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丞相李纲被贬始末

关键词:靖康之变、维扬之变

前因

靖康之变:1127年,北宋都城汴京被金军攻破,宋徽宗和宋钦宗,还有汴京城内大量官员和百姓都被金军俘虏北上;后来康王赵构在应天府即位,是为宋高宗。

▲靖康之变

后果

维扬之变:1128年,当时南宋朝廷主战派李纲已经罢相,驻守汴京的宗泽已死,金军决定再次南下攻宋,以扬州为主要目标,意图消灭南宋政权,俘虏宋高宗;金军占领扬州后,在扬州大肆屠杀,宋高宗逃往了杭州。

▲宗泽(1060年1月20日—1128年7月29日)

过程始末

一、丞相李纲主政

1127年,在南宋朝廷刚主政不久的丞相李纲,因为坚决主张抗金,被朝中的投降派汪伯彦、黄潜善攻击,被罢去丞相职务,后来被贬谪到海南。李纲被贬后,主和派在朝中占据上风,南宋偏居一隅,导致中原沦陷。

李纲在靖康之变时是主战派的代表,曾率领开封的军民打退金兵的进攻,在朝中和民间都享有崇高的声望。可惜后来宋钦宗力主对金妥协,将李纲外放到河东、河北,让他担任宣抚使(地方军事统帅),实际上就是让他靠边站了。

▲李纲画像

二、高宗制约李纲

靖康之变后,康王赵构在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是为宋高宗。高宗重新启用了李纲,让他担任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右相)。

为什么高宗会启用一个被兄长钦宗贬黜的人呢?高宗并不是坚定的主战派,他重用李纲,一是因为当时金军对南宋朝廷追着打,他需要李纲来组织防务,以保卫朝廷的安全。

二是李纲在朝廷和民间都有很高的声望。高宗即位并没有徽宗和钦宗的明确指示,他组建的朝廷合法性要打折扣。但有了李纲坐镇,高宗的地位和声望就要稳固一些。

高宗对李纲也非常忌惮,因为李纲总想着恢复中原、迎回二帝。所以高宗怕李纲的政策遭到金军的报复。李纲任相后,高宗又任命他的亲信黄潜善为中书侍郎兼御营使,汪伯彦任同知枢密院事兼御营副使。他们都是坚定的主和派,高宗利用他们二人制约李纲。

▲宋高宗画像

三、李纲被贬

李纲上任后,坚决主张处死被金人扶持的伪楚皇帝张邦昌,宋高宗本身也很反感张邦昌的僭越行为,就处死了张邦昌。但金人以此为借口,再次南下攻宋。

李纲主张坚守中原,黄潜善和汪伯彦主张南逃。高宗担心自己会像徽宗、钦宗那样被金兵俘虏,他听从了黄、汪二人的意见,下达了“巡幸东南”的手诏,准备逃往建康(今江苏南京)。

▲张邦昌(1081年-1127年11月1日)

高宗的举措让李纲大感失望。李纲提醒高宗,他自己先前说过要“独留中原”、与金人决一死战的。高宗说那种话无非是表明自己与金人不共戴天,要为父兄报仇雪恨。但这只是一种姿态,要让高宗冒着被俘虏的风险,留在中原,他是一万个不愿意。

李纲这下搬出高宗之前的豪言壮语,打高宗的脸,引来了高宗的憎恶。高宗虽然将李纲升为左相,后来又将黄潜善升为右相,汪伯彦进知枢密院事。名义上李纲升了职,实际上高宗是想让黄潜善和汪伯彦挤走李纲。

李纲刚准备派人前去河东、河北联系军民,对抗金军,黄潜善和汪伯彦就撤销了他的命令。李纲在高宗面前据理力争,但高宗仍旧偏袒黄、汪二人。高宗罢免了李纲的丞相职务,只让他担任观文殿大学士(充当皇帝顾问)的虚职。

▲汪伯彦剧照

黄潜善仗着高宗撑腰,接着又让自己引荐的御史张浚弹劾李纲。张浚和李纲一样也是主战派,为什么他会弹劾李纲呢?

一是他认为李纲害死了他的好友宋齐愈。宋齐愚和张浚是蜀地同乡,私交非常好。张邦昌被金人扶持当伪楚皇帝时,宋齐愈第一个上去签了名表示支持。尽管后来宋齐愈归附了南宋,但高宗仍然不能容他。

虽然李纲主张处死张邦昌,宋齐愈的死还是由高宗直接授意的,与李纲关系不大。可是张浚的心胸非常狭隘,他将这笔帐记在了李纲头上。

二是张浚不同意李纲的抗金主张。李纲为了最大程度地组建抗金武装,要在民间大肆征发民夫、马匹和赋税,百姓多有怨言。宋齐愈就曾经反对过他的主张。张浚认为这也是李纲处死宋齐愈的理由。

▲张浚画像

张浚还认为李纲的抗金政策会耗尽国财。他在弹劾的奏疏中说李纲“独擅朝廷”、“不可居相位”,甚至说他是“阴为惨毒”的“国贼”,暗示他有谋逆的意图。

不过后世也有人认为,张浚如此攻击李纲,也是为了讨好高宗的宠臣黄潜善和汪伯彦。后来张浚果然被高宗重用,一路升到丞相。

高宗接到弹劾后,李纲的大学士一职也没有保住,不久就被贬谪万安军(今海南万宁)。后来虽然高宗又让他在湖广地方任职,但李纲再也没能回到朝廷中枢。

▲今日的万安市

结论

李刚被贬是宋高宗对金主和政策的表现,也是李纲与张浚的私人恩怨和朝廷党争综合作用的结果。

参考文献丨

《宋史》

《宋史·卷二十四·本纪第二十四·高宗一》

《续资治通鉴》

文丨耀青史

图丨网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