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石 || 荷湖康庄村:凤山书院康庄墟

康庄村位于拖铁线东侧,距荷湖集镇约4公里,是崇仁、乐安县通往丰城、清江(樟树)及丰城南部地区互联互通的重要枢纽。由于地理位置特殊,附近先贤相继在这里兴建凤山书院和康庄墟,成为丰南地区近代历史上重要的人文和历史事件。
在很早以前,当地便建有一座六脚凉亭,叫“憩云亭”,以方便路人歇脚打尖。由于路经此地的旅客商贾众多,到民国初期,下炉回人余尚六便在凉亭旁搭建一棚,摆摊设点,售卖茶酒饭菜。民国十二年,社里人甘人端在凉亭边建“信成”商号,在此经营药业、杂货。紧接着,余尚六将小摊扩建为饭店,又有黄、邹等姓陆续在此建房。几年后就有了十多幢店铺民宅,初具集市规模。
由一座凉亭发展成为一个集市,中间颇费周折,也凝聚了当地一位先贤的良苦用心,他便是甘人端。甘人端,字正钦,毕业于日本明治大学法政系,法学学士,被誉为民国“剑南四杰”之一。民国三年(1914)任余干县知事(县长)。一年后,丁父忧,辞官回乡任丰源高等小学校长,与其弟甘人俊创办社里小学,兄弟轮流担任校长。民国六年(1917)任丰城县高等小学校长,后又主事凤山书院,为丰源镇高等小学校长。期间,一直致力于地方教育和公益慈善事业,其中最主要的贡献便是创设康庄墟。
当时,康庄一带百姓赶集,近者赴南江墟、荷湖墟,远者赴艾湖墟(铁路)、漆家墟(丽村)、洛湖桥(洛市),非常不便。甘人端决心在家乡兴建自己的墟市,并根据《尔雅·释宫》中“五达谓之康,六达谓之庄”的意思,将墟市命名为“康庄”。谋定而后动,甘人端开始规划,并动员当地家产雄厚的朋友盖房子建商铺,形成了一条街的雏形。同时与樟树邮局多次交涉,成立邮政代办所,方便附近百姓发信、寄包裹、汇兑款项。1931年康庄正式开墟,逢一、四、六、九当墟,每十天四个墟日。为了吸引人气,甘人端还每年请大戏(京戏)班子来唱一两次,每次十天半月,借以扩大影响。很快,康庄墟在当地站稳脚跟,附近地区百姓纷至沓来,热闹非凡。
为了康庄街的持续发展,甘人端在街上建了一批公房,出租给开店的业主和临时居住的客商。借此增加墟市流动人口和常住人口。又鼓励周边村民在康庄周围开设油榨厂、砖瓦厂、刨黄烟、做腐竹、裁缝店等手工业作坊,以吸引更多人来此投资兴业、买卖交易。从1923年到1949年,甘人端先生为康庄的建街、墟场的持久繁荣筚路蓝缕,苦心孤诣,几十年如一日。抗战期间,康庄墟的土布业、纸张业、食品业等非常兴盛,墟市相当繁荣,墟日多达数千人,每年农历正月十六,赶集者更是多达上万人。建国后,康庄墟发展成为有四十多幢店房的墟市,业态十分丰富,有茶铺饭店,私营小商店,国营百货门市部,铁具、木具店,信用社,肥料仓库,卫生所,榨油厂,碾米厂,粮站,小学……康庄墟也因此取代南江墟,成为荷湖乡第二大墟市。
丰南地区自古风朴民醇,人文鼎盛。很多人要么科第仕进,要么负贩从商,功成名就之后,又利用雄厚的家产和丰富的社会资源回馈家乡。凤山书院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凤山书院位于康庄墟西北约一华里处的凤山山麓,始建于清代道光十三年(1833),由二坊(从蕉坑墟到丽村洑溪桥一带都属当时的二坊)人士合力捐建,其中捐助最多的是老源坑村的曾廷梁、曾廷楹兄弟。
据说,在商讨凤山书院的建造事宜时,大家都是签名认捐,想捐多少就自己写多少。曾廷梁大笔一挥,在自己的名字下面写上四字:“捐屋一幢。”大家说,这太笼统了,到底想盖多大的一幢呢?他又添了四字:“比照规模。”意思是说需要盖多大就盖多大,气魄果然不凡。后来,集体捐资建了书院的主体部分,曾廷梁则独自捐建了一座文昌宫。建成后的凤山书院占地总面积2400平方米,大小6厅20间(8个教室12个寝室,1幢大祠堂,1幢大膳厅,1幢楼阁),还有厨房、仓库、马厩,有花园有鱼池,规模空前,与位于赣江对岸的龙山书院遥相呼应。
关于这一段历史,同治年间的丰城知县王明璠在《凤山书院记》里,也有详细记载:“丰城故有龙山书院,有司岁课士于此。邑西南百里许系二坊,道远来艰,乃即其乡建凤山书院……时专建文昌宫者曾廷梁,捐千金者曾廷楹,捐五百金者辛勤、易振瑱,捐百金兼董修出力者曾沆、熊立德……”
据说凤山书院用了十多年才建成。建成以后,生源不成问题,师资却成了问题。为此,时任丰城知县的蔡应嵩(字少彭,咸丰四年署任)前往视察后,认可了凤山书院的资质,这才延师教读。几年后因太平天国运动被迫中止办学。到同治七年(1868),王明璠任丰城知县,丰南名士、丽村秋坑人杨春台亲自登门拜访,提出书院复课的事。王明璠欣然捐出自己的俸禄,带头支持复课,请杨春台担任山长,由县衙解决山长俸禄,并形成常态机制。又将书院的产业出租收息,作为士子的生活补贴,凤山书院得以维系至清末。
清末以后,因停止科考,凤山书院面临尴尬境地。1911年爆发辛亥革命,各地成立自治政权。民国元年(1912),社里人甘泉(号菊潭)被推举为省国民议会议员、县代表、凤山乡议长。甘泉先生是当地名宿,一直热衷于社会公益事业。他将乡公所设在凤山书院,取名“丰源镇”,将凤山书院更名为丰源镇高级小学(后改名为凤山小学),亲自出任校长。甘泉先生去世后,他的儿子甘人端、“剑南四杰”之一的陈友青、蕉坑名士李荣奎等相继出任校长。凤山小学师资雄厚,办学理念先进,成为丰城乃至周边地区名著一时的农村学校。其后,凤山小学相继改组为丰城县立第二中心小学、凤山乡中心小学,并在此创办丰城农业职业学校。新中国成立后,凤山书院改建为粮食仓库,1969年粮库迁康庄,书院交荷湖公社管理,1972年5月凤山书院被拆毁,旧址亦淹没于萋萋野草丛中。
时至今日,人们依然习惯到康庄当街,但现在的康庄街已然不是当年的老街。当年人头躜动的老街已然成为冷僻的小巷,偶尔有一些居民进入视野,却大多是从外地移民搬迁过来的。即便是土生土长的本地居民,也因岁久年湮,对于康庄墟曾经的辉煌历史不甚了了。

资源来源:社里《甘氏族谱》、甘祺庭《剑南话旧》、《荷湖乡志》等

(0)

相关推荐

  • 成都龙泉东安湖都有哪些故事,“东阁望川”你一定要知道的来历

    东安湖故事: 东阁望川 清朝乾隆年间,简州有一凤山书院.书院有一学生名叫马百川,学习成绩在众学员中出类拔萃.经简州孝廉孙宝兴举荐,这年秋天,马百川到省城成都参加乡试.希望一举中第. 凤山书院图(又名凤 ...

  • 桥东上塘街李望山旧宅

    晚上无事,一个人骑车出去溜达.我喜欢逛老街,经过桥东的上塘街时,看到上塘街25号门还开着,于是进去买了几斤酒.上塘街25号是李宅,民国时期惠州教育界名人李望山的故居.现在这座老宅还是李望山的后人使用, ...

  • 瘦石 || 荷湖社里村:崇儒劝善兴康庄

    丰城甘氏二万余众,共奉南唐征南将军甘从矩为鼻祖.从矩公字方平,南唐进士,才勇兼全,大约在吴王杨隆演武义年间(919-920)由润州丹阳(今江苏镇江丹阳县)迁任丰城令.后唐长兴二年(931),授征南将军 ...

  • 瘦石 || 荷湖冷水村:金谷奇踪掩风流

    荷湖乡康庄墟东侧,是一片连绵起伏的山丘,一眼望不到头.进入初秋,蓝天白云之下,苍翠的山,绿黄的稻,累累的青柚和红枣,绘就一幅人间胜境图.山谷幽深,鸡鸣犬吠,陡然出现一个错落有致的村庄,这便是冷水村.冷 ...

  • 瘦石 || 荷湖车草村:留屯依稀话当年

    车草村位于荷湖集镇东约4.5公里,前面是连绵起伏的罗山山系,后面是古代驻军屯田的"留屯"遗址,西侧是流淌不息的丰水支流,可谓风光形胜.据说,在留屯遗址上,曾建有规模宏大的寺院,寺院 ...

  • 瘦石 || 筱塘炉坑村:北岭灵光照嵊山

    大嵊山是筱塘境内唯一的山脉,位于集镇东约四公里,是筱塘与白土两乡镇之间的天然屏障.其海拔高度虽然只有183.1米,但是正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大嵊山以其山顶庙内塑有神仙之像, ...

  • 瘦石 || 荷湖南江村:林泉清致凤洲里

    古人逐水而居,如同现代人喜欢把房子建在马路边一样,出行方便.居家热闹而已.沿着蜿蜒曲折的丰水河顺流而下,沿河不知有多少村子,多少个集镇.南江村便是这当中的一个. 南江村位于荷湖集镇东北向四五里,丰水河 ...

  • 瘦石 || 湖塘堎上村:至今犹记止马树

    从龙山.华山峡谷汇聚起来的虔溪,经过九曲十八湾之后,流经堎上,与从富山山丘里汇聚起来的富溪汇合后,流出堎上,东下流经雄庄,被称作雄庄后溪.堎上村的那一段,人们习惯称为"富溪"或&q ...

  • 瘦石 || 拖船郭厚村:道德先贤励后世

    刚刚入秋,天气没有一点转凉的迹象.火辣辣的太阳悬在头顶,炙烤着大地,叫人如入火炉.路旁高大的树木全都把叶子蜷缩起来,看上去一副蔫不拉叽的样子.躲在树叶后面的知了似乎也热得透不过气来,连叫唤的声音也显得 ...

  • 瘦石 || 白土茅竹园:山光照槛映诗书

    杨坊村委会位于白土镇东侧,槠山山脉北端.从杨坊村委会驻地往东,沿着新修的水泥乡道缓行,一路稻香四溢,两旁树木整齐.乡道的左侧是洁净秀美的村庄,右侧则是鹅黄色的稻田,中间间杂着成片的瓜果蔬菜种植基地,约 ...

  • 瘦石 || 白土花墙村:朱子后裔云山下

    南宋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朱熹(1130-1200)称得上是家喻户晓的理学大师,他曾数次经由丰城,在这些逗留.讲学.访友,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文题咏,与丰城结下了不解之缘.到元代,他的五世孙朱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