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科学史上100大科学家(16)
“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为了尽量获取一千个读者的心,我搜集了来自十几个国家,总共28个版本的《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排行榜》。这28个版本,总共有300多位科学家上榜,根据上榜次数(比如25个版本都有爱因斯坦,那么他的上榜次为25),我选举了前100名,列出来,与大家探讨。如果上榜次数相同,按照出生年代排序。
本文排序,不是依照哪个科学家在专业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有多高,而是大众投票,所以也受到了这些科学家名气的影响。
本文按照倒叙排序。
其实本榜单,并不只有100个科学家,其中包含了9个家族组合:“居里家族”、“达尔文家族、“玻尔家族”、“欧拉家族”、“汤姆孙家族”、“赫兹家族”、“伯努利家族”、“赫歇尔家族”、“莱特兄弟”,每个组合各占一个名额。
前天,我为大家认识了《世界科学史上100大科学家(15)》,今天,我们接着领略这些科学家的绝世风流。
下面继续介绍上榜4次的科学家。
72、Barbara McClintock(芭芭拉·麦克林托克)
生卒年代:1902-1992
国籍:美国
研究领域:植物学、细胞遗传学
上榜次数:4
1931年她发表了玉米的遗传谱。之后她成为第一个发现环状染色体的专家,更知道了染色体不稳定而形成此因的理论。
从博士研究生期间开始,她终身致力于玉米细胞遗传学研究。早期开创性工作有玉米染色体在减数分裂中的行为,如何利用细胞显微技术观察玉米染色体并从细胞学角度揭示遗传学定律,以及生殖细胞在减数分裂中的基因重组和染色体互换行为。芭芭拉·麦克林托克绘制了第一张玉米遗传图谱,将表现型性状定位到染色体上,并揭示了端粒和着丝粒的在稳定和保存遗传物质上的角色。1940-50年代,芭芭拉·麦克林托克首次发现并重点研究了玉米转座子,并利用转座理论解释了玉米亲代和子代间某些基因的开启和关闭。
她通过研究玉米种子为什么会有不同颜色的主题,大胆假设这种基因的调控,解释了为什么在多细胞生物中,单一的基因组却能使不同细胞具有不同功能。她将自己的研究应用到细菌及酵母菌上。1983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是首位没有共同得奖者、单独获得该奖项的女科学家。
71、Otto Hahn(奥托·哈恩)
生卒年代:1879-1968
国籍:德国
研究领域:放射化学、物理学
上榜次数:4
哈恩1904年从镭盐中分离出一种新的放射性物质射钍,以后又发现射锕、新钍1、新钍2、铀Z、原锕和一些被称为放射性淀质的核素,为阐明天然放射系各核素间的关系起了重要作用。放射化学中常用的反冲分离法和研究固态物质结构的射气法都是哈恩提出的。他还在同晶共沉淀方面提出了哈恩定律。1917年发现放射性元素镤。1921年发现了天然放射性元素的同质异能现象。
哈恩一生中最大的贡献是1938年和弗里茨·施特拉斯曼一起发现核裂变现象,揭示了利用核能的可能性。铀经中子照射后产生了一些β-放射性核素,开始不少科学家认为是超铀元素。哈恩和斯特拉斯曼在仔细鉴定核反应产物后,肯定其中之一是放射性钡。他因此获得1944年度诺贝尔化学奖。他的主要著作有《应用放射化学》和《新原子》等。
奥托·哈恩的老师,是诺贝尔奖得主威廉·拉姆齐、本文即将上榜的诺贝尔奖得主欧内斯特·卢瑟福、诺贝尔奖得主赫尔曼·费歇尔。
因为篇幅原因,我们今日就介绍这两位杰出科学家的成就吧。后天继续携手大家领略更多科学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