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心裁(29)大承气汤:慢性盆腔炎

 大承气汤

【原文】

1.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伤寒论》(208)

2.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矢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矢气者,此但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复硬而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矢气者,慎不可攻也。《伤寒论》(209)

3.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则止后服。《伤寒论》(212)

4.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耳;宜大承气汤下之。《伤寒论》(215)

5.汗出谵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为风也,须下者,过经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语言必乱。以表虚里实故也。下之愈,宜大承气汤。《伤寒论》(217)

6.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伤寒论》(220)

7.阳明病,下之,心中懊zaozi003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满,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气汤。《伤寒论》(238)

8.参见桂枝汤条【原文】。《伤寒论》(240)

9.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气汤。《伤寒论》(241)

10.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伤寒论》(242)

11.参见小承气汤【原文】《伤寒论》(251)

12.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伤寒论》(252)

13.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伤寒论》(253)

14.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伤寒论》(254)

15.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伤寒论》(255)

16.《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文字与上条相近。

17.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负者,为顺也,负者,失也,互相克贼,名为负也。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伤寒论》(256)

18.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伤寒论》(320)

19.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可下之,宜大承气汤。《伤寒论》(321)

20.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伤寒论》(322)

21.痉为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齘齿,可与大承气汤。《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22.下利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23.下利,脉迟而滑者,实也。利未欲止,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24.下利,脉反滑者,当有所去,下乃愈,宜大承气汤。

25.下利已差,至其年、月、日、时复发者,以病不尽故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以上均出自《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组成与用法】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半斤,炙,去皮  枳实五枚,炙  芒硝三合

上四味,以水一升,先煮二物,取 五升,去滓,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功效】清热通腑导滞。

【医案】

1.慢性盆腔炎

初诊:2005年5月24日。葛某,43岁,不明原因出现下腹疼痛1个多月,带下量多,色黄,小便频数,大便秘结,每每需服泻药才解。平素经期腰腹疼痛,经量多,经色鲜红夹块。生育史:2-0-0-2,两侧输卵管已经结扎。曾有子宫肌瘤手术摘除史。末次月经5月12日来潮。舌淡红,苔薄腻,脉细。妇科检查:外阴无殊,阴道通畅,宫颈轻炎,宫体后位,正常大小,活动,质地中等,压痛,两侧附件压痛。西医诊断:(1)慢性盆腔炎。(2)慢性子宫颈炎。

治法:通腑导滞,清理湿热。

方剂:大承气汤合大黄附子汤、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味。

制大黄10g  枳壳10g  厚朴10g  玄明粉(冲)10g  淡附片6g  细辛4g  败酱草12g  薏苡仁20g  延胡索10g  苍术12g,3剂。

二诊:2005年5月27日。药后大便溏下频多,腹痛减轻,小腹坠,倦怠。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治法:清热通腑,益气升提。

方剂:大黄牡丹汤合金铃子散(《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加味。

制大黄10g  丹皮10g  桃仁10g  冬瓜仁30g  玄明粉(冲)10g  延胡索10g  川楝子10g  红藤20g  败酱草15g  蒲公英15g  生黄芪15g  大腹皮10g,4剂。

三诊:2005年5月31日。下腹疼痛明显好转,大便次数减少,肠鸣,舌脉如上。

中药守上方续进7剂。

四诊:2005年6月7日。下腹疼痛已除,大便正常,舌脉如上。

中药守上方再进7剂。

2.慢性盆腔炎

初诊:2007年6月5日。叶某,42岁,下腹长期疼痛10多年,经西医反复抗炎治疗,疼痛仅能缓解数日。就诊时小腹疼痛3天,带下不多,大便偏干,经前乳房发胀,月经周期规则,经量中等,4天净。生育史:2-0-0-2,两侧输卵管已经结扎。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妇科检查:外阴无殊,阴道通畅,宫颈光滑,宫体后位,正常大小,活动,质中,压痛,两侧附件压痛。西医诊断:慢性盆腔炎。

治法:通腑导滞,清理湿热。

方剂:大承气汤合金铃子散(《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加味。

大黄9g  厚朴10g  枳壳10g  玄明粉(冲)5g  红藤20g  白花蛇舌草20g  蒲公英15g  虎杖20g  延胡索10g  川楝子10g,4剂。

二诊:2007年6月9日。进药一剂,下腹疼痛即觉减轻,药尽痛除,舌脉如上。

中药守上方续进7剂,并嘱坚持治疗一个过程。

三诊:2007年6月15日。无小腹疼痛,带下不多,胃脘不适,舌脉如上。

中药守上方加陈皮10g,7剂。

四诊:2007年6月23日。末次月经6月11日来潮,5天净,无不适,舌脉如上。

中药守上方续进7剂以善后。

【按语】

大承气汤是治疗阳明腑证出现痞满燥实诸症的方剂,它非但可以泻下积实,还具有良好的抗感染作用,除了对革兰氏阴性和阳性细菌有抗菌作用外,对于厌氧菌属,尤其是对大肠中占绝对优势的脆弱拟杆菌属具有强抗菌性,大黄煎剂稀释到1︰155时,对96%厌氧菌和98%脆弱拟杆菌有抑制作用(《中医方剂现代研究》,谢鸣主编,学苑出版社1997年出版)。

胞宫是中空的器官,《内经》冠之为“奇恒之府”,是因为胎儿在胞宫内孕育达十月之久,胞宫又具有排泄经血与娩出胎儿作用的缘故,但它的功能更加接近于腑。《素问·五藏别论》曰:“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除妊娠期间外(临产除外),治疗胞宫疾病时,通常从腑“以通为用”的观点来用药。吴鞠通医案有“温热,妊娠七月……大实大热,目突舌烂……用大承气一服,热退胎安。”此为例外。

案1、案2均为慢性盆腔。案1曾有输卵管结扎和子宫肌瘤摘除史,平素经期腰腹疼痛,湿热之邪留恋胞宫已成宿疾,就诊时腹痛便结,又一派燥热阻结在里之实证。《灵枢·病本》称:“大小便不利,治其标;大小便利,治其本。”当守腑“以通为用”为治则,先借大承气汤以荡涤蕴结之积热,使邪有去路。因患者带黄苔腻脉细,为湿邪内恋之象,故以大黄附子汤、薏苡附子败酱散、苍术等药相辅,以健脾清理湿热。两方之中均有附子一味,附子性虽温,犹可以“除脾湿”(张洁古语),在整个方中还起反佐作用,以免寒凉太过伤脾恋湿;细辛、延胡索止痛。腑气一通邪气已溃,故易大承气汤为大黄牡丹皮汤加味继续治疗,使邪去而正安。案2亦曾有输卵管结扎史,可见计划生育的某些措施可以引起慢性盆腔炎。由于患者有便闭而痛的症状,且身体壮实,故首推承气类方。以大承气汤加红藤、白花蛇舌草、蒲公英清理下焦湿热,加虎杖清热活血通下,加延胡索、川楝子理气止痛。寥寥数药,解困顿于片刻,令患者感慨万千,对中医相见恨晚。

慢性盆腔炎或输卵管炎的治疗,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此案仅仅例举其开局之战,以示用药而已。除了长期正规的治疗之外,生活的调理、保养更为重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