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镜365】孩子为什么不想说话?
图画:焯焯
案例——
我家女儿今年五岁,上幼儿园大班。在学校不愿意说话,和老师同学都没有交流。老师提问只是点头摇头,班里同学都说她不说话。但是平时生活中或出去玩走亲访友还可以,就是在学校就不行了,刚开始想着她可能还小,过段时间就好了。最近她开始拉裤子,问她为什么不和老师说上厕所,她回答说“不想说”。现在我担心她是不是心理上有什么问题?
解析……
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无论从人群组合、环境布置、文化体现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怎么可能让孩子表现是一致的呢?表现不一致才是正常的,这才能分辨出孩子在不同环境中的不同反应,也才是符合人的多变性和多元化成长规律啊。换做成人就是工作和家庭两个环境肯定表现也不一样,这个概念一定要清晰。否则就像案件中的家长一样,觉得孩子心理出现问题。如果一个孩子心理异常的话,反而是一个常态,也就是说无论在何时何地何人面前,表现的都是一样的反应,一样的行为,才是反常的;常态下,孩子的心理是正常的。自己吓自己,也会把孩子带偏,做父母无需专业,但基本的心理常识要了解一些,基本的身体健康知识也要了解一些,否则,人云亦云, 缺乏自我就会造成困扰。
其实,父母更需要关注的是孩子为什么会有这些行为:不愿说话,不提出自己的需求。行为背后一定至少有一个动机,也就是动因,否则人就不会是人了,这是思维和行动的关系,没有了思维,也就是消亡的状态了。所以,孩子不愿意说话肯定是有原因的,简单的从两个方面可以推断:一是学校环境不能激发孩子说话的欲望,比如老师和同学都不是他想要交流的对象,但实际情况可能是还没有找到让她交流的人或话题(不能以偏概全,交流少不代表不交流,只是选择性交流而已,也是正常,一点都不交流属于行为异常的状态);二是孩子自己觉得说话多余,可以用肢体语言,就不用话语了,这也是很多孩子都有的情况,与年龄关系不大,而是孩子对自身和外界的认知决定的,所以,强迫一个不愿意表达的人说话,就像是逼着一只青蛙爬树是一样的,这部分天性需要孩子自己完善,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就是人通过自身的经历可以改变自己先天的部分因素,这就是创造和发明,也有进化,只不过动物没有人变得快罢了,这是优势,但也有劣势,因时而异,因人而异。那么,这样来看只是孩子当下这个阶段的一个行为表现而已,如果你确信孩子以后都是这样的状态,那就强势干预,否则,就需要平时用温和的方式引导孩子理解在学校做这些事的意义和价值,也就是这样做对孩子有什么好处和结果,因为还有一部分成因可能是父母平时对孩子过渡保护,处理事情也是简单粗暴的,从而导致孩子觉得家是安全的,学校是不安全的,就像有的孩子把便便带回家一样,他觉得这是他的宝贝,不能留在学校,因此,孩子的内心世界不能用成人的标准简单来衡量,一定要理解孩子做这件事的原因,从而给孩子更多的选择,让他看到其他的可能性,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所见所闻,形成多元思维的习惯。
孩子在平时的生活中表现正常,就说明他是一个正常的人,无需因为父母自己的紧张,强制纠正孩子按照自己想要的样子去做,尤其是3-6岁这个阶段,这个时期的孩子很多表现都是让成人匪夷所思的,但也是千变万化的,一天一个样儿,如果我们了解儿童敏感期和心理发展规律的话,就不会紧张了,因为,这只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阶段,过了就好了,如果这个阶段被阻隔和打断,也就是被迫干扰了,那么后期也会补回来的,可能是青春期,也可能是成年,因为某个刺激性事件很容易就引发童年未完成的事件创伤点,这些发生的可能性都是很大的,所以,为什么孩子的启蒙教育很重要,是要在他需要父母辅助的时候,给到足够的辅助,在辅助中孩子自己探索和总结成长的经验,那么,今后遇到的任何事都可以用之前的经验来解决;如果之前自己经历的不完整或者缺失,那么后天经历的就会是灾难性的,比如现今很多自残、轻生的学生就是这样,该经历的总是躲不过的,只是早晚,但是,人本能的可以感知到一些事情,但是因为长时间不运用感性的原因,导致感知力下降,这也是理所当然的。所以,父母平时多注意自己和孩子的互动相处的模式,到底是能激发孩子还是压制孩子,方法也就显而易见了。还是那句话:以身作则。孩子看你怎么处理事情,他就觉得是最有用的,你想孩子多和外界交流和沟通,就需要和他一起经历外界的人事物,多看多问多想,不但增进亲子感情,也能给孩子很好的引导,何乐而不为呢?
总结,父母对于孩子的各种表现异于常人有紧张的情绪是正常反应,但无需过度。每个人成长的规律各不相同,尤其是与家庭环境有很大的原因,其次才是外部的学习。父母所营造的成长环境直接影响孩子对外界的各种反应,因为在家里是学,在外就是习,通过外界的反馈来检验自己跟父母学的效果,从而形成自己的认知体系,因此,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去经历,父母能做的就是尊重他这些经历,毕竟,你不是他,不能代替他经历,你只是他的父母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