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非凡的中西对话

天津茱莉亚室内乐团演奏家韩文卿、盖尔盖伊·伊采什、金兗珍与沈洋、常静合作尼科洛·安森新作《乐子之无知》世界首演

文 | 高建

自二十世纪初西方音乐真正在中国落地生根已有两个甲子,几代中国音乐人所践行和探寻的实际上都是中西文化间对话与融合的可能性,其间固然不乏钢琴协奏曲《黄河》、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这般深入人心的鸿篇巨作,但在与中国传统文人音乐契合度更高、情感表达更私密的室内乐领域似乎并没有被投以足够的关注。5月16日,由天津茱莉亚学院杰出教师组成的天津茱莉亚室内乐团亮相国家大剧院2021五月音乐节,广邀乐坛名家、联袂呈现的一场“中西对话:音乐联结文化”室内乐音乐会,在笔者看来正是一次难得的当代中国室内乐杰作巡礼。

音乐会在当代作曲家姚晨创作于2019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中拉开帷幕。古琴名家陈雷激以空谷回声般的演奏为音乐确立古意盎然的基调,随后是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三件弦乐器的依次跟进,引自古曲《阳关三叠》的音乐主题在不同乐器的轮转、交替间发展、蔓延。天津茱莉亚学院艺术总监兼学术院长、小提琴家何为纤细动人的主题呈示尤其令人印象深刻,音乐的情感也在浓烈酣畅与悠远淡雅间自由切换。作品中段,三把弦乐器以拨弦呼应古琴,弹拨乐变为了旋律线条,弦乐反而做点状的重音强化,这种奇妙的“身份互换”正契合了室内乐艺术所追求的你中有我、彼此相容,妙不可言。

当晚演出的一大亮点无疑是来自美国的青年作曲家、天津茱莉亚学院常驻教师尼科洛·安森《乐子之无知》的世界首演,作品以《诗经》中的三首诗歌作为词,并为声乐配以古筝、长笛、大提琴和打击乐的组合。近年来在歌剧和艺术歌曲领域都广受赞誉的低男中音歌唱家沈洋再次展现了卓越的艺术修养,《黍离》中三度出现“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在情感上层层递进、赋予分节歌相同旋律以不同的色彩。古筝演奏家常静先于《简兮》中以铿锵有力的拨奏勾画出宫廷舞阵的庄重大气,随后在全曲情感抒发的核心乐段——《隰有苌楚》的开篇奉献了极富空间感的独奏,在广阔的音域中自由摇曳却毫不破坏静谧安适的音乐基调,“动中愈静”的辩证美学在她的指尖得到了最佳的印证,也令观众更加惊叹安森对于中国文化所独有的禅韵以及天人合一追求的深刻理解。

随后上演的三部作品分别出自谭盾、陈其钢、郭文景三位具有世界声誉的当代华人作曲家笔下,凸显了天津茱莉亚室内乐团在当代曲目选择上对于经典品质的坚守。在琵琶演奏家李佳领衔的《弦乐四重奏与琵琶》四个乐章中,我们几乎可以听到“人们熟悉的谭盾”的所有侧面:弦乐夸张的揉弦传递出的侠义,信手拈来的民歌化用,爵士节奏的复杂切分,行为艺术般的调音和人声呼喊……当这一切看似混杂的元素在作曲家的意志统摄下并置涌现、此起彼伏,一种带有后现代色彩的和谐感反而清晰可辨。陈其钢创作于三十年前的《抒情诗Ⅱ——水调歌头》是其首次尝试将自幼耳濡目染的传统戏曲融入西方音乐技法中,营造出一种诵读般自由不羁的艺术效果,沈洋对于绵长气息的精妙把握以及高音域的从容表达,在“戏腔”层面外赋予作品更加多元而立体的审美维度,仅是“悲欢离合”四个字的变化便足以令听者回味、喟叹。郭文景《锣的宣叙》则更是一次极具感官冲击力的音响实验,看似无调无律的铜锣在指挥家陈琳执棒下,由天津茱莉亚室内乐团和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以及民乐演奏家联袂组成的中西混合乐队的默契映衬下,展现出瞬息万变的个性。打击乐演奏家尹飞敏锐地捕捉着竹笛、笙、双簧管个性鲜明的声音并给予恰到好处的回应,掀起摄人的音浪后以抽丝剥茧般的渐弱收束,留给听者无尽遐思。

笔者有幸聆听了天津茱莉亚室内乐团2019年成立以来在北京的每一场演出,对他们深湛的艺术功力早已了然于心,但仍会一次次诧异于他们独特而非凡的审美目光,即发掘出“冷门”作品闪耀的艺术价值。这场音乐会既是不同音乐家面对“中西对话”命题所交答卷的巡礼,也是舞台上音乐家心意相通的交流,包括作曲家的登台分享也不似“作品百科”、不见自我夸耀,而是如同老友追忆往事般亲切和真诚。无论古今、无问中外,“对话”的意义和价值不正在于这种美好氛围下碰撞出的火花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