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格五十种(上)
对格五十种(上)
对联辞格是对联的修辞技巧。是指属对的过程中,在用字、遣词、造句等方面利用各种语言技巧,以达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语言活动。包括它表述意义的准确性、谐趣性、通融性和感染力。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楹联的格式、体律逐渐完备,修辞技巧很多。其它文体所使用的修辞手段和方法,特别是诗词中的对偶辞格几乎都可以运用于对联。另外,其自身还具有一些特殊的修辞方法,这些修辞方法能够起到强化对联主题、增强对联表现力的作用。在对联中,往往一个字就是一个词,所以用字的技巧也有很多讲究,使之能表达更丰富的内容。对联的用字技巧是根据汉字的音、形、义的特点而生发的,由此产生的名堂和花样是人们孜孜以求、津津乐道的东西,既是联家借以彰显自己高明之处的手段,又是“刁难”他人的法宝。可以说,一个不懂得修辞技巧的人,是难以对出令人叫绝的对联的。上世纪三十年代,清华大学教授、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在给友人的信中说:“能对对子,才能分辨虚、实词,才会区别平仄声韵,对子作得好坏,可以看出一个人读书的多少,语汇之贫富以及思维、逻辑能力等。”本书只简要的介绍一下对联中独特的一些辞格,一般文体所通用的辞格,如比喻对、数字对、夸张对、设问对、顶真对、用典对、对比对、借代对、比拟对、排比对、双关对等等在此不一一论及。
1、串对
又叫流水对。一般的对联,上联和下联是平行的两句话,各自意思完整。但也有的对仗上联和下联之间往往一气呵成,分别独立来读没有意义,至少是意义不全。这种对联如流水一般,它的前后两个句子通常表承接关系,在意义上有连贯、因果、条件、转折等关系。一副对联从形式看是两句话,但意思并不互相对立,实际上是一整句话分成两句来说。也就是这两句话在理解时应该是如同流水般一气贯穿下来。所以叫做流水对或串对。关于流水对,有这样的说法:“古人律诗中之流水对,常为难得之佳联,即因其一气呵成,畅而不隔,如行云流水,妙韵天成也。”如:
未出土时先有节;
纵凌云处也无心。(清 郑板桥联)
直登云麓三千丈;
来看长沙百万家。(长沙岳麓山联)
已过三万八千日;
方知四十九年非。(古人五十自寿)
2、正对
又称真对、的对。对联中上下两句角度不同,意思互相补充,内容相近或相关,上下联各言其是,两句并列,但两者有形成十分和谐统一的整体。如:
两岸晓烟杨柳绿;
一园春雨杏花红。
(清 车万育《声律启蒙》)
阅尽人情知纸薄;踏穿世路觉山平。(古格言联)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古格言联)
3、反对
所谓反对,顾名思义,就是上下联意思相反。因为意思相反,就形成了上下联的鲜明对比,引人注目,能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如:
一味黑时犹有骨;
十分红处便成灰。
(清朝徐宗干咏炭联)
此对联描述的事物是煤,上下联分别描述了煤的两种形态。又如:
贫穷说话牙无力;
富贵骄人鼻有声。
“贫穷”对“富贵”、“无力”对“有声”,对比鲜明,亦为对比修辞。古人将反对也叫背体对,背体对一名,首见唐·皎然《诗议·诗有八种对》,曰:“背体对,诗曰:'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 “进”、“退”为反义词。又如唐·崔曙《途中晓发》:“云轻归海疾,月满下山迟。”“疾”与“迟”互为反义词,相互对偶,造成背体对。
古人认为反对为优,正对为劣。因为正对,常易犯“合掌”之忌,而反对,不会犯合掌之忌;正对要拓开思路较难,通常都顺着上句下去,而反对则至少要从反向着眼,很容易拓开思路。古人从多数例句进行过考察,也结合自身的体会,自然得出了“反对优于正对”的结论。所以对联中的反对很多,如:
袖里笼花,小子暗藏春色;
堂前悬镜,大人明察秋毫。
此联一是说明代解缙对父亲联,一是说清代梁启超对父亲联。“大”与“小”、“暗”与“明”、“藏”与“察”互为反义词,相互对仗,是为背体对。
4、逆挽对
逆挽对,是指对偶两句语意有先有后,把后发生的先说,先发生的后说,两句前后语意顺序颠倒。将未发生的事先写,是因为此事重要,能够一开始就给人一个强烈印象;把先发生的事在后面写,既可以衬托出句,介绍前事产生的原因、背景。凡违背时间先后顺序或事物发展因果关系写出的对偶句,就好像逆水行舟一般,其间阻碍甚多,行走也十分困难,所以一定要请人助力,拉纤挽绳。“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唐·李商隐《马嵬》)这种对格与流水对相反,如清·纪晓岚联:
今日门生头叩地;
昨宵师母脚朝天。
5、互成对
互成对是指一句之中连用两个同类或近类词语,再两两对举的偶对格式。可以将其分为实字互成对、虚字互成对和虚实互成对三种。这实际上是当句对的一种。
山河千古在;
城郭一时非。
此为宋·文天祥《南安军》中诗句,“山”与“河”相对,“城”与“郭”相对。
正邪自古同冰炭;
毁誉如今辨伪真。
此为杭州西湖岳墓联。“正”与“邪”,“冰”与“炭”,“毁”与“誉”,“伪”与“真”皆单字自对。
向宝幼时应对塾师联:
日月两轮天地眼;
诗书万卷圣贤心。
“日”与“月”、“天”与“地”,“诗”与“书”、“圣”与“贤”分别相对。
6、谐音对
利用汉字语音相谐的特点创作出来的联语。谐音对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谐音字全部在联语的字面上,如明代才子唐伯虎对画儒张灵句:
贾岛醉来非假倒;
刘伶饮尽不留零。
“贾岛”和“假倒”读音相同,意思不同。贾岛酒量不好,说自己不是假倒,而是真醉了;“刘伶”与“留零”谐音,刘伶是竹林七贤之一,酷爱饮酒, “刘伶饮尽不留零”正是取其饮酒必尽之意。
鸡饥盗稻童筒打;
暑鼠凉梁客咳惊。
此联传说是宋代贾仁赴京赴考途中,见几只鸡偷食稻谷,被儿童用竹筒赶走,他灵机一动,吟出上联;后来,在一个夏日的中午,他躺在旅店的床上休息,忽然一阵咳嗽,几只在屋脊上嬉戏的老鼠受惊躲了起来,于是灵机一动,脱口对出了久思不得的下联。上例中上、下联各用了3组谐音字。
第二种情况即部分谐音字不体现在字面上,下面一联传说是解缙对某友联:
船尾拔钉,孔子生于舟末;
云间闪电,霍光出自汉中。
上联字面上是钉孔打在船尾,谐音寓意孔子生于周末(周朝末年),下联指闪电光舞动于天空(汉为云汉的意思),寓意汉光武帝是汉朝的中兴之主,或者说汉光武帝是两汉时期的人。“舟”谐“周”,“霍光”谐“火光”。
顺风帆逆风帆,帆迟帆快;
涨潮橹退潮橹,橹直橹扳。
此联传说为祝允明(枝山)对某友联。“帆迟”谐“樊迟”,孔子弟子;“帆快”谐“樊哙”,汉初大将;“橹直”谐“鲁直”,宋黄庭坚字;“橹扳”谐“鲁班”,古代巧匠 。祝枝山《猥谈》载陈恰八岁时对父联也有几分相似:
两艇并行,橹速(鲁肃)不如帆快(樊哙)
八音齐奏,笛清(狄青)难比箫和(萧何)
7、变读对
利用汉语词汇中同音异字的特点作联,从与联句同音的字中理解作另一种或几种含义,但这种含义必须通过语气、节奏的变化来实现,否则就是谐音对或双关对。如唐?李群玉应塾师对:
庭前种竹先生笋;
庙后栽花长老枝。
如果只凭读音的节奏和语气变化可以理解为 “庭前种竹先生损”、“庙后栽花长老姿”或“庙后栽花长老知”。它与双关有相似之处,但双关是利用语音语意特点故意使联句具明暗双重含义,字面是一层意思,但仔细琢磨又有另一种意思。而变读格的特点在于变读即能玩味出另一层意思。明·冯梦龙《古今谭概》和清·褚人获《坚瓠集》中有联曰:
栗绽缝黄见;
藕断露丝飞。
出边说炒栗,绽缝裂壳得见栗黄,谐音暗寓“凤凰现”。对边举席间食品,藕茎折断,藕丝飘飘,同样谐音暗喻“鹭鸶飞”。读本义时节奏应该是“栗绽缝/黄见,藕断/露/丝/飞”,变读时节奏稍有不同:“栗绽/缝黄/见,藕断/露丝/飞”,重点落在了“缝黄”和“露丝”上,变成了“凤凰”和“鹭鸶”。
一担重泥拦子路;
两行伕子笑颜回。
此联一说是宋代苏轼对农夫句,一说清代李调元对农夫句。联中“重泥”谐音“仲尼”,“伕子”谐音“夫子”,所以这两处属于谐音。子路、颜回又分别是孔子的两个弟子的名字,而“拦子路”中,子作你的意思,即“拦你的路”,节奏出现了变化;“笑颜回”中,颜作面容的意思,即“欢颜而回”,节奏也出现了变化。
变读对与双关对的区别在于变读对中有同音异字,而双关没有。从前,广东有个县令叫叶初春,为人刻毒,百姓恨之入骨。一年元宵节,灯棚上有一联曰:
霜降遭风,四野难容老叶;
元宵遇雨,万民皆怨初春。
此联是双关对。“老叶”、“初春”都是一语双关,但没有同音异字,故不是变读对。
8、析字对
就是将一个字的偏旁、笔画拆开或者拼合或者省略使用,以出新意和趣味。析字可分为解字、拆字、合字和离合字四种情况。
解字就是通过对某一字的字形进行分析,对字义进行解释,创作成联。相传古时有一位姓尤的医师应对一位姓史的塾师,互相以自己的姓析字为对:
尤郎中直脚便为犬;
史先生脱口不成人。
上边对“尤”字与“犬”字的形态特点加以分析,下边对“史”字与“人”字形态的特点加以分析,以产生谐谑。又如传说无名氏联:
钱有二戈,伤坏几多人品;
穷只一穴,沉埋不少英雄。
上联解“钱”字,下联解“穷”字。析字有时甚至可以只讲一个字的一部分。例如:
氷冷酒,一点 两点 三点;
丁香花,百头 千头 萬头。
这副对联传为乾隆皇帝和刘墉游独乐寺时所题。上联只讲头三字的左边,下联只讲头三字的上部。一点、两点、三点,是说“氷”(而今写作“冰”)是一点水,“冷”是两点水,“酒”是三点水。百头、千头、萬(万的繁体字)头,是说“丁”是“百”字头(“—”),“香”是“千”字头(“丿”),“花”是“萬”字头(“艹”)。
拆字就是将一个或数个独立的汉字拆成若干个独立的汉字,并用所拆之字完成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这也是化整为零的手段。《杨文襄公遗事》记载,相传明代内阁首辅杨一清(号邃庵)在翰林时,应对一学士联:
鸿是江边鸟;
蚕为天下虫。
鸿是由江、鸟二字组成,蚕是由天、虫二字组成。一是左右结构,一是上下结构。一作鸟,一作虫,江对天,可为严对之例。又如古代某李氏女骂浪荡子方氏兄弟联:
李氏姑娘,腹怀十八子;
方家子弟,头断一万刀。
李由“十八子”组成,“方”字上边一点是“头”,下边是“万”字,“万”字又由“一”字和“刀”字组成。
一般拆字联多将所拆之字嵌入联内,使人一目了然。但也有不嵌所拆之字,暗藏机关,需要细心琢磨,方悟其意。例如:
有水有田方有米;
添人添口又添丁。
这是一副潘、何二姓婚联。作者在姓上大作文章,而且拆字所组之意既合理又吉祥。融汇得体,准确无误。上联是“潘”字的拆字,下联是“何”字的拆字,真是妙趣天成。
合字也叫拼字,就是将两个或若干个汉字合成一个字,做到内容贯通并将所组合的文字巧妙地组成联句。《耍谈经》上记载了一副郑板桥对樵夫联:
此木为柴山山出;
因火成烟夕夕多。
“此木”组成“柴”字,“山山”组成“出”字;“因火”组成“烟”字,“夕夕”组成“多”字。且句意也理解得通。又如古戏台联:
虚弄干戈原是戏;
又加装点便成文。
戏的繁体字可拆开为“虚、戈”,又上加一点就是一个“文”字。袁世凯称帝时流传这样一副讥讽联:
或入園中,拖出老袁还我國;
余行道上,不堪回首问前途。
上联“園”和“國”都得用繁体才能表示出来。拖出“園”字中的“袁”,换成“或”字,就成了“國”字,而且含义十分深刻。下边亦然。
离合对,是指联文中的字时而由两个以上的字合为一字,时而由一字拆成两个以上的字。也就是拆字对和合字对同时蕴于一联之中。明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二十九说:“离合,字相拆合成文,始汉孔融。”如流传很广的一副古绝对:
妙人儿倪家少女;
混小子孙氏三昆。
“妙”拆为“少女”,“人儿”合为“倪”;“混”拆为“三昆”(昆,兄弟),“小子”合为“孙”。又如某善对神童对一位叫冯驯的知府联:
伊有人,尹无人,伊尹一人元宰;
冯二马,驯三马,冯驯五马诸侯。
伊尹是商初大臣,被后人尊之为中国历史上的贤相。古代官员乘马车,县令以上用四匹马拉车,知府的车再加一马。“伊有人”即“伊”字有人字旁,“尹无人”即“尹”,是“伊”没了“人”字旁;“冯二马”即“冯”由“二”字(两点水)和“马”字组成,“驯三马”即“驯”由竖写“三”字和“马”字组成。“冯驯”二字共五匹马。冯驯是知府,故乘的是五马车。
9、衔字对
衔字对,即同一个字在句中连续使用,再两两相对的格式,但又不构成重叠关系,而是互相衔接。衔字对与连珠对相近而不同。连珠对中所用的叠音词,是一个词,不是两个字;衔字对中用的是两个字,不是一个词。如清末杭州西泠印社创社人之一叶铭撰题孤山四照阁联:
面面有情,环水抱山山抱水;
心心相印,因人传地地传人。
前面的“面面”和“心心”是重叠关系,后面的“山山”和“水水”则是衔字对。又如杭州西湖“断桥残雪”联:
断桥桥不断;
残雪雪未残。
“桥桥”、“雪雪”就是衔字对。无锡双忠祠有一联曰:
国士无双双国士;
忠臣不二二忠臣。
“双双”、“二二”也是典型的衔字对。
10、掉字对
掉字对,是指一句之中两个相同之字彼此间隔连用,再两两相对的格式。如杨大年对寇准联:
水底月为天上月;
眼中人是面前人。
联语中的“月”字和“人”字属于掉字。也有双字掉字的,如清骆照题保定浙绍会馆戏台联:
别馆接莲池,谱来杨柳双声,古乐府翻新乐府;
故乡忆梅市,听到鹧鸪一曲,燕王台作越王台。
联语中的“乐府”、“王台”就是掉字。
11、复辞对
复辞,亦称“重言”、“复说”,制联手法谓之绞连,修辞学则称为“反复”。这种对联要求联中有一个或几个字(词)按一定的规律重复出现,以满足突出某种感情或表现某种内容的需要。复辞与叠字、衔字,既同且异,相同之处是某些字词需重复出现。不同之处则在于:叠字、衔字联重复出现的字必须紧紧相连,中间不得分开,而复辞联则正好相反。与掉字对也有区别,掉字对只有两个相同的字间隔连用,而复辞对是三个或三个以上相同的字间隔连用。相传,有一次,苏轼来到一座寺庙中休息。庙里主事的和尚见苏轼衣着平常,对他很冷淡,随便说了声“坐”,又对小和尚说:“茶!”待与苏轼交谈后,和尚觉得苏轼才学过人,来历不凡,便将苏轼引至厢房中,客客气气地说道:“请坐”,并又对小和尚说:“敬茶。”后来和尚才知道来客竟是大名鼎鼎的苏东坡,顿时,肃然起敬,连忙作揖,说道:“请上坐”,让苏轼进客厅,并吩咐小和尚说:“敬香茶。”茶毕,和尚恭请苏轼为寺庙题联,苏轼淡然一笑,挥笔写道:
坐,请坐,请上坐;
茶,敬茶,敬香茶。
和尚看后,顿时面红耳赤,羞愧难当。此联上下边的“坐”、“茶”分别重复三次。《儒林外史》第二十二回中万雪斋家的“慎思堂”大厅里挂着这样一副对联:
读书好,耕田好,学好便好;
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
上边四个“好”字间隔连用,下边四个“难”字间隔连用。广东榕城关帝庙联曰:
师卧龙,友子龙,龙师龙友;
弟翼德,兄玄德,德弟德兄。
上联中“师”“友”二字各两次复用,“龙”字四次复用,下联中“兄”、“弟”二字各两次复用,“德”字四次复用。巧用了刘备、张飞、赵云的字、诸葛亮的号,强调了关羽其人,师友均非一般,兄弟都是贤德之人。又如另一副关帝庙联:
赤面秉赤心,骑赤兔追风,驰驱时未忘赤帝;
青灯观青史,仗青龙偃月,隐微处不愧青天。
联中“赤”、“青”分别复用四次。还有词组复用的情况,如阮元贺刘文清太夫人寿联:
帝祝期颐,卿士祝期颐,合三朝之门下,亦共祝期颐,海内九旬真寿母;
夫为宰相,哲嗣为宰相,总百官之文孙,又将为宰相,江南八座太夫人。
“祝期颐”、”为宰相”分别在上下边复用三次。
12、同字对
用三个以上相同的字开头或收尾,并列组句,这种手法称为同字对。它形式上如排比一般,有气韵通贯,遣字巧妙、节奏畅快的美感。大致可分为语首同字和词尾同字两种。
(一)词首同字。如唐伯虎联:
十口心思,思国思君思社稷;
八目尚赏,赏花赏月赏秋香。
此联既是析字对,又是同字对。三个“思”和三个“赏”属词首同字。
(二)词尾同字。明代东林党人顾宪成撰江苏无锡东林书院联曰: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联中前三个“声”与“事”便属词尾同字。
13、嵌字对
嵌字对就是把专用名词镶嵌到对偶两句中的格式。嵌字正格有七式,任取二字分嵌:
(1)鹤顶格(又称冠顶格、凤顶格、虎头格、嵌头格、冠首格),即将所要嵌的两字分嵌于上下联之第一字,所谓一唱也。
(2)燕颔格 即将所要嵌的两字分嵌于上下联之第二字,所谓二唱也。
(3)鸢肩格(又称鹿颈格) 即将所要嵌的两字分嵌于上下联之第三字。所谓三唱也。
(4)蜂腰格 即将所要嵌的两字分嵌于上下联之第四字(中间一个字)。所谓四唱也。
(5)鹤膝格 即将所要嵌的两字分嵌于上下联之第五字。所谓五唱也。
(6)凫胫格 即将所要嵌的两字分嵌于上下联之第六字。所谓六唱也。
(7)雁足格(又称燕尾格、鱼尾格、坐脚格),即将所要嵌的两字分嵌于上下联之第七字(也是最后一字)。所谓七唱也。嵌字别格比较多,常见的有以下一些:
(8)魁斗 格 即将所要嵌的两字分嵌于第一字及第十四字,即上联的第一字(头一个字)和下联的最后一个字(第七字)。
(9)蝉联格 即将两题字分嵌于第七字及第八字,即嵌入上联的最后一个字(第七字)和下联的第一字。
(10)鼎峙格 就是将所要嵌的三个字任嵌上二下一,或上一下二,但不能相对,不许相连,形成三足鼎的布局。
(11)鸿爪格 就是把要嵌的三字,两嵌上联首尾,一嵌下联中央(即第四字),或两嵌下联首尾,一嵌上联中央。
(12)双钩格 就是把要嵌的四字分嵌于两联首尾,可随意倒置。
(13)五杂俎 把要嵌的五字分嵌两句中,不连不对,亦有许可相连者,此须视字是否险窄而定。
(14)云泥格(又称鹭拳格),就是将所要嵌的两个字嵌入上联的第二字和另下联的第六字,形如鹭鸶站立,两爪一立一蜷。也寓意云为天之下,泥为地之上,故又称云泥格。
(15)小鼎峙格 又名拱照、三角、三星,把要嵌的三字,两字分嵌上联正中一字之上下(左右),一字嵌下联正中。
(16)狗尾格 把要嵌的六字连串成词,各嵌两句之尾三字。
(17)流水格 把要嵌的四字分嵌两句之中,字序不可倒置。
(18)比翼格 又名双鹣格,即将两题字任意对嵌于钟联中,取比翼双飞之意,等于一唱至七唱。是鹤顶格、燕颔格、鸢肩格、蜂腰格、鹤膝格、凫胫格、雁足格的统称。
(19)碎锦格,又名碎流格,三字以上,分嵌两句中,不连,但可对。也就是将所要嵌的字随意嵌入上下联,不管在什么位置,也不管嵌入上下联的字数相等或不相等。可以说碎锦格是无格之格,所有没有办法说清是什么嵌字格的,都可归为碎锦格。
(20)四五卷帘,两嵌字分嵌上下联,一嵌第四字,一嵌第五字。
(21)三四辘轳,两嵌字分嵌上下联,一嵌第三字,一嵌第四字。
(22)小鼎足格,把要嵌的三字,两字分嵌下联正中一字之上下 (左右),一字嵌上联正中。
(23)晦明格,又名柳暗花明格,在上下联中,欲嵌的两字一为明嵌,一为暗嵌,隐字面,明暗结合,一显一晦,别有一番风味。如晦明格嵌酒、花联:“携酒与鱼游赤壁,随蜂伴蝶赏东篱。”上联明显嵌入了一个酒字;下联没有明说花,但是什么“随蜂伴蝶赏东篱”呢?自然是花,这实际是暗嵌了花字。
(24)碎联格,把要嵌的四字分嵌两句,每句两字,位置不限。
(25)睡珠格,把要嵌的四字,两平两仄嵌于两句之第四字及第五字,上联题字不可倒置,下联嵌字须要倒置。
(26)汤网格,就是将所要嵌的三个字,一嵌上联之首,两嵌下联首尾,或一嵌下联之首,两嵌上联首尾,嵌字据四角之三,形成网开一面之局。
(27)八叉格,取二字分嵌两句之打角,高下错嵌于上下句一、二或二、三或三、四等位置上,使所嵌字不得平行使用。
14、回文对
回文对又称卷帘格,系使用适宜之词语,构成恰当的句子,使对联之全部或部分可以顺读、倒读、回环读,有回环往复的情趣。全部能倒读者,称作全回文或全卷帘、大卷帘,部分能倒读者,称作半回文或半卷帘、小卷帘。
(1)全回文
上下联顺逆同一,能分别倒读,倒读时字、义相同。1948年,美国驻中国特使马歇尔将军奉召回国,到南京接替他职位的是华莱士。当时南京报纸的新闻标题为:
马歇尔歇马;
华莱士来华。
这是一副绝妙的全回文联。又如厦门鼓浪屿腹浦的回文联:
雾锁山头山锁雾;
天连水尾水连天。
(2)倒转回文
上联倒转后作下联,如:
人过大佛寺;
寺佛大过人。
僧游云隐寺;
寺隐云游僧。
以上两联,传为纪晓岚所作。此类回文对仗比较宽松,甚至有同字相对,但它的核心是回文情趣,故忽略了对仗。
(3)倒换回文
倒读后上下边颠倒互换。如广西梧州北山园观鲤亭有一副回文联:
禽鸣听耳悦;
鲤跃视神怡。
此联倒读后为:
怡神视跃鲤;
悦耳听鸣禽。
又如佚名题武汉龟山联:
迢迢绿树江天晓;
蔼蔼红霞海日晴。
此联倒读后为:
晴日海霞红蔼蔼;
晓天江树绿迢迢。
(4)谐音回文
用谐音字创作回文联,音能倒读,异义者不能倒读。如:
画上荷花和尚画;
书临汉帖翰林书。
又如云南通海秀山联:
秀山轻雨青山秀;
香柏鼓风古柏香。
(5)对应回文
联句中首尾词相互对应,但不能倒读。如某地半岭茶亭联:
半岭茶亭茶半冷;
空楼月夕月空留。
(6)局部回文
如青海某戏台联:
文中戏,戏中文,看戏看文各得雅趣;
调藏音,音藏调,听音听调皆有奇情。
上下边起首二句,均能倒读,其余则不能,故系半回文。又如山西隰县千佛庵联:
果有因,因有果,有果有因,种甚因结甚果;
心即佛,佛即心,即心即佛,欲求佛先求心。
此联也是起首两个分句回文。也有特殊情况:
雪里白梅,雪映白梅梅映雪;
风中绿竹,风翻绿竹竹翻风。
这是宋代米芾所作的一副咏物联。此联是后一分句回文,且只是句意回文,字面又只有部分回文,不能倒读。
15、回环对
相同或相似的词语回环排列,前者的尾是后者的首,后者的尾又是前者的首,有循环往复之趣。比如谚语 “闻名不如见面,见面胜似闻名”。就是回环手法。
如戏台联:
舞台小天地;
天地大舞台。
回环与顶真同中有异。相同之处在于:首尾用同一语词,互相衔接。不同之处在于:顶真的特点是“顶”而不回,其轨迹是直线,可用“甲→乙,乙→丙”来表示;回环的特点是“顶”而后“回”,其轨迹是圆周,可用“甲→乙,乙→甲”来表示。另外,回环都是整句,而顶真既可是整句,也可以是散句。
回环与回文也有同异。相同的是二者都采用词语的循环往复的形式。不同处是:回文强调顺读、倒读皆可,而回环则不能倒读。有一个关于回环联的故事,说的是,从前有一个庙,庙里住着一个尼姑。有一天,来了一个醉汉醉倒在庙前,尼姑救起醉汉并住在一起。乡民觉得尼姑这样做有伤风化,就告到县衙。县官把尼姑和醉汉带到衙门审问,问尼姑:“醉汉是你什么人?”尼姑答:“醉汉凄(妻)地尼姑救(舅),尼姑救(舅)者(姐)醉人妻。”联语形成回环:
醉汉妻弟尼姑舅;
尼姑舅姐醉汉妻。
实际上,尼姑和醉汉是父女关系。
回环联可以分为严式回环联、宽式回环联、双回环联三种形式。
宽式回环联要求两个联句词语基本相同,排列基本相反,其间可略有变化。严式回环则不同,它要求两个联句词语完全相同,排列次序完全相反。所谓双回环则是指每一个联句本身就是一个回环 (不论宽严),一联之中有两个回环。
16、回头对
修辞格中有一种称为双齐的修辞格,其特点是在一组句子的句首、句尾或句中,使用相同的词语。双齐有五种形式。一、齐头式。如:“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二、齐尾式。如“教育改革的目的是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三、齐腰式。如“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四、齐头齐尾式。如“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五、首尾双齐式。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前四种形式可分别归入反复格或排比格,唯有第五种形式,其在对联中运用甚广,为了不致混淆,我们将使用这种形式制作的对联单独提出,给它一个新的名称——“回头联”,也有人叫玉环对。如五四时期的学者周纵策联:
美言亦善,善言亦美;
同音容异,异音容同。
回头联与反复联的区别:反复的词语复现不论位置,而回头联复用的词语必须在联句的句首和句尾,反复强调加强气势,回头强调前后呼应。回头联与回文联的同异:相同之处,二者都是首尾同字(词)。不同之处在于:回文联可以倒读,回头联不能倒读。
回头联与回环联。相同处是二者都强调首尾同字。不同处是:回环的轨迹是圆周,中间有中介,可以用“甲→乙,乙→甲”来表示。回头联虽也是圆轨迹却无中介,只能用“甲→甲,乙→乙”来表示。回环联给人以往复循环的感觉,回头联给人前后呼应的感觉。
回头联可分为字回头和词(词组)回头两种形式。字回头如:
半夜二更半;
中秋八月中。
这是明末清初文学家金圣叹作的对联。“半”、“中”分别位于上下边的首尾。
菜籽榨油油炒菜;
棉花织布布包棉。
茶枝烧火火烹茶。
前两句合成一联,是题棉花店的;第一、三句又可合成一联。“菜”、“棉”、“茶”分别位于上下边的首尾。无锡双忠祠有一联曰:
国士无双双国士;
忠臣不二二忠臣。
“国士”、“忠臣”是双音节词,所以它是词回头对。
17、释词对
释词对就是联中大部分词句是为解释其主要的词语,对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加以临时引申发挥或形象化说明,或主观强调,或衍义勾连,具有警策、诙谐幽默、讽刺的效果。例如清薛慰农题杭州衙署联:
为政戒贪,贪利贪、贪名亦贪,勿务声华忘政本;
养廉为俭,俭己俭、俭人非俭,还从宽大保廉隅。
上下边后三个分句都分别是对第一个分句的解释。又如民国时有人讽国民党行政院长谭延闿联:
混之为用大矣哉,大吃大喝,大摇大摆,命大福大,大到院长;
球的本能滚而已,滚来滚去,滚入滚出,东滚西滚,滚进棺材。
上边八个“大”字,下边八个“滚”字,后边的七个“大”字和七个“滚”字都是对第一个“大”和“滚”的阐释。当代邵阳人罗宿先生题邵阳市双清亭联:
双双对对皆然,为江、为塔、为桥,来人亦复乃尔;
清清白白所在,是月、是风、是水,此身其又如何?
联语巧妙地嵌入“双清”二字,上边抓住“双”字,写资邵双江、北塔东塔双塔、资江沿江双桥以及成双成对的过客,或朋友、或家人、或情侣,相与并肩、携手的优游、潇洒情怀,构成一幅优美的山水画。
下边抓住“清”字,首句也是总起,接着写月白风清水碧的自然风光,水月双清为邵阳八景之一,附近又有清风古阁。结句设问,含不尽之意于言外,暗示游人当清白处世,让联语的境界陡然升起。上下边后面的分句都是对第一个分句的释词。
18、顶释对
所谓顶释,是指先概括地描述事物的性质、状态或表达人的总体感受,然后用顶真的形式作进一步的描述或补充说明。
顶释联与顶真联的区别:一、顶释联一般只有两部分,而顶真则可以一而再再而三地顶接下去。二、顶释联的前后两部分,是概括、总述与具体解释或补充说明的关系;顶真联则重在前后语句结构链条上的衔接。北京潭柘寺弥勒殿柱间,悬有一副楹联,曰: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19、顶接对
联文前后句的字、词分别在相应的位置上顶接,各各互相呼应,增添对称美,增强句子的内在逻辑性,加深读者印象。如:
松下围棋,松子每随棋子落;
柳边垂钓,柳丝常伴钓丝悬。
“松”、“棋”,“柳”、“钓”分别各各前后呼应,互相衔接,情趣盎然。又如湖北监利侯翰卿联:
“臣亮言”、“臣密言”,言忠言孝;
“子路问”、“子贡问”,问政问仁。
臣亮言”、“臣密言”分别出自《出师表》、《陈情表》首句,两“表”分别是言忠心、言孝心的文章;“子路问”、“子贡问”均出自《论语》。明·解缙应客对:
上旬上,中旬中,朔日,望日;
五月五,九月九,端阳,重阳。
上旬上是朔日,中旬中是望日;五月五是端阳,九月九是重阳。也有利用同音、谐音字与前面的字顶接的,上下联必须各在对称位置上。如明·解缙联:
蒲叶桃叶葡萄叶,草本木本;
梅花桂花玫瑰花,春香秋香。
蒲谐音葡,桃谐音萄,梅谐音玫,桂谐音瑰。
药可吃,膏可吃,药膏不可吃;
脾能医,气能医,脾气勿能医。
此联可看作顶接,也可以看作拈连。
20、对顶对
对顶是一种修辞格,在制联手法中称为“对反”或“倒反”。其特点是把两个意思互相对立或互相排斥的词或词组巧妙地联结在一起,以描述一个事物或说明一个道理。运用对顶手法的对联,读来别具一格,妙趣横生。如古巧联:
锅漏漏干船漏满;
灯吹吹灭火吹燃。
广东郁南名医黄策行,自幼善对。一日,老师上对课,指着窗外圆月吟道:
圆月照方窗,有规有矩;
老师此句,借景寓理,讲做人的规范,当正人君子就要循规蹈矩。句中“圆”与“方”,“规”与“矩”,巧用对反,而且“规”紧扣“圆”,“矩”紧扣“方”,巧妙无比。黄策行指着窗外河边夜钓者对曰:
长杆垂短钓,能屈能伸。
句中“长”与“短”,“屈”与“伸”,亦用对顶,借钓竿的能远能近,寓理于道德修养,为人处世既不可刚愎自用,又不可懦弱屈节,当审时度势,能伸则伸,宜屈则屈。一讲做人规范,一寓处世修养,同是佳作。
对顶之法,表象矛盾,实则统一,这就是其独特的情趣。有一副流传极广的趣联,曰:
大小姐提圆扁篓掰青白菜;
高矮子拿长短棍赶黑黄牛。
相传古时一县官微服出访时见一姑娘在园里取菜情景而题,下联为一牧童所对。小姐排行老大,可称“大小姐”;扁篓口圆,可称“圆扁篓”;白菜嫩时,帮子亦是绿色,故言“青白菜”。下联中,矮子姓高,自称“高矮子”,赶牛棍称“短棍”,其实无一定尺寸,长者自然可呼之“长短棍”;黄牛是与水牛相对的一个畜种,其毛若黑亦不可叫黑牛,而叫“黑黄牛”。矛盾而又统一,情趣顿生。所以对顶对亦称矛盾对,因为它运用的是矛盾修辞法。如:
鼠无大小皆称老;
龟有雌雄总姓乌。
鹦有雌雄都叫哥。
据《清稗类钞》载:“道光朝,浙抚有乌姓者,颇注重书院,尝亲自莅试。院中例供诸生食饭,诸生争食,至于攘夺,乌笑曰:'好一群老鼠。’未几,见一纸在公案,取视之,乃一联,文曰:'鼠无大小皆称老,龟有雌雄总姓乌。’后来又有人以“鹦有雌雄都叫哥”相对。我以为后者比前者要对得好。因为前者只是字面上“大小”、“雌雄”矛盾,而后者存在逻辑上的矛盾,'老’和'小’是矛盾的一对,'雌’和'哥’是矛盾的一对。这两种互相矛盾、不相调和的事物的情状组合在一起,造成了一种“出人意外的,引人入胜的”效果。
假山真鹿走;
死水活鱼游。
船载石头,石重船轻轻载重;
尺量地面,地长尺短短量长。
第一副相传为唐伯虎对华太师联,第二副为古巧联。真假、死活、轻重、短长等看似矛盾的词语组合,实则并非矛盾,只是为了冲击读者的感官,产生情趣而已。
21、转品对
转品也就是转类,指在词语的应用中,把本来属于某一词性的词语临时活用为其它词性的偶对格式。转品对的应用,促使句子简炼紧凑,新鲜有趣而富于变化。例如:
解衣衣我,推食食我;
春风风人,夏雨雨人。
此联为古文集句,用了“衣、食、风、雨”四组重字。联中四组重字“衣、食、风、雨”的后一个字是名词作动词用,同时其读音也发生了变化,除“食”读sì外,“衣、风、雨”成了去声。上联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意思是“脱下衣服给我穿,把自己的食物给我吃。”“衣”、“食”的意思是“给……穿”,“给……吃”。下联出自汉·刘向《说苑·贵德》,其意为:“和煦的春风吹拂着人,夏天的雨水滋润着人。”第二个“风”、“雨”也由名词活用为动词“吹拂”、“滋润”,比喻及时给人以帮助和教育。康有为挽谭嗣同联:
复生不复生矣!
有为安有为哉?
前一个“复生”就是谭嗣同的字号,后一个“复生”转化成了动词。下边的“有为”亦然。传说唐伯虎对祝枝山联:
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
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
上联一、三、四“车”字名词,第二个“车”字动词;下联一、三、四“扇”字名词,第二个“扇”字为动词。再如某翰林应乾隆对:
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
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
上边前三个“通”字是名词中的一个字,后一个“通”字是动词。下边亦然。
22、鼎足对
所谓“鼎足对”,就是指三个互为对偶的句子排比对举组成的对联。明·王骥德《曲律·论对偶第二十》称为“三句对”。第一句可对第二句,第二句可对第三句,第三句也可直接与第一句相对。三句分立,类似古代宝器三足鼎,故明代宁献王朱权称其为“鼎足对”。其《太和正音谱·对式》云:“鼎足对,三句对者是。俗呼为三鎗”(按:鎗,音chēng,鼎类,俗作铛。有人将“三鎗”讹作“三枪”,误)。朱权还给它取了个十分动听的名字:“燕逐飞花对”。鼎足对起源于汉代民谣,大量出现在元代散曲里。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是元曲四大家之一的马致远写的一首广为传诵的小令《天净沙·秋思》中的“鼎足对”。
类似的例子在元曲作品中随处可见,如元散曲四大家之一的张可久歌咏宫苑风光的:“山花红雨鹧鸪啼,院柳黄云燕子飞,池萍绿水鸳鸯睡。”
鼎足对可以分为并足对与套足对两种。
“鼎足对”后来逐渐演化为“三柱联”,由一个上联和两个下联组成。传统的中国式房屋张贴对联为屋门的一左一右,而三柱联是为有中柱门的房屋准备的,中柱贴上联,左右两柱分贴两个下联。如陕西潼关市葛洪岭下的三柱亭,有一副八字三柱联:
上联是:黄鹤南飞,黄河北去;
下联一:诸峰削立,诸夏中分。
下联二:紫气东来,紫关西去。
其实,鼎足对可以有很多。明·郎瑛《七修类稿·事物·神童对》:“方朝见,适直隶贡蟹至焉。英宗即出一对试之云:'螃蟹浑身甲胄。’程对曰:'凤凰遍体文章。’李对曰:'蜘蛛满腹经纶。’”这三个句子就可以构成鼎足对:
螃蟹浑身甲胄;
凤凰遍体文章。
蜘蛛满腹经纶。
第一句和后面任意一句都是绝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