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药剂量

​31.连翘:诸家皆未言其发汗,而以治外感风热,用一至二两,必能发汗,且发汗之力甚柔和,又甚绵长。曾治一少年风温初得,俾单用连翘一两煎汤服,彻底微汗,翌晨病若失。------《医学衷中参西录》

32.龙胆草:小剂使用有开胃建胃之功,大剂则清肝胆湿热效著。

33.龙骨、牡蛎:

  • 6~10g有摄汗作用,对鼻衄、月经过多者有止血作用,治疗高血压有潜阳之功;

  • 12~15g对支气管哮喘有定喘作用;

  • 20g有安神作用。

34.麻黄:少用通阳消徵,多用发汗利水;用其升提之功,用量不少于9g;独用剂量15—50g。麻黄的用量一般是2—9g,小儿多用炙麻黄,也可与等量甘草同用,小儿用量不宜超过3g。冬季用量宜大,夏季用量宜小,素有鼻衄、高血压者禁用!

治疗水肿时常比一般用量较大,可由9g渐加至15g,(个别的还有时逐渐用到20—25g,最多用至30g,生石膏相应增加到60—90g)这时要配用生石膏25g至45g(生石膏与麻黄之比约为 3:1 ),以减少麻黄的发汗作用而达到宣肺利尿的作用。

注   意:肺虚作喘、外感风热、单臌胀、痈、疖等证,均不可用麻黄。

35.马兜铃: 常用量能止咳,用量15g时可致呕吐,30g以上可使呼吸抑制,血压下降;

36.木通: 常用量能利水通淋,用量60g以上可导致肾功能衰竭,小便不利;

37.麦芽:催乳、回乳有以下三个观点:

  • 生麦芽通乳,“生”取其“生发”之意,量在30g以下;

  • 炒麦芽回乳,“炒”取其“炒枯”之意,量在60g之上。

  • 生、炒麦芽均可单独用于回乳,量60-120g。

  • 生麦芽、炒麦芽混用用于回乳,量各为60g。

38.胖大海

  • 1~4枚有开肺解表、清热利咽之功,用于风火犯喉而致的声音嘶哑

  • 12~15枚有通便之功,可用于头目风热疾患,合并有大便热结者。

39.牵牛子: 少用可泻下通便,祛除肠中积滞;多用则峻下逐水,攻逐腹中积水。

40.肉苁蓉

  • 6~12 g,有补肾助阳、益精血之功。适用于阳痿不孕、腰膝冷痛、筋骨无力等证。

  • 15~18 g有润肠通便之功,用于肠燥津枯之大便秘结之证。

    本品助阳而不燥,滑而不寒,是一味既补阳又益阴的药物。

41.升麻

  • 少用(6g以下)有清热解毒之功;

  • 多用(10g以上)有升阳举陷之效,

  • 3~10 g有发表透疹、升阳举陷之功。用于风热头痛、中气下陷、斑疹不出等。

  • 30g时,有报道治疗面神经麻痹有较好的疗效

42.苏木:量小和血,量大破血

43.芍药—赤芍

  • 赤芍 胆红质代谢障碍一般用30-60g,也可用90g以上,有凉血活血,通腑利胆利尿,降门脉压;

44.芍药—白芍

  • 6~30 g有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之功效。

  • 30~45 g有利尿作用,用于热病后期,阴液耗损,小便不利等症。

    白芍长于养血敛阴,虽有利尿作用而不伤阴。用量若在30克以上,对大量吐血的确有较好的止血效果。

    ------《岳美中医话集》

  • 大量治疗腹痛也很好,芍药甘草汤的芍药用量要大。

45.桑白皮:6~9g有退热作用,10~12g有祛痰镇咳之功,15g有利尿及轻泻作用;

46.水蛭

  • 1.5g研末吞服,1日2次,主治肺心病;

  • 5~10g治疗急性支气管炎、高血压所致头晕;

  • 12~15g治疗脑溢血后遗症、原因不明的症瘕痞块,本品破瘀血而不伤新血。

47.石菖蒲:

  • 1.5~3 g作药引,有明目、开音之功。用于治疗角膜溃疡、声音嘶哑等;

  • 4.5~7.5 g用于开窍。治疗湿温病之湿浊蒙蔽清窍者,以及狂躁型精神分裂症;

  • 9~12 g有通利小便之功能,可用于治石淋或热淋。

48.山楂

  • 6g祛瘀力强;

  • 9~12g温通力强,用于治疗慢性肝炎;

  • 15~30g治疗慢性胆囊炎、萎缩性胃炎。

49.三棱:常用剂量的上限为9克,但临床上以该药配合其他中药主治各类晚期恶性肿瘤病时,其每日用量达到45~75克,相当于权威规定剂量上限的5~8.33倍。

50.:大剂量治类风湿

熟地

  • 凡下焦虚损,大便滑泻,服他药不效者,单服熟地就可止泻,然须日用四,五两,煎浓汤服之亦不做闷,(熟地少用则作闷,多用转不闷),少用则不效。

  • 90-120克对糖尿病晚期尿液浑浊有特效。

52.山茱萸:常用量为5~10g,急救固脱时用至25~30g;

53.威灵仙:新病10—15g,久病30—100g。

54.五味子

  • 大剂量(100—150克)治疗慢性疲劳综合症有奇效。

  • 1.5~3g时,有敛肺镇咳之功。用于治疗肺虚咳嗽,如老年慢性气管炎、肺气肿等。

  • 6~9g有滋补益肾之功,用于肾虚型咳嗽、遗精、滑精及久泻久痢等;

  • 12g以上有降低血清谷丙转氨酶作用,可用于慢性肝炎恢复期转氨酶过高

55.乌贼骨、瓦楞:大剂量可止胃溃疡剧痛。

56.豨莶草

  • 6~9g,对慢性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炎有较好疗效。

  • 9~15g用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兼有四肢麻木、腰膝无力、头痛、头晕者,较为适宜。

57.玄参

  • 9~12g,有滋阴降火、清热润肺之功效。可用于治疗虚火上炎所致的咽喉肿痛、牙痛,以及肺热咳嗽等。

  • 18~30g有祛虚热,除烦躁之功、用于热病伤阴、阴虚火盛出现的烦躁不安者。

  • 30~90g有软坚散结的作用。用于治疗瘰疠、脉管炎等。

    玄参苦甘而咸寒,用于热证有清热滋阴、消炎解毒作用。虚热实热均可应用,但以滋阴见长

58.小蓟:大剂量降血压(上海姜春华经验)。

59.夏枯草:常用剂量上限是15克,而临床以该药治疗病程较长的甲状腺瘤时,用量一般都超过30克;

60.元胡:少用止痛,多用安神

61.薏苡仁: 系药食两用中药,其常用剂量的上限为30克,而临床上有经验的医师用该药治疗风湿、腰腿痛等病证时,该药的用量达到45~90克。

62.洋金花: 止咳平喘或止痛,一般只用0.3—0.6克,每日用量不超过1.5克,若用作麻醉药时可用到20克。

63.郁金:

  • 3~10 g,有疏肝解郁止痛的作用,用于慢性肝炎和肝硬变所致的肝区痛、泌尿系疾患引起的肾区痛、妇科血瘀痛经等。

  • 10~15 g有行气利胆的作用,用于治疗传染性肝炎,能升高血清蛋白,促进胆汁分泌和排泄,增进病人食欲。

  • 30~60 g有较好的排石作用,可用于治疗各种结石。

    本品入气分以行气解郁,入血分以凉血破瘀,善治肝胆,善行下焦。

64.枳壳:

  • 3~12 g有行气宽中、除胀之功效。用于脾胃功能失调所致气滞诸证;

  • 15~30g可用于子宫脱垂,或久泻脱肛等脏器下垂证。

    药理研究证实,枳壳对胃肠、子宫有兴奋作用,能使肠蠕动增强,子宫收缩。

65.炙甘草:

  • 1~2g有调和药性的作用;

  • 5~lOg温肾养心;

  • 30g以上有类似激素样作用;

66.枳实: 常用量为3~10g,用治脏器下垂时可用至60~100g;

67.知母: 大剂量可以控制血糖(上海姜春华经验)

68.泽泻:

  • 治眩晕非30克不为功。

  • 6~10g治疗黄疸型肝炎、急性肠炎(暴泻)、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所致的多汗;

  • 15~20g可治疗乳汁不通、急慢性湿疹;

  • 25~30g治疗美尼尔氏综合征、高血压、低血糖所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