于有没有更好服务于内容。
手持摄影很容易造成晃荡的效果,看太久真的会头晕。但《1917》的手持摄影,在战壕里时,就显得没那么晃,因为视觉范围比较有限。接到命令是下午,而他们必须在天亮前赶到目的地。两个年轻的士兵在战壕里匆忙逆行赶路,不时和其他士兵相撞。
布雷克显然经验更少,充满热血和幻想,比如很羡慕斯科菲尔德曾拿到勋章。另一方面,他将要拯救的对象,还包括自己的哥哥。而斯科菲尔德显然经历更多一些,对战争的本质也更清醒,他甚至曾将自己的勋章拿去换了一瓶红酒喝,觉得那玩意儿不过是一块锡。对于被布雷克叫来一起执行这个任务,他非常不爽。但谁叫他们是好基友呢?
战争的残酷、无情和肮脏,被毫不隐晦地呈现。但不是通过无尽的炮火,而是几乎静止的战场残迹。几乎无处不在的尸骸,他们或者匍匐于路边,或者浮在弹坑的水面,被硕大的老鼠啃噬。一不小心滑倒,受伤的手却撑进尸骸腐烂的后背里。而倒挂在铁丝网上被烧焦的尸体,成为他们的路标。
正在灿烂盛开的樱桃树被德军砍倒,布雷克能认出不同种类的樱桃树,因为他妈妈的后园就有很多樱桃树,每年春天都盛开似雪。可就在樱桃园的对面,他却莫名被一刀捅死了。快得让他和斯科菲尔德都没能反应过来。
懒洋洋地不想参与这趟任务的斯科菲尔德,开始缘于友情和布雷克互相照顾,现在却不得不一个人面对一切,因为使命感让他只能继续前进。搭了一支部队的便车,单独行动时又遭遇德军狙击手。在被毁掉的小镇被德军追杀,偶遇带着一个婴儿的法国少妇。那片刻的安宁,我以为他会停下来。但他还是出发了。
在河里漂流的那一段,真是直击人心。河边樱桃花飘零,落在水面,看上去如同仙境一般。可斯科菲尔德奋力游到岸边时,却不得不从无数的浮尸上爬过去……
其实,整个过程,没有多少直面的敌人,可就是让你无限地紧张,如同亲临战场,感觉危险无处不在。当两人在地道里地雷被引爆时,我真的差点从椅子上跳了起来。当一切平和,看上去充满善意的时候,布雷克突然被捅死了。当和狙击手开火之后,你以为已经完胜了,在打开门的瞬间,两人却近距离对射……
电影由萨姆·门德斯执导,获得了很多奖项,其中包括第77届美国电影电视金球奖最佳影片-剧情类、最佳导演奖,以及第92届奥斯卡金像奖的最佳视觉效果、最佳摄影、最佳音响效果奖,所以从视效和摄影来说,也是充满一种残酷的美学。特别是在小镇那一部分,燃烧、爆炸和飞机的强光灯,把已成残垣断壁的房屋和街道照得透亮,美到极致也恐怖到极致……
战争无法被美化,只剩下残酷和肮脏。再多的文字,也描绘不出观看电影时的震撼。戴上口罩,走进电影,才能真正认识到什么是战争,才会明白,我们为什么会反思和反对战争。战争是某些人发起的,但他们不会在场。面对鲜血、死亡和痛苦的,却永远是那些被忽视的小人物。
新书|阅读|电影|影评|吐槽
评荐新书
吐槽新电影
来稿:192102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