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抽旱烟的老汉

若要问南何村谁的烟瘾最大?那必然是何茂民老汉莫属。

每天早上,何茂民家的街门“吱呀”一声最先打开,随后就传来由近及远厚重的脚步声,不用说,必然是他挑着两个竹笼去南坡了。天麻麻亮的时候,就见他满头大汗地挑着一担满满当当的柴草回到了村巷里。此时,家家户户都已经把庭院打扫完毕,村巷里飘来一阵阵熟悉的旱烟燃烧的味道。几十年来,他雷打不动,风雨无阻。

何茂民爱抽烟,却从来不抽一包二十支的纸烟。每每闲了的时候,他手里攥着那根常年不离手的烟袋锅——那是牦牛骨打磨的烟杆、红玛瑙嘴雕琢的烟嘴、日本紫铜铸造的烟锅——到六叔的小卖部门前闲转。

他逗六叔:“老六,最近生意咋样嘛?烟卖得快不快?”

六叔知是玩笑,便道:“三哥,都像你一样抽旱烟,你兄弟早都饿死了。怕是都活不过解放!”众人听罢都哈哈大笑。

有好事者递给何茂民一根纸烟,他只用手一挡,就表示出了不容置疑的拒绝:“我的规矩都知道。”

那人讪讪地收了烟,问道:“茂民爷抽过纸烟没有?”

他吐一口青蓝的烟雾,缓缓道:“抽过。那是修桥峪水库的时候,我作为咱公社的劳动模范去开会,会上县委书记给我了一根纸烟,我揉到烟锅子里抽了。”

然而终究是抽不惯,一根纸烟抽毕,直教人头晕心慌直冒冷汗,肚子里还直犯恶心。自此以后,无论谁给的纸烟他一律不抽。

每逢集日,何茂民催促老伴儿:“赶紧弄饭,我上会买烟去呀!”老伴半恼半笑道:“哎呀,急得是不得死了?投胎去呀!”他也不恼,只是“嘿嘿”一笑,就坐到门口的石墩上吃烟等饭。

一碗黄灿灿的苞谷糁米汤,一碟辣子醋过头的凉拌红萝卜丝,一竹碟溜得软绵喧乎的大白馍,这就是何茂民和大多数南何村乃至关中人的最丰收和难以割舍的早饭。特别是那一碟红萝卜丝,总是让人想起“红萝卜调辣子——吃出看不出”的歇后语来。

何茂民年纪大了,饭量却不减。吃罢三个馍,他静静地点起一锅烟,闭上眼抽一口,当青蓝色的烟雾从那留着稀疏白色胡茬的干瘪的大口中喷出,满脸就露出满足的陶醉的神情——饭后一锅烟,赛过活神仙。他缓缓起身,继而把烟杆叼在口中,双手背在身后,就迈着矫健的步伐出了街门了。

老汉到了县城西关街。这在解放前是一条沟通关中东西部的交通要道,据说当年慈禧太后西逃西安就走的这条道。现如今这里成了县城一个集市所在。只见一街两道,摆满了周边甚至更远的乡民自家的出产:卖葱的,卖蒜的,挑个扁担卖炭的,卖粮的,卖面的,推个车车卖饭的,还有弹棉花的纺线的,出售床单被面的。更有拿个喇叭行骗的……

对于西关街道的热闹,老汉根本不在意,他眼不观斜,径直走到一个不起眼的路边小摊跟前。那里有一个与他同样年岁的老者,正摆弄着一捆一捆黑褐色的烟叶。何茂民不说话,只是静静地坐在摊主的竹椅上,抽着自己的烟。摊主早就觉察到何茂民的到来,不是看也不是听,而是闻见的,那一股浓厚的旱烟味道,也只有他的手艺能够熏烤出来。每一次逢集,何茂民总是按时按点赶到烟摊跟前,坐下抽一锅旱烟,抽毕拿走几片熏熬得最得力的焦黄烟叶,用一根细麻绳栓了,撂下两元钱转身就走。卖家也从来不问。多年来,二人达到了一种彼此的默契。

何茂民买了烟,转身走到街角的何老四的摊位前坐定。何老四是南何村走出去的人,见到老汉自然亲切殷勤,一声“三叔来了!”就把所有的乡亲乡情融入进去了,老四停下手中的活路——无论这活路紧火与否——赶紧点火烧锅,他要给何茂民下一大碗鸡丝馄饨,汤宽醋出头,辣子油汪汪。

馄饨端上来,何老四立即转身去了对面的店铺,随后两个赤水牛舌头油烧饼就被放在了何茂民的桌案上。吃饱喝足,他在桌上丢下五元钱,转身就走,仍然不多说一句话。身后则是何老四真心实意的叮咛:“三叔你路上小心些!”

何茂民头也不回地甩来一句:“没事!狼吃不了我,一副老骨头它啃不动咯!”店里的食客们一下子炸了窝,笑得前仰后合:“这老汉子……”何老四看着他的背影,却不住地转身拭泪。

那年腊月初九会上,何茂民没能见到老伙计的烟摊,他很失落。问了问周边经常摆摊的人,说是卖烟老汉身体不佳,不能出门了。那人说罢,还给何茂民一大捆上好的叶子,熏得焦黄!说是卖烟老汉送给他的。他眼睛雾蒙蒙的,吸了吸鼻涕就提了烟叶,转身去了何老四的馄饨铺子,那天的馄饨他第一次吃得毫无滋味。

等到过年开了春,烟叶抽完了,他就彻底把烟袋锅封存起来,不再抽烟了,逢集也不上会了。

老伴儿觉得奇怪:“抽了一辈子了,咋快死的时候了,还把烟戒了!”何茂民郁郁道:“没有合口的烟了,就不抽了!”

倒是何老四急匆匆上塬一回,径直跑到何茂民屋里,见老汉静静地坐在石墩上,虽然没有再抽烟,却也精神矍铄,登时放心不少,却掩饰不住涕泪长流:“我倒说我叔这一向咋不来吃馄饨了!”

老伴儿赶紧招呼老四进门,何茂民却笑道:“我还活得好好的。只是没有烟衬底,你那馄饨吃着不香!”

(0)

相关推荐

  • 庄稼户们的集市

    庄稼户的集市 文/张会民          秦岭北麓的一处集市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雷打不动地会热闹起来.那些常年在山里刨食的庄稼户们,肩扛背驮着门前屋后的自产物品,一溜一窜地沿着早已熟悉的小路,迫不 ...

  • 淮滨地区民国时的卷烟厂和建国初期的烟店

    抗日战争期间,乌龙集一带即有"淮滨镇"一称.民国时的淮滨地界,兵荒马乱,在旧的生产关系束缚下,生产力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致使地方工业长期落后.不仅农村民不聊生,而且城镇也萧杀凄凉, ...

  • 《那会儿我就在盐池》连载15: 盐池吃烟琐记

                                                 <那会儿我就在盐池>                                       ...

  • 我抽了个时尚

    我抽烟的时候特别早,早到很多人还不抽烟. 说不抽烟,其实也是不抽纸烟,在改革开放前,农村抽烟的人大多抽旱烟.家乡江对面的农村都有种旱烟的历史,很多人家种旱烟是自用,也有拿过江卖烟叶的. 相对于纸烟,烟 ...

  • 旱烟和烟卷哪个危害大,旱烟袋很有讲究

    来源:www.cnxiangyan.com时间:2017-12-31 09:58:4218339手机版 中国的卷烟品牌众多,味道五花八门.卷烟不管是携带还是抽都很方面,所以现在人们抽烟都是卷烟,可是上 ...

  • 【“草木味道”散文有奖征文】黄金叶/王小英

    黄土高坡的气候比较干燥,昼夜温差很大.贫瘠的土地世世代代是靠天吃饭,因此,种的农作物只能解决温饱. 鸡蛋攒的卖掉钱换煤油和盐.爷爷跟父亲从来没有不良嗜好,不抽烟不喝酒.对于香烟我们家是陌生的. 有天父 ...

  • 郭钟才||父亲的烟和茶

    父亲的烟和茶 文/郭钟才 教书的父亲一生与两件事情结下了不解之缘:一是抽烟,二是喝茶. 旱烟苗 父亲抽烟抽的是旱烟,抽旱烟有两个好处:一是过瘾,二是省钱.抽纸烟得买,抽旱烟可以自己种.种旱烟简单,省事 ...

  • 没香烟之前,农村老人经常抽旱烟,为什么他们却很少得肺病?

    随着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很多在农村常见的东西都开始慢慢消失,这些都是曾经一个时代的象征物.这些物品的消失也代表一个崭新时代的来临,也意味着农村人的生活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正在向一个更好更新的方向发展. ...

  • 85岁神仙爷爷,住洞阁抽旱烟喝烧酒60多年,看活成啥样

    85岁的冯爷爷是山西省芮城县阳城村人,老人家最大的爱好就是抽旱烟喝烧酒,用他的话说就是和烟酒干了半辈子,也算是在烟酒中生活了大半辈子的人,老爷爷身体健康,红光满面,最喜欢与人说笑聊天,现在带着老伴住在 ...

  • ​​一位抽旱烟的老者 原创/和生活讲和

    一位抽旱烟的老者 原创/和生活讲和 从一位抽旱烟老者的身旁走过 那熟悉的味道 使我细细地打量了他 叭叭地吞吐着热气 倔强地和深秋拗着 沉重的烟灰跌落肩头 抚平了几十年的累累伤痕 也压褶了年轻时的容颜 ...

  • 故事:老汉赶车上街卖菜,半路有人影拦车,他抡起鞭子一顿抽

    汉代时期,豫州颍川有个姓高的老汉,高老汉六十岁了,他的妻子两年前因病去世,他膝下没有子女,只能依靠卖蔬菜为生. 高老汉十分勤劳,每日天不亮就赶着牛车去街上卖菜,他虽然赚得不多,倒也足够他的日常花销. ...

  • 诗海拾贝:当了一辈子的农民 父亲只抽过旱烟

    首届"青春杯"全球华语诗歌大赛 欢迎全国老.中.青年诗人踊跃参赛 (详情请点击下图进入) ▶香烟(外四首)        文/韦振温 捻灭了一头香烟 父亲收进口袋 说留着下次抽 当 ...

  • 故事:老汉赶车去交公粮,半路有人影拦车,他抡起鞭子一顿抽

    戏说古今奇闻趣事,传递世间真情善意.本故事为<民间故事>系列之第643期,如果您喜欢,不妨点个关注. 作者/小田 今天笔者给大家带来的是发生在过去的一则民间小故事.故事情节有些离奇,看官们 ...

  • 戒烟难熬的3个时间段,若你能忍住不抽,恭喜离成功戒烟不远了

    养成一个好习惯往往要比戒掉一个坏习惯难得多,对于吸烟人士来说,吸烟时间越长,可能烟瘾越大,越离不开香烟,想要戒掉是比较困难的.不过,意识到了香烟对身体的危害,开始戒烟的烟民也是有的,这是好事.有的烟民 ...

  • 58同城抽茅台,放量一万瓶

    ▲ 欢迎戳蓝字"白酒圈儿"关注. 58同城也蹭茅台热度来了. 顺势搞了一波活动,宣传上号称放量一万瓶,实际有多少不清楚,具体的规则就不放出来了,登录58同城首页直接能看到. 规则很 ...

  • 【解码】这份产品质量国抽公告,揭开家电价格战恶果真相

    日前,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一份2020年139种产品质量国抽报告,揭开了过去几年价格恶战带给家电产业,以及家电消费市场的恶果.有两句话说得好,莫伸手,伸手必被捉: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宁言||撰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