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永和采风行思(2)

(诗文)永和采风行思(2)

文|01一线

南宋庆元四年(公元1198),邑人丞相周必大《辅顺庙记》:“皇朝景德中,瓷窑始置官吏,为永和镇。秀民大家,陶埏者半之,无高城深池……窑焰竟日夜……”蓝浦《景德镇陶录》记载:“吉州窑,昔有五窑:五窑中唯舒姓者颇佳。舒翁工为玩具,翁之女舒娇,尤善陶。其护瓮诸色几与哥窑等价。”吉州窑瓷器走天下,成为古代皇室和欧洲、中东各国王室贵族的掌上明珠。产品盛销朝鲜半岛、日本、东南亚各国。瓷业的兴盛,又带动了商业、手工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一时商贾云集、樯桅林立、车辐辘辏,成为江南重要商埠和都会。然永和这座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千年古镇,曾经闻过景德镇之名,如今却鲜为人知。只是民间流传“先有永和窑,后有景德镇”。

崇祯九年(公元1636),51岁的旅行家徐霞客从家乡江苏江阴出发,十月初二日舟至余杭登陆,开始他人生的西南“万里遐征”之行。在江右游历的腊月十八日,来到吉安府地。清晨,他与随行三人从罗家埠出发,步行到达赣江永和对岸的张家渡,便搭乘小船顺流北下。行十里,他指着江左岸樯桅林立、商贾云集的地方,对同伴说,那里有个集市叫永和。

永和镇与吉州城仅赣江之隔。东汉末年属东吴领地,孙策置东昌县治所于此。大概取“永远祥和之意”,人们称此镇为永和。又过了五六百年,因陶瓷业的兴盛,永和镇日渐繁荣,到了宋代,成为与佛山和汉口同列天下三大名镇之一。

永和镇唐宋年间是那样的热闹与繁华。当年,对岸的吉州城曾给北归的苏东坡留下了“此地风光半苏州”的赞叹。就是这个集市永和,这里勤劳而智慧的先人,不仅在陶瓷制作技术和工艺上,走在时代前列,达到了最高水平,而且在志士官场与文学创作、史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果,充分显示了物化天宝、人杰地灵之非凡的才智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也赢得了吉安“金庐陵”“江南望郡”的美誉。

我们无法想象当时的达官贵人和平民百姓是如何喜爱吉州窑的产品,只知道流传国内外的吉州窑陶器幸存下来的真品,都当作“国宝”珍藏着;考古专家寻得一块半片有价值的残片,便兴奋不已。在数百年的制作中,“耕且陶焉”的农民和工匠,把对生活的热爱、对幸福未来的向往,都倾注在自己的产品中,把沉粘的陶土变成了一件件形态万千的生活器具和工艺品,使本无生命的陶瓷显得那么有生命活力,有生活情趣。

据《东昌志》载,“永和为庐陵之郡只十余里,地不甚广,而山水秀丽。……自唐末五代,民聚其地,耕且陶焉,始置柴草市。北宋真宗景德制监镇,司掌磁窑烟火事。……谈庐陵之盛,萃于永和。”

永和镇,唐开匡仙祠,宋建丞相府。宋景德年间,随着吉州窑陶瓷而兴盛,“辟坊巷三街六市……附而居者至数千家”。至宋元丰年间,永和“锦绣铺有几千户,百尺层楼万余家,六街市连廒峻宇,金凤桥地杰人稠,鸳鸯街弦歌宴舞,读书台士大夫谈今古。名公钜卿,来游其间,必有歌咏,以记其胜”。

现古镇保存完好的24座古窑包遗址、明清建筑117栋以及历代名人在此游历、讲习、会友留下的许多诗词歌赋、遗迹名胜等,对于研究历史、科学和文化有着极高艺术价值。

2021年5月13日,吉安县诗词学会理事会与《文山艺苑》期刊编委一行到永和镇——中国古代南方最著名民间瓷窑吉州窑所在地采风。主要参观了吉州窑遗址公园内的周必大纪念馆、茅庵岭龙窑遗址、山空瓷器作坊、陶瓷产业园大师作坊以及曾山故居和塔里前新农村。

自《题周必大纪念馆》诗后,再以诗忆《茅庵岭龙窑遗址》曰:

赣江左岸庐陵翠,物化天珍自此肥。

花径得来缘木引,窑床揽胜与君帏。

永和市井陶瓷瑞,宛藏桑田日月晖。

破土苏黄相见饮,泉香目叶映柴扉。

作者声明:

——本文系作者原创,转载请注明!另外,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若作品中的文字、美术、摄影等有涉及您的版权问题,请您及时与我取得联系,我将会在第一时间删除转载内容或作品!

作者简介:罗余作,男,汉族,1965年11月出生,江西吉安永和人,中共党员,高级工程师,网络与信息管理师,2019年中国优秀CIO获得者,高峰论坛特邀嘉宾,中国知名专家学者,著名科技工作者。2018年进入吉安县诗词学会理事会,担任学会理事和期刊《文山艺苑》编委;吉安市庐陵诗词学会会员,2020年担任《庐陵诗词》电子微刊编委;吉州区诗词楹联学会会员;2019年4月13日当选吉安县文学协会副主席,担任协会期刊《庐陵文苑》及其微刊编委。2020年荣获中国乡村作家荣誉称号。曾在《中国作家文库》《当代散文精选》《当代诗文精品荟萃》《作家作品精选》《当代文学精选》《诗赋中华》《当代文学精选》《中国诗歌作品选集》等大型文献、《中华文艺》《诗文杂志》等期刊和《东方烟草报》《江西晨报》《井冈山报》等报纸发表文学作品。有100余项各类成果和业绩分别获得省部级、市级、县级荣誉奖励。个人事迹载入《走进大家》《中国知名专家学者辞典》《神州杰出人物》《世界名人录》等大型文献。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