藿朴夏苓汤的神奇功效与作用
藿朴夏苓汤
一、古方简介
【来源】《感证辑要》。
【组成】藿香6g,赤苓9g,杏仁9g,生薏苡仁12g,白蔻仁3g,猪苓9g,通草3g,淡豆豉9g,厚朴3g,泽泻4.5g,半夏4.5g。
【功用】解表化湿。
【主治】湿温初起挟表证。身热恶寒,肢体倦怠,胸闷口腻,午后身热,舌苔薄白,脉濡缓。
二、临床应用
(一)内科疾病
1.急性支气管炎
【案例】某男,3岁。患儿神疲,咳嗽气急,咯痰不畅,食欲不振,经用甘草片、氨茶碱等口服,链霉素肌内注射治疗3日,仍咳嗽不止。舌淡,苔白腻,指纹淡滞。证属长夏受湿,着于脾胃,复感风寒,内外合邪,脾湿上犯,伤及肺卫。方用藿朴夏苓汤加味,以燥脾湿、宣肺气。处方:藿香、厚朴、陈皮、枳壳、浙贝母、生姜各10g,姜半夏、茯苓、杏仁、桔梗、泽泻各8g,白豆蔻5g,薏苡仁15g,甘草3g。
二诊:服1剂后,咳嗽顿减,再予异功散收功[王庆儒.藿朴夏苓汤治咳嗽.四川中医,1986,(7):34]。
【按语】藿朴夏苓汤治湿温初起,邪遏卫气之证,具有宣上、畅中、渗下作用,洁古云“......咳嗽者有痰有声,因伤于肺气而动于脾湿也”。故凡咳嗽之属湿遏脾胃,上犯肺金者,可用该方治之。
2.慢性肾炎
【案例】某女,45岁,农民。2年前患急性肾炎,经住院治疗好转出院。近1年来常感腰部胀痛,全身浮肿,曾经中西医治疗,时有减轻。诊见:面目浮肿,双下肢呈凹陷性水肿,腹胀,身重乏力,大便稀溏,小便少,舌质淡,苔白腻,脉濡细。尿常规:蛋白(++++),白细胞0~4,红细胞0~2。诊断为水肿,证属湿蕴中焦,脾失健运,水湿泛滥。治宜芳香化浊,健脾燥湿,利水通阳。方用藿朴夏苓汤加减,处方:藿香、厚朴、法半夏、白豆蔻、猪苓、桂枝各10g,茯苓皮15g,薏苡仁30g,泽泻18g,杏仁、白术各12g。
二诊:上方加减出人,连服1个月,水肿消退,尿常规正常,诸症消除[刘作书.藿朴夏苓汤治水肿一例.四川中医,1987,(2):56]。
【按语】脾主运化水湿,脾阳不振,运化无权,则水湿停聚,泛溢肌肤,发为水肿。本案用藿朴夏苓汤加减,芳化、温燥、淡渗,使水湿之邪从上中下三焦分解。水湿一祛,脾气健运,则水肿自消。
3.重症肌无力
【案例】某男,14岁。患者10日前在放学回家的路上,觉肢体软弱,渐渐不能站立,由同学轮流背回家中,复经某医院西医诊断为重症肌无力,口服地塞米松、氯化钾、地巴唑、蜂皇浆等西药10日,疗效不显。诊见:肢体软弱,不能随意运动,胸闷,口不渴。苔白滑腻,脉濡缓。诊断:痿症。证属湿邪侵淫经脉,营卫运行受阻,筋脉失却濡养,日久弛纵不收所致。方用藿朴夏苓汤加味,处方:藿香、厚朴、法半夏、苍术、茯苓、杏仁、泽泻、牛膝各10g,淡豆豉12g,猪苓8g,薏苡仁30g,白豆蔻5g,木瓜15g。
二诊:连服11剂后,食量增加,能短距离行走,但仍疲倦乏力,舌尖红,苔薄腻微黄,脉濡数。此湿邪化热,前方去苍术、厚朴、淡豆豉,加黄柏、知母各10g以清热利湿。5剂后由父陪同前来就诊,除疲乏仍在,余症消失,继用参苓白术散加味调理而愈,随访未见复发[陈德骥.藿朴夏苓汤治疗痿证.四川中医,1987,(5):13]。
【按语】此症是属湿盛热微之痿症。《素问·痿论篇》云:“有渐于湿,以水为事,若有所留,居处相湿。肌肉濡渍,痹而不仁,发为肉痿”。湿邪侵淫,致营卫运行受阻,气血运行不利,筋脉肌肉失却濡养而弛纵不收,成为痿症。以燥湿芳化、宣上渗下之藿朴夏苓汤,使湿邪去,营卫气血调畅,筋脉肌肉得养,故痊愈。
4.手汗症
【案例】某女,32岁。两手掌汗出不止20余日,自服红枣汤无效,医投当归六黄汤、桂枝龙骨牡蛎汤等病反益甚。诊见:两手掌汗珠如雨,淋漓不断下滴,伴头痛昏重,肢体困倦,胸脘痞闷,不思饮食,尿短浑浊,面色淡黄,口中黏糊,舌苔白腻,脉濡缓。证属湿郁表里,气机受遏,三焦气化失利,水湿不循常道,治宜芳化苦燥淡渗。投藿朴夏苓汤,处方:藿香叶、淡豆豉、姜半夏、厚朴、杏仁、茯苓、泽泻、猪苓各10g,白豆蔻(后下)6g,生薏苡仁20g。水煎服,日服1剂。
二诊:服药3剂,手汗减少,尿量增多,诸症明显好转。连服5剂,诸症均除,手汗消失[叶益丰.藿朴夏苓汤治愈手汗.湖南中医杂志,1992,(5):39]。
【按语】自汗多属阳虚,盗汗多为阴虚,此乃一般之理。本案手汗不止如雨临床少见,辨为湿郁表里,气机受阻,三焦气化失司,水湿不循常道所致,《温病条辨》曾云:“湿气弥漫,本无形质,以重浊滋味治之,愈治愈坏”。故投当归六黄、桂枝龙牡等病反益剧,)而投藿朴夏苓汤,苦温芳化渗利,开上宣中渗下,病即霍然,治病求本,良有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