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德‖平水乱诗韵,该死十三元

平水乱诗韵,该死十三元

平水乱诗韵,该死十三元

徐文德

谈到新声与旧韵,首先要搞明白什么叫押韵?为什么要押韵?

诗或词最后面的那个字,采用韵母相同的字,叫韵脚。

在创作中,将某些句子最后面的字,都使用同一个韵部的字,使朗读或吟唱时产生一种和谐感,叫押韵。

押韵,就形成了句子与句子之间,产生相同或相近的读音,构成了声音周期性的重复。人类在万千年的进化过程中,同时也对声音的节奏,情绪,情感产生了共鸣。当有节奏的声音出现,人类就极易产生情绪、情感的变化。或亢奋,或消沉,或喜悦,或悲哀。所以,诗词押韵的作用显而易见。

说到韵,先说一下平水韵的由来,平水韵原为金代官韵书,为科举考试之用,平水是原平阳府的别称(今山西临汾市)。平水韵就其刊行者,宋末平水人刘渊而得名。平水韵把汉字划分成106个韵部,每个韵部包含若干字,作律绝诗用韵,其韵脚必须出自同一个韵部,不可错用。

早在隋朝,隋朝人陆法言曾编撰韵书,《切韵》把韵字分为193韵,后北宋人陈彭年在《切韵》的基础上,又编撰出《大宋重修广韵》,又细分为206韵,但《切韵》《广韵》的分韵都太过细碎,后来有了可同用的规定,允许创作时把临近的韵合用。

到了南宋,平水人刘渊著《壬子新刊礼部韵略》把可同用的韵合并为107韵。同期,平水官员王文郁著《平水新刊韵略》定为106个韵部。到了清代康熙年间编辑的《佩文韵府》把平水韵整理为106个韵部。这就是后来广为流传的《平水韵》,直至今天,诗人们所遵循的平水韵,指的就是清代的《佩文韵府》。

对于《平水韵》本人才疏学浅,不敢妄加评论,但是有很多东西确实很难以理解。有些字本是同音,却不在一个韵部,如:“东” “冬”  “仑” “伦” “言” “颜”……等等很多。又如:“元” “言” “轩” “翻” “宛” “门” “村” “魂”……等等,这些不挨边的读音却都属同一个韵部《十三元》。

有这样一首诗,大家都能倒背如流,李商隐的《登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大家觉得这首诗有押韵感吗?真的读不出韵感,然而这首诗真的不出韵。属《十三元》韵部。

《十三元》该死的《十三元》。若要提起最恨《十三元》的,可能莫过于此人。此人名叫高心夔,江西人,出身书香门第,学识渊博,尤善诗文,少年得志,一代名臣曾国藩尤为赏识,称之为“文学为江右之冠”,与王闿运,龙汝霖,李寿蓉,黄锡焘等五人曾为清末宗室肃顺的门生,号称肃门五君子。其中,王闿运曾是齐白石的老师,也位居高心夔名下,可见这位高大才子当时名声显赫。

咸丰九年,这位高大才子参加科考,一路过关斩将,通过了会试,冲进了殿试,可谓春风得意。按说这位高大才子文采飞扬,声名远震,且朝中有人,拿下那届状元如探囊取物,本该手到擒来,谁能想到这位高大才子居然栽在了自己最擅长的诗上了。命题律诗要求限十二文韵,而这位高大才子却鬼使神差般误押了一个《十三元》,嗨!这下好了,不但状元没拿到,连头三甲都没进去,被列为四等。

按说这高大才子被这该死的十三元坑惨了,应该对这该死的十三元刻骨铭心了吧,可高大才子却没有在乎,小意思,偶尔失手,下次再来,那个状元还是我的。

转眼间,下届开科,这位高大才子果然厉害,又是一路冲杀,再次杀进殿试,他的老师肃顺也是一心想扶植他,居然营私舞弊,在考试前一天,利用职权,走后门,偷出了考题。这里且不说肃顺偷考题的卑劣行径,单说这高大才子不知是心太大还是艺太高,拿过偷来的考题,略略一看,早已成竹在胸,踏踏实实的睡了一觉,早起来到考场,拿过试题一看,心中大喜,不错,就是它。

高大才子心中充满了自信,拿起笔来,洋洋洒洒,一挥而就,吹了吹未干的墨迹,甩甩袖子,掸了掸身上的灰尘,潇洒的交了卷,走出考场,回头看了一眼众考生,什么形象都有,有的汗流满面,有的抓耳挠腮,有的闭目沉思,有的奋笔疾书。高大才子心中充满胜利的喜悦暗道:学兄学弟们,大家不要着急了,状元本人已经拿走了,不好意思,本状元先行一步了。

出了考场,先来到肃顺府去报喜,肃顺呢也坐在太师椅上,端着茶杯,静候佳音。一见高大才子进来忙站了起来,脸上笑的像朵绽开的花。这高大才子也忙向老师汇报考试经过。

还没说到一半儿,就看肃顺的脸突然僵住了,由青变紫,头上好像挨了鲁智深拳打镇关西那重重的一拳。眼前是青蓝黄紫,耳畔是海啸山崩,心中是五内翻腾。早点吃的油条豆浆差点喷出来,“嘭”一屁股坐在椅子上,颤抖的手指着高大才子半晌才说出话来,“孽障,嗨!又错了”!

原来这高大才子又押错了韵,上次要求是押十二文韵,高大才子押了个十三元。这次考的正是十三元,高大才子却押到了十一真上去了。

试卷批过之后,皇上召见肃顺,笑道:很多人都向我推荐你这个门生,说他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尤善诗文,现在看来连韵都押不好,其实难副。可见众爱卿都看走了眼,给你个面子,列为四等吧。肃顺也只得苦笑着谢恩。事过之后,王闿运戏赠了一副联给高大才子:平生双四等;该死十三元。

这个故事,有人说是杜撰,有人说是史实,我又给加了点料,以博大家一笑。史实也罢,杜撰也罢,十三元真的是个很难掌握的韵部,初学者更是难于掌握。

但是,不管怎么说,平水韵自问世以来,上千年经久不衰,历代的诗人们喜欢它,应用它,推广它。特别是在金代还把它做为科考专用,足以说明平水韵还是有它独特的魅力,直到今天,仍然有很多诗人还在沿循平水韵做诗,并且一直以平水韵为准则。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语言的形成和完善,及普通话的普及,平水韵的发音方式和现代语言越来越不协调,如果仍然一成不变的以平水韵做准则来创作,势必会影响到诗词创作的正常发展。

漫长的历史演变,语音也在发生着转变,时过境迁,平水韵已经不能准确的反映现代语音的声调,音韵。随着普通话的普及,普通话现在应该是中国地域内,最具人口和地域的广泛性,语音系统传承的科学性,和传播交流的融通性。无疑,《中华新韵》将是今后诗词写作中最好的韵表检索工具。

一次,无意中看到了小孙子的一本诗集,是儿童读物,有汉语拼音标注,随手一翻,恰好翻到唐李峤的《风》: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

我随口就读了出来,读完后小孙子马上就纠正我,“爷爷你读错了,最后一句是,入竹万杆斜(xie),不是入竹万杆斜(xia),我看了一下汉语拼音,果然是(xie)而不是(xia)。

我当时就在想,这个《中华新韵》如果早出现几百年,我们这位高大才子也就状元及第了,也不会被这该死的十三元给撞的鼻青脸肿,头破血流了。而我们的孙辈,当他们长大了,再去写格律诗的时候,用的肯定会是《中华新韵》。《平水韵》也将完成了它的历史史命。

历史的车轮,一直在前进着,时而快些,时而慢些,但总是在前进着。

徐文德,1968年初中毕业(老三届),上山下乡,在黑龙江,广阔天地奋斗八年,后在工厂做工人。现为中国楹联学会会员,黑龙江省楹联学会会员,省楹联学会楹联创作基地、省图书馆文友诗社副秘书长。《诗联家》杂志编委,《联斋》微刊编辑。作品曾发表于《黑龙江联坛》、《苏城萃》、《诗联家》等刊物。诗词作品收录于《百年诗词》五卷。

顾问:常  江

主编:杨  旭

编辑:李林森  徐文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