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镜365】如何让自己的状态好转?
图画:焯焯
生活案例——
感觉以前感兴趣的东西都逐渐失去了喜爱。对于朋友,总感觉像是隔了些什么(自己的感觉)。知道要好好学习,却总是没什么动力,宁愿拿着手机发呆或睡觉也不想看书。如何让自己有所改善?
明镜解析……
每个人在不同的时期,根据生活处境、工作环境的不同,自己的关注点也会随着有所改变。比如小时候喜欢的捏泥巴,到了小学就喜欢踢球;小时候喜欢的布娃娃,到了中学时期就喜欢毛绒公仔;年轻时喜欢的唱K,中老年喜欢旅游……无论是谁,始终如一的喜欢一样东西的情况几乎是不可能出现的,所以,感觉的变淡或变强,从有到无,或从无到有都是正常的过程,如果想探索就需要把这个现象当成一门学问去研究了,要是没有这个需要,那就无需花太大的精力在这上面,当想不通的时候就停下来,这是在告诉我们有些新的思路没有被发现,越想反而越绕,就是钻牛角尖了,而这种情况只有自己能走出来,谁也没有办法。
所以,当意识到现在自己的状态和以前的状态有些不同,甚至开始影响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了,比如案主说的“感兴趣”的东西,此时,只需要把自己认为感兴趣的东西罗列出来,这个“清单法”是帮助自己清晰“感兴趣”的分类整理、投入的精力、感兴趣的程度,当看到自己的清单时,再思考这些“感兴趣”的内容是否是自己真的感兴趣的?它们可以给自己带来怎样的感受?舒服的多还是不舒服的多(因为感兴趣的一定是能给自己带来舒服的感觉的,很少有人会因为不舒服而感兴趣)?进行自我梳理之后再总结一下,自己对于之前和现在的“感兴趣”的内容、感受对自己来说有什么意义和价值呢?对于一个人来说,兴趣一定不会缺少,只不过这个兴趣可以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好处呢?为什么就不能改变呢?你可以控制自己不去让它改变吗?很多的问题都是没有答案的,如果有,那个答案也是只属于自己的,只有自己才能明白和懂得!
而对于人际关系的感受,这也是很多人在考虑的问题。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人际关系,只不过不同时代背景下的认知不同罢了,现在的人际关系学相对之前的情况要细化很多,也专业很多,更是丰富了很多。但是,不管怎么发展,关系都离不开两个人(或和其他事物)之间的那份连接,只有在一起才能产生关系。但是,如果是人的话,关系的双方都需要达到一个共识才算的上是关系,否则就只是同一个空间存在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而已,他们之间没有连接,没有共识,没有任何的交集的部分,就不存在关系了。
而自己对于外界这些与自己没有连接的人所产生的感受,大部分都是来自自己的主观感受,却不是客观事实,那么,无论给自己带来怎样的感受都只能说明自己有这方面的需要而不是对方或者双方都需要,简单的说就是自己和自己的关系,而不是自己和外界的关系,因此,能改变自己这份感受的最大可能的人,也只有自己了,而且更不要想着试图改变对方,如果那样做了,最终受伤的一定是自己,因为伤害的是关系。一个独立的人一定不希望也不会被另一个人来改变的,只有双方同步做出改变才可以。看来,说来说去都是自己的事儿喽,事实也是这样,真相也是一样的。
所以,自己能感受到对方有些什么东西和自己“隔着”,那么需要去思考自己的问题了,可以想想如果彼此没有“隔着”的感觉会是什么?这种感觉会通过真实的生活呈现出来吗?如果人与人之间没有“隔着”的那份感觉会是怎样的状态呢?而这份“隔着”的感觉最可能是什么呢?比如没有安全感、缺乏信任感、关注度不够……这都是自己想要的,但是问题来了,怎样才能找到给自己这些感觉的人呢?找到的几率又有多大呢?到底是别人能给自己这些感觉呢?还是自己本身就具备获得这些感觉的能力,暂时没有被发掘呢?
其实,我们与外界的一切人际关系的模式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与自己父母的亲子关系和家庭关系的亲密程度,同时,当自己有意识觉得自己懂得人际关系的规律时,比如愿意和什么人一起相处,那么,这就是需要开始剖析自我人际模式的时候了,而第一个要剖析的人就是自己,知己才能知彼,了解自己是怎样的人,也自然就知道自己和什么人相处是合适的,这是主动而客观的,而不是被动而主观的了,只有这样做了,才能减少自己在人际方面的挫折,更能给到自己更多良好的感受!
关于学习动力不足的情况,只要能实现上面那些改善,动力也会慢慢地恢复,这是与自己的学习目标和人生规划有关的方面,因人而异,因时而动。如果非要“强制”自己驱动这个动力的话,不妨可以从一些简单容易完成的事儿开始,每天持续的做一样事情,从短期计划开始实施,再做一个长期的目标,比如每天用十分钟让自己安静,持续365天,每隔30天就换一个让自己安静的方式,看看会有什么发现和变化?
总结,一个人有自知力是非常重要的自救标志之一。至少还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所以,这就是最好的自我探索的开始,只不过有时我们太急于要找到那个答案,其实,哪有真正的答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