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朝的王爷,门头沟的庙。

之前写了一篇:《大清朝的王爷,昌平的庙》。没写想到大家都很感兴趣。于是就赶紧推出第二篇:《大清朝的王爷,门头沟的庙》。这位王爷是大清朝赫赫有名的恭亲王奕䜣

而那座庙宇,也是北京地区大名鼎鼎的门头沟戒台寺

著名的王爷配著名的庙,又上演了怎样精彩的故事了呢?还是慢慢和大家聊吧!

恭亲王奕䜣身世显赫,道光帝的最喜欢的儿子之一,咸丰帝的弟弟,同治帝的叔叔,光绪帝的大爷。同治帝的爸爸——咸丰帝排行老四,恭亲王排行老六,光绪帝他爸爸——醇亲王排行老七,这下明白了吧!

恭亲王的故事太多了,能够写一本书的。简单和大家聊聊吧!       当年恭亲王与两宫皇太后发动政变,干掉了肃顺等八位顾命大臣。走上了人生的顶峰,加封议政王、铁帽子王等等,位极人臣,大权在握,为大清朝的同治中兴,做出了重要贡献。     人总是到达高峰,然后就该走下坡路了。当慈安太后不在,慈禧太后大权独揽的时候,

恭亲王就开始碍手碍脚了。于是慈禧太后,积极的培养自己的亲信,准备拿掉恭亲王后,好顺利接管朝政。一切准备就绪,怎么要找个时机吧!光绪十年,大清朝在越南和法国人的仗打败了,理由找到,恭亲王办事不力,撤职。

恭亲王终于意识到大清朝的天下不是他的,是慈禧太后的。于是恭亲王也要表表态度吧!绝顶聪明的恭亲王,从此不问朝政,住在什刹海边上的恭王府内,(照片来源于颐和吴老)

难免会有大臣到府上往来,引起慈禧太后的猜忌。于是恭亲王想到了一个地方,想到一位老朋友,到那里养老去。想到哪里啊?门头沟的戒台寺,那里的主持妙性法师,和王爷是谈得来的好朋友。对了,就去那里。于是对外说,王爷有病了,到戒台寺去养病,同时戒台寺方面听说恭亲王要来,可忙活了,赶紧给王爷收拾院落。

于是恭亲王来到戒台寺,开始了自己的戒台寺生活。

恭亲王来戒台寺居住,对于戒台寺来说是十分荣耀的事情,天下那么大,北京寺庙这么多,而大名鼎鼎的恭亲王,唯独选择来戒台寺住,这个宣传效应是无法估量的。

恭亲王来到戒台寺居住前后达10年,戒台寺对恭亲王热情相待,王爷的住处牡丹院,就在寺中。恭亲王在戒台寺很喜欢一棵松树,这棵松树叫卧龙松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就号称卧龙,恭亲王的身世,也很像卧龙,难怪王爷喜欢呢!后来恭亲王亲自题写了三个大字“卧龙松”命人刻成石碑,立于松树下。

传说,寺里的主持,看到了,对下面人说:“王爷这条龙再也飞不起来了。你看那块石碑正好顶住龙的咽喉”。十年之后恭亲王再次出山,离开戒台寺。几年后一天,寺里的和尚看到石碑顶着的树干,裂缝了,主持大惊,说王爷的大限到了,果然京里来人说:恭亲王死了。看来恭亲王和这棵松树还是挺有缘的。

恭亲王也是会办事的人,戒台寺有建设,王爷都会大把的掏银子。出资修建了罗汉堂,千佛阁等,观音殿旁边的石栏望柱,上面刻着好多可爱的小狮子,都是当年恭亲王出钱刻的。(照片来源于网络)

对于这样肯出钱的大主顾,谁都欢迎。

戒台寺的主持妙性法师,也不是一般人,王爷给戒台寺花了这么多银子,怎么回报王爷呢?后来得知恭亲王的王爷坟,还没有修建,于是就把戒台寺的下院西峰寺,送给恭亲王做王爷坟。此处也是千年古刹,最为称道的是,院内有一株巨大的千年银杏树,

银杏树又叫白果树。白果树下葬王爷,暗含着一个皇帝的“”字。(据说当年醇亲王坟也有一株巨大的银杏树,大臣建议给砍了,光绪帝急了,说:“要砍树,先看我的头”,后来一天慈禧带人去给砍树,后来光绪帝知道,连忙去追。光绪帝来晚了一步,树被砍倒,据说,当时光绪帝就哭昏过去了。)恭亲王当然明白其中的含义了,很高兴,于是在此地修了最初的恭亲王坟。

后来恭亲王在昌平麻峪修建了第二个王爷坟,最终葬在昌平。他的二儿子载滢最终葬到这里。

恭亲王的儿子、孙子在这里住过,其中他有一个孙子叫溥儒,是书画大家,与张大千齐名,也是一个很有性格的人。当年在台湾,第一夫人宋美龄想拜他为师,学画画,他愣是把给回绝了。对于现在的人来说,是不可想象的。

一次蒋介石过生日,他送给蒋介石一幅作品。蒋介石很是喜欢,把它挂在台湾士林官邸的客厅。

在西峰寺外面山沟的石头上,有他的刻字。

戒台寺四周留下了众多恭亲王家族的遗迹。上演着恭亲王家族与戒台寺的不解之缘。

说了半天恭亲王与戒台寺了,还是带大家看看戒台寺吧!

戒台寺始建于隋唐时期,最初叫慧聚寺,后来明英宗赐名万寿禅寺

看来这位英宗朱祁镇,很喜欢寺庙,银山塔林的法华寺,朝阳门内的智化寺等,很多庙宇都和他有关。

万寿禅寺没有人知道,如果说戒台寺,那就天下闻名了。只因寺里有一座全国最大的戒坛,

俗称:戒台寺。

一般的寺庙,多数都是一个门,要不是山门殿,要不就是天王殿。而戒台寺,这两个殿都有。

山门殿门口的石狮子不错,

天王殿内的四大天王,虽然为近代新作,但也是难得一见的精品。

大雄宝殿为五间,上面是绿色琉璃瓦,标明了不一样的身世与地位。

殿前悬挂,乾隆御笔“莲界香林”匾额。

殿内有明代三世佛像,都是铜筑的,十分珍贵。

戒台大殿,一般的寺庙,大雄宝殿是最著名的一组建筑,而在戒台寺,戒台大殿的风头压过了大雄宝殿。戒台寺大名,就是由它而来。这座大殿始建于辽代,后代多有修缮。

殿前悬挂一方匾额上书:“选佛场”,为袁世凯所书。

1901年,袁世凯担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

正值春风得意,来戒台寺游历所写。殿内中间就是戒台,为三层汉白玉石头所砌。

最上面供奉佛祖像,

佛像对面有康熙皇帝的御笔“清戒”匾额。

和尚就在此受戒,台上还有受戒时,师傅坐的椅子。殿内还有一方匾额为乾隆皇帝所书“树精进幢”。

乾隆皇帝特别推崇他爷爷康熙帝,凡是有他爷爷题字的地方,他一般都会留下自己的题字,甚至他爷爷没有的,他自己也要有。在众多的寺庙中,都能够看到乾隆皇帝的御笔。

戒台寺的历史悠久,留有大量的实物,来证明。辽代的大师墓塔。

辽金时期的经幢,图案雕刻极其精美。

戒台寺殿堂众多,石刻太多,古树巨多,有的很多地方都是值得介绍。如果对机会去的时候,慢慢品味吧!

领略千年古刹、京西名寺的风采,

笑谈一代王爷与戒台寺的缘份传奇。

(作者:大槐树,70后已经不再年轻,土生土长的北京人,民间古迹的记录者。

(0)

相关推荐

  • 恭亲王临终前含泪嘱咐光绪:此人居心叵测,万不可重用

    公元1898年初,正当晚清时局内外交困之际,恭亲王奕䜣的身体也是一天不如一天了.据太医所述,恭亲王病势沉重,从五月起就基本处于卧床不起状态.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恭亲王奕䜣 这也难怪,古今 ...

  • 清末老照片,王爷福晋容貌敦厚俏丽,羊倌在颐和园放羊旁若无人

    喜欢历史的人都喜欢那些泛黄的老照片,给人一种亲切厚重之感.里面的人都已经作古,拍摄者甚至不会想到有一天它们会借助网络呈现在世人面前.尤其是一百多年前的晚清老照片,目之所及,历史的沧桑感扑面而来. 清朝 ...

  • 大清朝的王爷,昌平的庙。

    昌平的庙宇众多,但是现存规模大的少,昌平独特的地理位置,特别是大明朝的皇陵重地,有些庙宇,别看不大,有时历史上的大人物,都曾经到访过,并且刻有石碑,青史留名.如果仔细看石碑,特别是明代的石碑,就会发现 ...

  • 【每天老照片】-1万-6398-老照片:看看清朝的王爷都长什么样,图一肚大腰圆,图九长相清秀

    清末王爷载涛,光绪皇帝的弟弟,溥仪的叔叔,担任过清朝海军部大臣 载洵 清末王爷 清末摄政王载沣,溥仪的亲生父亲 载涛,清朝灭亡后,面对日本人的拉拢,他严词拒绝做卖国贼,是一位有骨气的王爷 和硕醇亲王奕 ...

  • 【每天老照片】-1万-7268- 老照片:看看清朝的王爷都长什么样,图一肚大腰圆,图九长相清秀

    清末王爷载涛,光绪皇帝的弟弟,溥仪的叔叔,担任过清朝海军部大臣 载洵 清末王爷 清末摄政王载沣,溥仪的亲生父亲 载涛,清朝灭亡后,面对日本人的拉拢,他严词拒绝做卖国贼,是一位有骨气的王爷 和硕醇亲王奕 ...

  • 看了呕吐:大清朝垃圾奏折集锦

    我们都爱地理 爱生活,爱教育,爱地理!家校合作!每天有推送,欢迎订阅!(仲元老胡) 28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综合自 大叔爱吐槽 dashuaitucao 知乎 百度 我们知道,皇帝是要批阅奏章的,如果 ...

  • 1912年2月12日,大清朝是如何度过这最后一天的?

    1912年2月12日,这一天,对很多人来说是一个难忘的日子.不管是普通的贩夫走卒,还是显赫的达官贵人,这一天都很难忘.这是结束中国封建王朝的一天. 在这一天,清朝最后一位爱新觉罗·溥仪,宣统皇帝颁布退 ...

  • 大清朝十大顶级宫廷画师

    清代宫廷恢复了宋代和明代宫廷画院制度,出现了一大批著名画家.据查证,仅雍正四年最高等级的画家就有丁裕.詹熹.丁观鹏.程志道和贺永清五人,乾隆六年有金昆.孙祜.丁观鹏.张雨森.余省和周鲲等六人,乾隆十六 ...

  • 大清朝是如何度过最后一天的?

    1912年2月12日,清朝最后一次朝会在紫禁城举行,大臣们一改往日的三拜九叩,只是象征性地三鞠躬,因为从这一天开始,溥仪退位,清朝正式落幕. 隆裕太后和小溥仪(剧照) 当天早上,虽然大臣们依旧像往日一 ...

  • 清朝的王爷是如何消遣时间的?

    清朝王爷很有钱,比如亲王一年俸禄一万两银(相当于如今五百多万元),可却时常不够花,有时还得向别人借钱,因为他们生活太烧钱! 清朝王爷要么有权没钱,要么有钱没权力 满族入关之后创立了清朝,将皇族爵位分成 ...

  • 浚县大明古城墙、大清朝的翰林院后花园

          中国古城都是一个方盒子,曾经的浚县城也是一个堂堂正正的方盒子,城门.角楼.瓮城.护城河.石桥,池塘,缺一不可. 清代南城墙遗址 明代南城墙遗址 南门外石桥,沿着这条路直走,过卫校,还有一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