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十堰|施洋的人民教育思想(一)
明邦春
施洋,是一名优秀共产党员、著名的劳工律师,更是中国工人运动的伟大先驱,是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化时期的一位革命教育家。专家、学者对他在工人运动方面历史功绩的研究广泛而深入,而对他的“人民教育思想”及其教育实践活动的研究却缺乏力度。笔者在研究施洋参加革命斗争与人民教育实践活动的资料时发现,施洋在革命教育实践中积累了许多富有哲理的深刻见解。在如今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时期,研究探讨施洋独具特色的人民教育思想,对我们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施洋的人民教育思想
(一)坚持批判和改革封建主义教育
在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时期,教育是为封建统治和殖民统治者服务的,受教育的权利被少数地主剥削阶级占有,广大劳动人民根本没有受教育的权利。那时的办学模式是关起门来读死书、死读书;在培养目标上,主要培养为反动统治者服务的奴才。施洋通过研读马克思主义,用教育阶级性的观点,对封建社会政治、教育进行了批判,并积极宣传新文化、新思想,揭露当时反动统治者把教育作为愚弄人民工具的罪恶。他说:“现在我国的弊病,最大的莫过于教育”“旧学校不适合社会需要”“这种教育状况,非积极改革不可”。他主张教育应当为劳苦大众所有。他说:“广大劳动人民得不到受教育的机会,完全是统治阶级压迫的结果。只有大家团结一致,推倒压迫阶级政府,夺取政权,实行工人专政,才能求得受教育的机会。”
在培养目标上,施洋主张培养“有志爱国、有独立人格,能自立于世的国民”。因此,他在办学实践中,以“对儿童输以科学知识,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独立精神与自辟新境能力的人才”为宗旨,开设政治形势课(三民主义)和自然知识课。
在教学方法上,他主张启发式教育,尊重人的个性发展,废止注入式教育模式,坚持教员讲课与学生自学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劳作、社会实践相结合。他认为旧式教育模式束缚人的个性,违背人的发展规律。因此,他在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上都进行了改革创新。
对农村教育问题,他主张“输科学知识于农村,而促农业生产进步,以谋求农民生活之改善”“普及教育,振兴中国”。如何普及教育?他说:“要是单靠政府所办的学校来普及教育,我敢说,总是没有普及的日子,因为政府穷困得很,教育经费紧张,就是勉强筹集到经费,办事的人总不免有弊病。我们一块钱要做十块钱的事,他们十块钱还做不到一块钱的事……要实现教育的普及,全靠农民自己团结起来,自己办教育。”
在当时的社会,政权掌握在封建军阀统治者手里,所谓的“普及教育”只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改良主义思想。但是,施洋勇于向旧式教育的培养目标,向传统的、封闭的、单一的、僵化的教育模式宣战,这种革命的、批判的、进取的精神,对于解放思想,动员人们行动起来,反对旧式教育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
(二)积极开展平民教育
平民教育是“五四”时期推行的一种重要的民主教育运动,是新文化运动中“拥护民主”口号在教育上的反映。施洋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拥护者和旧式教育的改革者,把平民教育当作救国、推进社会改革的主要手段,希望通过平民教育“开发民智、振兴国力”。在“湖北平民教育社”成立大会上,他以主席的身份在演讲中说:“发展平民教育,使一般人民有了必要的知识,知道国家是什么,国家和他们有什么关系,那时,他们自然知道爱国的方法,以尽国民的责任,自可致国家于富强……平民教育是救中国的根本政策,这是我们组织平民教育社的宗旨。”施洋身体力行,不辞劳苦,致力于发展平民教育,在武汉开办了7所平民学校,但是后来因官厅嫉妒而受阻,加之经费困难,学校相继停办。后来,通过恽代英等共产党人的影响和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以及平民教育的实践,施洋逐渐认识到,平民教育既不能救国,也不能救民,想要真正解决教育问题,首先必须解决政权问题。因此,他感到赤手空拳地提倡平民教育,是不能成功的,并深有体会地说:“平民教育乃中庸之道也。”于是,他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在开展平民教育的基础上,迅速转入开展革命的工人教育运动。
施洋的平民教育运动虽未成功,但他“谋知识之普及与教育之革新”的思想产生了积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受教育对象,联系了群众,抨击了反动的专制教育,对当时教育改革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从政治上讲,平民教育的“教育救国论”思想,在当时虽有很大的时代局限性,但从全民教育和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的角度上讲,他提出“除文盲,做新民”的口号和举措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