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和子路是如何相处的
一个老师,一个弟子;一个圣人,一个哲人;一个文人,一个武士。两人相差9岁,性格也迥异,人们常形容关系比较融洽的师生叫“亦师亦友”,他们是这样的吗?孔子经常批评子路,有时候简直是戏弄,子路有时候也翻脸不认人,斥责老师,他们是怎样“相爱相杀”的呢?他们在历史上给我们留下什么诸多看点的呢?
一、不打不相识
人的相识相知都源于缘,孔子这个老大哥是怎么认识子路这个小老弟的呢?
有一种交情叫“不打不相识”, 二人初次相见,子路竟然对孔子动起手来。子路以拳脚相向作为“见面礼”,跟乡村教师孔子相识了。当时一个二十八岁,一个十九岁。
据司马迁《史记·仲弟子列传》记载,“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翻译过来就是,子路性情粗朴,喜欢好勇逞强,性格直爽,头上插着野鸡毛,身上挂着野猪皮(简直地道一土著)。而孔子不怒不恼,用礼乐慢慢地诱导他,后来,子路穿着儒服,带着拜师的礼物,通过孔子学生的引荐,请求作孔子的学生。
我们再看《孔子家语》是怎么写的?
子路初次拜见孔子,孔子说:“你有什么爱好?”子路回答说:“我喜欢长剑。”孔子说:“我不是问你这个。我是说以你的能力,再加上努力学习,谁能赶得上你呢!”子路说:“学习真的有用吗?”
孔子说:“国君如果没有敢谏的臣子就会失去正道,读书人没有敢指正问题的朋友就听不到善意的批评。驾驭正在狂奔的马不能放下马鞭,已经拉开的弓不能用檠来匡正。木料用墨绳来矫正就能笔直,人接受劝谏就能成为圣人。接受知识,重视学问,谁能不顺利成功呢?诋毁仁义厌恶读书人,必定会触犯刑律。所以君子不可不学习。”
子路说:“南山有竹子,不矫正自然就是直的,砍下来用作箭杆,可以射穿犀牛皮。以此说来,哪用学习呢?”孔子说:“做好箭栝还要装上羽毛,做好箭头还要打磨锋利,这样射出的箭不是射得更深吗?”子路再次拜谢说:“恭敬地接受您的教诲。”
原文(子路见孔子,子曰:“汝何好乐?”对曰:“好长剑。”孔子曰:“吾非此之问也,徒谓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学问,岂可及乎。”子路曰:“学岂益哉也?”孔子曰:“夫人君而无谏臣则失正,士而无教友则失听。御狂马不释策,操弓不反檠[qíng]。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哉。毁仁恶仕,必近于刑。君子不可不学。”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柔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以此言之,何学之有?”孔子曰:“括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之不亦深乎。”子路再拜曰:“敬而受教。”)
把二者综合起来看,孔子和子路的相识带有传奇色彩,也可谓“惺惺惜惺惺”。后来孔子感慨说“自吾得由,恶言不闻于耳。”才子王肃对此注解是:“子路为孔子侍卫,故侮慢之人不敢有恶言,是以恶言不闻于孔子耳。”正是因为有子路常在孔子身边当侍卫,那些傲慢无礼的人便不敢对夫子说难听的话。
这就好像电影上的以德服人和迷途知返,孔子收了子路做学生后,简直一举两得,自己多了个保镖,又多了一个好学生,好知己,好朋友。而子路则在孔子的谆谆教导下,浪子回头,学有所成。
二、朴素可爱的学子
自子路进入孔门,性格爽直的他脾气收敛了些,但他不加掩饰的性格将他的脾气秉性暴露无遗,这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大人孩童般的天真和纯朴。
在《论语·子罕篇第九·二六》,子曰:“衣敝緼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意思是,孔子说:“穿着破旧的棉袍,与穿着狐貉皮裘的人站在一起,而不觉得惭愧的,大概就是由吧?《诗经》上说:'不嫉妒,不贪求,怎么会不好?’”子路听了,就经常念着这句诗。孔子说:“这样固然是正途,但是还不够好啊!”
在《论语·公治长篇第五·一三》,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意思是,子路听了做人处事的道理,还未抵达能够实践的程度以前,就只怕自己又听到新的道理。
我们上学时是不是也有这样的同学?他们生怕脑子不够用,恐惧学习新的内容,而对旧讲义翻来覆去纠缠个不清。简直太可爱了!
在《论语·公治长篇第五·二五》,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意思是,颜渊与季路站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你们何不说说自己的志向?”子路说:“我希望做到:把自己的车子、马匹、衣服、棉袍,与朋友一起用坏了都没有一点遗憾。”颜渊说:“我希望做到:不夸耀自己的优点,不把劳苦的事推给别人。”子路说:“希望听到老师的志向。”孔子说:“使老年人都得到安养,使朋友们都互相信赖,使青少年都得到照顾。”
看得出,子路简单而豪爽,快人快语,大大咧咧。
我们看看子路问的一些问题,简直很不“聪明”,如果是子贡,肯定比他高明多了。
在《论语·宪问篇第十四·一三》,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子路请教怎样才是最理想的人。
意思是,孔子说:“明智像臧武仲,淡泊无欲像公绰,勇敢像卞庄子,多才多艺像冉求,再用礼乐来加以文饰,也可以算是最理想的人了。”稍后又说:“现在所谓理想的人何必一定要这样呢?看到利益就想该不该得,遇到危险愿意牺牲生命,长期处于穷困也不忘记平生期许自己的话,也可以算是理想的人了。”
《论语·先进篇第十一·一一》,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意思是,子路请教如何服侍鬼神。孔子说:“没有办法服侍活人,怎么有办法服侍死人?”子路又问:“胆敢请教死是怎么回事?”孔子说:“没有了解生的道理,怎么会了解死的道理。”
我们再看孔子是怎样教导这样一位可爱学生的,在《论语·为政篇第二·一七》,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意思是。孔子说:“由,我来教你怎样求知。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求知的态度。”
《论语·阳货篇第十七·八》,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爱好勇敢而不爱好学习,那种流弊就是胡作非为。
子路敢说敢做的性格在对老师的不满上体现出来了,他或表达不高兴神情,或公然批评老师。
《论语·雍也篇第六·二六》,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意思是,孔子应邀与南子相见,子路对此很不高兴。孔子发誓说:“我如果做得不对的话,让天来厌弃我吧!让天来厌弃我吧!”
《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一》,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意思是,卫灵公向孔子询问有关作战布阵的方法。孔子回答说:“礼仪方面的事,我是曾经听说过的;军队方面的事,却不曾学习过。”第二天他就离开了卫国。孔子在陈国没有粮食充饥,跟随他的人病倒了,没有办法起床。子路带着怒气来见孔子,说:“君子也有走投无路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走投无路时,仍然坚持原则;换了是小人,就胡作非为了。”
《论语·阳货篇第十七·五》,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说,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意思是,公山弗扰占据费邑,起兵反叛季氏。他召请孔子去帮忙,孔子想要前往。子路很不高兴,说:“没有地方去就算了,为什么一定要去公山氏那里呢?”孔子说:“请我去的人,难道没有什么意图吗?如果有人任用我,我难道只想维持东周这种衰弱的局势吗?”
《论语·阳货篇第十七·七》,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意思是,佛肸召请孔子,孔子想要前往。子路说:“以前我听老师说过:'自己动手公然行恶的人那里,君子是不会前去的。’现在佛肸占据中牟,起兵反叛,您却想要前去,又该怎么说呢?”孔子说:“对的,我说过这样的话。但是,我们不是也说:最坚硬的东西,是磨也磨不薄的?我们不是也说:最洁白的东西,是染也染不黑的?我难道只是匏瓜星吗?怎么可以挂在那儿不让人食用呢?”
所以孔子评价说,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论语·先进篇第十一·一七》),说子路生性鲁莽。
三、孔子“调戏”子路
实则,孔子的“调戏”就是因人施教。
《论语·述而篇第七·一0》,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意思是,孔子对颜渊说:“有人任用,就发挥抱负;没人任用,就安静修行;只有我与你可以做到吧!”子路说:“老师率领军队的话,要找谁同去?”孔子说:“空手打虎,徒步过河,这样死了都不后悔的人,我是不与他同去的。一定要找同去的人,那就是面对情势,仔细筹划以求成功的人。”
子路有勇谁能知道,但孔子从不鼓励他勇,而是委婉劝他戒慎恐惧。
《论语·公治长篇第五·六》,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孔子说:“我的理想没有机会实行,干脆乘着木筏到海外去。跟随我的,大概就是由吧!”子路听了喜形于色。孔子说:“由啊!你爱好勇敢超过了我,但是没有地方可以找到适用的木材啊!”
孔子时不时地点拨一下子路,让他明白一味地好勇不一定适当。
《论语·先进篇第十一·二一》,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意思是,子路请教:“听到可以做的事,就去做吗?”孔子说:“父亲与哥哥还在,怎么能听到可以做的事就去做呢?”冉有请教:“听到可以做的事就去做吗?”孔子说:“听到可以做的事就去做。”公西华说:“当由请教听到可以做的事就去做吗,老师说'父亲与哥哥还在’;当求请教听到可以做的事就去做吗,老师说'听到可以做的事就去做’。我觉得有些困惑,冒昧来请教。”孔子说:“求做事比较退缩,所以我鼓励他迈进;由做事勇往直前,所以我让他保守些。”
《论语·阳货篇第十七·二三》,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意思是,子路说:“君子推崇勇敢吗?”孔子说:“君子推崇的是道义,君子光有勇敢而没有道义,就会作乱;小人光有勇敢而没有道义,就会偷盗。”
孔子当然知道子路的勇和果敢是他优秀的品质,但孔子采取“抑”的方式,让子路明白一味地勇是不可取的。不过,孔子很狡黠,他在“抑”的时候先“扬”子路一下,这简直让子路有点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了。
四、孔子对子路的肯定和嘉许
有这样可爱的学生,孔子当然很高兴,他也看到了子路许多优秀的品德。
《论语·公治长篇第五·七》,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
孟武伯请教:“子路达到仁的标准了吗?”孔子说:“我不知道。”他再度请教。孔子说:“由啊,一个诸侯之国可以派他带领军队,但是我不知他是否可以行仁。”
《论语·雍也篇第六·六》,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意思是,季康子请教:“可以让仲由担任大夫吗?”孔子说:“由勇敢果决,担任大夫有什么困难呢?”又问:“可以让赐担任大夫吗?”孔子说:“赐识见通达,担任大夫有什么困难呢?”再问:“可以让求担任大夫吗?”孔子说:“求多才多艺,担任大夫有什么困难呢?”
《论语·先进篇第十一·一四》,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意思是,孔子说:“由所弹的这种瑟声,怎么会出现在我的门下呢?”其他的学生听了这话就不尊重子路。孔子说:“由的修养已经登上大厅,还没有进入深奥的内室而已。”
同学耻笑子路,孔子及时出手为子路扳正。
《论语·颜渊篇第十二·一二》,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意思是,孔子说:“根据一面之词,就可以查出实情,判决案件的,大概就是由吧!”子路答应要做任何事,从不拖延。
孔子表扬的是子路果敢、信实和勇敢的品质,认为他做官毫无压力,而且在处理诉讼时有着一般人不具备的“片言可以折狱”能力。
五、孔子对子路的公开批评
但有时候,子路经常自作主张,口无遮拦,弄得孔子往往哭笑不得,甚至很“生气”。
《论语·子罕篇第九·一一》,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间,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
意思是,孔子病得很重,子路安排学生们组织治丧处。后来病情缓和些,孔子说:“这段时日以来,由的做法太偏差了!不该有治丧的组织却假装有,我想欺瞒谁呢?难道要欺瞒天吗?我与其在治丧的人手里过世,不是不如在你们几位学生的手里过世吗?我就算得不到隆重的葬礼,难道就会死在路上没人管吗?”
《论语·先进篇第十一·二四》,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曰:“是故恶夫侫者。”
意思是,子路安排子羔担任费县县长。孔子说:“你这样做,害了这个年轻人。”子路说:“有百姓与各级官员,也有土地与五谷,为什么一定要读书才算是求学呢?”孔子说:“这就是我讨厌能言善辩者的缘故。”
《论语·子路篇第十三·三》,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意思是,子路说:“假如卫君请您去治理国政,您要先做什么?”孔子说:“一定要我做的话,就是纠正名分了!”子路说:“您未免太迂阔了吧!有什么好纠正的呢?”孔子说:“你真是鲁莽啊!君子对于自己不懂的事,应该保留不说。名分不纠正,言语就不顺当;言语不顺当,公务就办不成;公务办不成,礼乐就不上轨道;礼乐不上轨道,刑罚就失去一定标准;刑罚失去一定标准,百姓就惶惶然不知所措了。因此,君子定下一种名分,一定要让它可以说得顺当,说得出来的,也一定让它可以行得通,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论,要求做到一丝不苟罢了。”
《论语·宪问篇第十四·四五》,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意思是,子路请教怎样才是君子。孔子说:“修养自己,以致能认真谨慎地面对一切。”子路再问:“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以致能安顿四周的人。”子路又问:“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以致能安顿所有的百姓。修养自己,以致能安顿所有的百姓,尧舜也会觉得这是很难做到的事啊!”
看得出,子路有时没大没小,很不识数,不知趣,惹得孔子恼了,开骂了。但孔子骂人也可爱,一顿大道理把人骂得云里雾里。
六、两人真挚的感情
《论语·述而篇第七·三四》,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祗。’”子曰:“丘之祷久矣。”
意思是,孔子病得很重,子路请示要作祷告。孔子说:“有这样的事吗?”子路说:“有的,《讄文》上说:'为你向天神地祗祷告。’”孔子说:“我长期以来一直都在祷告啊!”
是说孔子重病后,子路开始设臣操办治丧组织。孔子病好一些,知道情况后,呵斥子路不该违礼行事。但责怪之中还有些安慰,可能子路听了以后,就不会那么难过了。
《论语·先进篇第十一·一二》,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意思是,闵子骞站在孔子旁边,看来正直的样子;子路,看来刚强的样子;冉有与子贡,看来和悦的样子。孔子很高兴。稍后又说:“像由这样,恐怕将来不得善终。”
孔子的这句话后来不幸一语成谶,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初,卫灵公有宠姬曰南子。灵公太子蒉聩得过南子,惧诛出奔。及灵公卒而夫人欲立公子郢。郢不肯,曰:“亡人太子之子辄在。”于是卫立辄为君,是为出公。出公立十二年,其父蒉聩居外,不得入。子路为卫大夫孔悝之邑宰。蒉聩乃与孔悝作乱,谋入孔悝家,遂与其徒袭攻出公。出公奔鲁,而蒉聩入立,是为庄公。方孔悝作乱,子路在外,闻之而驰往。遇子羔卫城门,谓子路曰:“出公去矣,而门已闭,子可还矣,毋空受其祸。”子路曰:“食其者不避其难。”子羔卒去。有使者入城,城门开,子路随而入。造蒉聩,蒉聩与孔悝登台。子路曰:“君焉用孔悝?请得而杀之。”蒉聩弗听。于是子路欲燔台,蒉聩惧,乃下石乞、壶黡攻子路,击断子路之缨。子路曰:“君子死而冠不免。”遂结缨而死。
是说子路卷入卫国父子争位的乱局,被剁成肉酱而死。
孔子闻卫乱,曰:“嗟乎,由死矣!”已而果死。故孔子曰:“自吾得由,恶言不闻於耳。”是时子贡为鲁使於齐。(《史记·仲弟子列传》)孔子听到卫国发生暴乱的消息,说:“唉呀,仲由死了!”不久,果真传来了他的死讯。所以孔子说:“自从我有子仲由,恶言恶语的话再也听不到了。”
孔子的一生其实有诸多不幸,据记载,他三岁丧父,十七岁时母亲过世。后来他的夫人在孔子六十七岁时过世,当时孔子因战乱未能回家给夫人置办丧礼。孔子六十九岁时,他的儿子孔鲤去世。他七十一岁时,他最爱的弟子颜渊过世,孔子悲痛欲绝。七十二岁时,子路被害,隔一年,孔子离开了人世。
这样二个不打不相识,亦师亦友的知己、知交、知音,相伴相知共同走过四十余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老师,一个弟子;一个圣人,一个哲人;一个文人,一个武士。”惺惺相惜的温暖画面。在中国的历史上,在中国悠悠传统文化长河中,因为有着他们亲切、温暖的感动,因此中国优秀的文化必将屹立世界经久不衰,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