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林语堂先生诞辰125周年活动在平和举行
纪念林语堂先生诞辰125周年活动
在平和举行
黄 武 疆
10月10日是世界文化大师林语堂先生的诞辰日,由平和林语堂文学馆主办、平和林堂研究会协办的“纪念林语堂先生诞辰125周年活动”在平和坂仔举行。特邀单位代表有:平和县坂仔镇人民政府杨镇长、平和县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吴副局长、刘副局长,平和林堂研究会许会长,平和县邮政局、平和五中教师、平和语堂学校教师、七星土楼群管委会、西坑党校、平和基督教会等有关单位社团代表,漳厦地区林语堂文化爱好者等。
纪念活动首先以座谈会形式,畅所欲言,集思广益,主管领导、各代表们给即将落成的平和林语堂文化核心区的定位、布展内容提出建议,并结合平和的文化旅游相结合等提供一些好思路。林秋辉馆长还带与会代表参观林语堂故居文化核心区施工现场,介绍项目功能规划图。
在林语堂先生的诞辰日,在他的故里举办这样一个简朴而庄重的纪念活动,具有特殊而深远的意义,让人们缅怀大师的同时,共襄语堂故里的文旅发展大计。
笔者应邀参加纪念活动并发言:我们对外应擦亮“林语堂”这张“世界级”的真金名片,助推平和县的乡村振兴;对内则深入发掘语堂大师的精神宝藏,以其智慧启迪和激发后人,研发有内涵的文化旅游路线和相关文创产品。
十尖石起峰疊嶂
花溪東湖映光芒
寶鼎福地聚靈氣
孕育大師林語堂
兩腳跨越東西方
一心著寫妙文章
塵世行旅本如夢
平和精神永流芳
世界文化大师---林语堂先生
林语堂(1895年10月10日-1976年3月26日),中国漳州平和县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新道家代表人物。
林语堂先生早年留学美国、德国,获哈佛大学文学硕士,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回国后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任教。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国际笔会副会长等职。林语堂于1940年和1950年先后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曾创办《论语》《人间世》《宇宙风》等刊物,作品包括小说《京华烟云》《啼笑皆非》。散文和杂文文集《人生的盛宴》《生活的艺术》以及译著《东坡诗文选》《浮生六记》等。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主持编撰《林语堂当代汉英词典》。1976年在香港逝世,享年80岁。
平和这方山水是孕育文化大师的地方。读中学时,我就拜读过林语堂先生的作品,记得其中一段话,印象深刻,大概是:“站在高山上俯瞰山下的村庄,村庄的人们,如同蚂蚁般在山下走动……”。平日喜欢爬高山看风景的我感同身受,那段文字深深地触动心灵,影响我的成长之路。那时候语文老师告诉同学们,林语堂是咱们平和人,他家就在小坪十八齿山的另一面山下。于是在那年的秋游活动就是安排师生们爬上这座千米高峰,体验到林语堂先生笔下的人生观,我想这种感觉大多数平和人都能感受到的。那时也看到山那一面的坂仔风光,以及苍茫而遥远的地方。
林语堂先生说:“我是漳州府平和县人,我的家乡是天底下最美的地方”。
他在《人生不过如此》文章里说:“如果我有一些健全的观念和简朴的思想,那完全是得之于闽南坂仔之秀美的山陵,因为我相信我仍然是用一个简朴的农家子的眼睛来观看人生”。
林语堂先生在其《四十自叙》写道:
我本龙溪村家子,
环山接天号东湖;
十尖石起时入梦,
为学养性全在兹。
诗中表达其一生对故乡山水的深厚情感,并将自身“为学养性”的成就全归功于此。龙溪(九龙江支流---花山溪,统称为“龙溪”)流域上游地区有个四面环山的平地叫做“东湖(古称铜壶)”,花山溪两边各有“十尖山”、“石起山”遥遥相对,门前屋后的高山带给童年的林语堂无尽的遐想。在平和的群山中,十尖与石起山并非最高大、最雄伟的山峰,在林先生看来却是无比的“秀美”和“奇妙”,《八十自叙》文章里:“坂仔村之南,极目遥望,但见远山绵亘,无论晴雨,皆掩映于云雾之间。北望,嘉溪山矗立如锯齿状,危崖高悬,塞天蔽日。冬日,风自极狭窄的狗牙谷呼哨而过,置身此地,人几乎可与天帝相接”。
林语堂先生喜欢茶,尤其是家乡的乌龙茶,他对茶还有这样的评说:“只要有一只茶壶,中国人到哪儿都是快乐的”。他的另一句名言是:“捧着一把茶壶,中国人把人生煎熬到最本质的精髓。”这是多么宏达、乐观的总结。
读着林先生的这些话,我们且将苦闷、沉重的心情全部抛于脑后,坐下来静品一壶好茶,让人生更加闲适自在!
语堂故里,茶香飘逸
CCTV走進平和「文化向導」
文博旅遊規劃工作者
中華鄉土人文探索者
精彩回顾
長按此二維碼
關注平和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