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解读——李白之《古风五十九首》(其十八)

天津三月时,千门桃与李。

朝为断肠花,暮逐东流水。

前水复后水,古今相续流。

新人非旧人,年年桥上游。

鸡鸣海色动,谒帝罗公侯。

月落西上阳,余辉半城楼。

衣冠照云日,朝下散皇州。

鞍马如飞龙,黄金络马头。

行人皆辟易,志气横嵩丘。

入门上高堂,列鼎错珍馐。

香风引赵舞,清管随齐讴。

七十紫鸳鸯,双双戏庭幽。

行乐争昼夜,自言度千秋。

功成身不退,自古多愆尤。

黄犬空叹息,绿珠成衅仇。

何如鸱夷子,散发棹扁舟。

注:

天津:指天津桥,在洛阳城中,横跨于洛水之上。

西上阳:指东都宫城西南之上阳宫。

皇州:指帝都,此处指东都洛阳。

珍羞:珍贵的菜肴。

愆尤:过失,灾祸。

解读:

历史意识是人类对于自我和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的记忆和认识。历史意识保留在个人记忆当中,成为个性化的私人情感体验和经验准备。人们的历史意识反映了人们对于历史整体性的把握。

李白历史意识常常体现为以同一空间的景物变化来显示时间流逝,感叹世事沧桑,同时他善于将不同的历史人物对照加以感悟人生,强烈的生命意识和深广的历史意识交融,创造出一种博大浑厚的艺术境界。这首诗就是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天津三月时,千门桃与李。朝为断肠花,暮逐东流水”这四句以桃李流水起兴,言人事代谢。“鸡鸣海色动,谒帝罗公侯”写公侯早朝谒帝。“鞍马如飞龙,黄金络马头”写群臣退朝后骑马回府。“行人皆辟易,志气横嵩丘”是写行人见臣子惊退回避,意在讽喻群僚势焰之高。“香风引赵舞,清管随齐讴”写贵族们在自己的府中欣赏歌舞。“七十紫鸳鸯,双双戏庭幽”化用古乐府《相逢行》之“鸳鸯七十二,罗列自成行”,“黄犬空叹息,绿珠成衅仇”这两句,上句化用秦相李斯之事,李斯曾被赵高所诬,腰斩于咸阳市中,临刑前谓其子道:“吾欲与若复牵黄犬,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下句化有晋石崇事,石崇家中有名叫绿珠的歌姬,善吹笛,孙秀使人求之,石崇不答应,于是孙秀劝赵王司马伦诛杀石崇满门,绿珠投于楼下而死。“何如鸱夷子,散发棹扁舟”这两句用历史范蠡之事,范蠡曾在越王勾践手下深谋二十余年,灭吴之后,功成身退,浮海出齐,变易姓名,自谓“鸱夷子皮”。

诗人以春日桃李起兴,写权贵们谒帝退朝,奔马回府,行人辟易,高深晏饮,他们如此富贵荣华,却不知功成身退,祸将及身,诗人之意对权贵们讽而带剌,诫而带劝,最后用范蠡之事,也是他一贯思想的体现——功成、名遂、身退。

在诗人的笔下,历史不再是一段往事,而成为令后人深思的超越具体时空的素材,是李白对历史自我认识。李白的这种认识是体现在历史文化中人类本质力量和精神,是他面对浩瀚历史而发现的心灵回声。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排行十二,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人,其先隋末窜于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李白即出生于此。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随家迁居绵州昌隆县(四川江油)。陈寅恪先生曾认为李白其先为西域胡人,陇西李氏乃伪托。其出生地亦多异说,或谓生于条支(今阿富汗加兹尼),或谓生于焉耆碎叶(今新疆库尔勒与焉耆回族自治县),或谓武后神功年间迁蜀而生于蜀中者。曾官翰林供奉,故称“李翰林”。贺知章誉为“天上谪仙人”,后世称“李谪仙”。在蜀中度过青少年时代,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李白出川漫游,先后隐居安陆(今属湖北)和徂徕山(在今山东)。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奉诏入京,供奉翰林。因得罪权贵,三年后,即744年赐金还山。此后漫游梁宋、齐鲁,南游吴越,北上幽燕。天宝末期,安史乱起,李白应召入永王李璘幕府,后王室内讧,李璘兵败被杀,李白受累入狱,获释后又被定罪流放夜郞,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三月于途中白帝城遇赦,返回江夏,重游洞庭、皖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闻李光弼出镇临淮,时已届暮年,仍欲从军,半道病还,次年卒于当涂(今安徽马鞍山)。代宗即位后,曾以左拾遗召,然李白已经去世。旧《唐书》有本传。李白一生以大鹏自喻,以“安社稷”“济苍生”为己任,欲以布衣取卿相,不愿从科举入仕,然始终未能得志。其作品散失甚多,今存近千首。《全唐诗》存诗25卷,《全唐诗外编》《全唐诗续拾》补诗36首、断句10。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