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岩画探秘
一、引子
河西走廊狭长而又富足,地处祁连山、阿尔金山与合黎山、龙首山等山脉之间,因地处黄河之西,被称为“河西走廊”。河西走廊自古以来就是人类文明的摇篮,据《河西走廊史前考古调查报告》主要内容显示:1986年9-12月,北京大学考古系与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甘肃河西走廊(阿克塞县自治县除外)进行了一次大范围的史前考古调查,发现古遗址40余处。其中,绝大多数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青铜时代,也有部分铁器时代、甚至个别晚至汉晋时期的遗址。涉及考古学文化包括马家窑文化、半山马厂文化、“过渡类型”遗存、董家台文化、齐家文化、四坝文化、骟马文化、沙井文化和辛店文化。
《河西走廊史前考古调查报告》就是对此次考古调查的后期整理总结。可见河西走廊人文历史文化之久远,进入文明时代的河西走廊在时代更迭的历史车轮下,满载着人类文明与文化享誉世界,著名的古丝绸之路穿过河西走廊,见证了亚非欧三大洲的物质贸易与文化交流,积淀着东西方文化交融发展的人文历史。也是民族大融合、文化大繁荣的大通道,更是丝路文化交流发展的必经之路,河西走廊沉淀着极其丰富的地下发掘文物与历史遗迹,彰显了人类文明各时期不同的文化价值的交流与融合。
在河西走廊,史前与历史时期曾经繁衍生息过西戎、西羌、塞种、月氏、乌孙、匈奴、鲜卑、突厥、回纥、吐蕃、党项、蒙古等草原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他们创造出了灿烂、辉煌、独具特色的草原文化。用岩画来表述他们的生活、生产等是其中最早的文化形式,他们用岩画开辟和奠定了草原文化艺术和游牧文明在河西走廊的传承地和汇集地,它是“一体多元”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也是华夏灿烂文化重要的文化形式之一。
据考研,从洪荒的远古到最近的游牧部落,历代都有岩画创作,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首先,岩画产生在文字之前,成为代表当时社会的、文化的、知识的唯一表达和交流方式。确切地说,岩画忠实地记录了人类生存连续性的伟大篇章,是一门绘刻在大地之上的图像艺术档案,是人类为生存而斗争的完美图史,是草原文化艺术的先驱,也是古代草原人类童年审美意识的雏形,岩画艺术准确的揭示了远古草原人类的社会的面貌、艺术形态、生产生活等。岩画的各种艺术造型,是从远古狩猎社会实践中不断发展,一直到后期的原始草原畜牧部落,岩画的创作风格不断演化,体现着人们的审美情趣和表达方式,延续了数万年之久,是反映人类生存斗争的真实篇章,岩画当之无愧成为了人类文化艺术创作先河的先驱。其次,岩画直观的表达他们的劳动方式、社会实践和原始崇拜等诸多宝贵的人类生存文化信息,印证着现如今游牧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文化信息。
在丝绸之路还没开通之时,草原文化大道早已形成。在这个传播带上,远古猎牧人尾随庞大的动物群,逐水草而起居,东徙西迁,来到河西走廊腹地,纵观猎牧者苍劲的历史,草原文化和猎牧文明沿着丝绸之路和新亚欧大陆桥,带着强大的生命力,向世界各地播散,无山不可越,无水不可涉,无远不可至。因此在河西走廊南北的山地草原上遗留下数量庞大的岩画资源,他们用岩画镢刻记载着猎牧民发展变迁中的美丽瞬间,描绘着大自然中的生生不息、繁育绵延,孕育出灿烂的草原文化和人类文明。利用岩画资源,我们可以寻着先人的手迹,循着历史的尘埃,在历史的长河中寻觅文化绵延的渊源。因此草原文化和猎牧文明是解读华夏文明和史前旧痕的钥匙之一,被众多史学家、考古学家、探险家和学者寻觅考证。他们的找寻和解读无一不从大地上遗留的古老艺术语言入手。原始社会出现的艺术,以其特有的艺术表现风格反映了人类社会的童年时期。岩画是原古时代人类自我表达的艺术形式,岩画中的各种图象,构成了文字发明以前人类的最初的社会史的文献,成为后人研译远古人类社会早期文化现象的重要课题之一。
河西走廊岩画的内容讲述着北方猎牧民从“狩猎社会——畜牧社会——游牧社会”三个不同阶段的社会生活。反映出远古畜牧社会经济状况、生存环境、社会实践、宗教信仰、美学思想等诸多领域的宝贵信息。它揭示和记录着猎牧民从野蛮走向文明的历史轨迹,讲述着北方狩猎者、畜牧饲养者和后期游牧人的精神世界,成为此地不同民族遗留在河西历史长河中的人类文明印记或标志。
二、河西走廊岩画的考察与发现
从嘉峪关城远眺黑山
1、嘉峪关黑山岩画
嘉峪关黑山岩画位于嘉峪关市西北约20公里处的黑山东南麓沟谷之内,2016年11月有幸随一带一路·甘肃岩画专题研讨会暨首届岩画研究保护专业知识培训班成员赴黑山岩画遗存地实地考察黑山岩画。
黑山岩画现场讲学
黑山岩画内容丰富,风格粗扩凝练、手法简约古朴、造型生动有神、主要有人物、动物及其各种活动场面。这些岩画诉说着远古黑山猎牧民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动物之间的爱恨情仇,成为当时社会的精神文化主流,更是人们相互交流表达知识的,文化的唯一方式。黑山岩画所反映出的各种活动场面,成为研究黑山远古居民社会经济、生产活动、宗教信仰、艺术思维等领域最好的佐证资料。
四道股形沟大型舞蹈(操练)岩画电子线描图
黑山岩画中最为精彩的莫过于四道股形沟的一幅大型的舞蹈岩画场景,岩画凿刻在一处离地约四米左右的陡峭崖壁上,其凿刻采用麻点状点刻方式最终形成画面,整幅画面共分为上、中、下三层,可见可断定共有30多人。这些人物形象大小不一、神情姿态各异,其凿刻工具明显属质地坚硬的钝器。从整个岩画凿刻痕石垢颜色可以看出属同一年代凿刻而成,没有时间前后明显的叠加及颜色差异之象。整个画面表现了人们庆祝丰收抑或祭祀神灵而集体愉悦的场面。人物的形象和衣着服饰有着鲜明的特色与人土风情,头戴尖状饰物,身着长短束腰裙,大部分露出双脚叉腰挥臂,或列队群舞,或单个独舞,所有这些画面,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这一地区人们的生活情景。
2、张掖市肃南岩画
在祁连山北麓的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山地草原上,分布遗存着大量的、题材广的岩画资源,内容涉及到天像、动物、战争、狩猎,驯养、畜牧、符号等领域的宝贵信息。这些岩画资源披拂着千载的风霜,面对着浩浩苍天,茫茫万古,记录着草原文化发展的演变过程,承载着河西走廊猎牧人深沉的历史,是丝绸之路岩画艺术宝库的重要遗存地。八十年代中期张掖地区文物普查小组首次发现肃南榆木山黑崖子岩画。之后,肃南岩画一直处在河西文化遗产考察的边缘。肃南县文物局在九十年代先后进行了两次岩画考察,但因人力财力缺乏和岩画分布广散等而时断时续。
榆木山北山羊岩画
2003年初秋,我孤身徒步,自费踏上了肃南岩画考研之路,时至今日,一走就是十四年。期间,实地到内蒙曼德拉山,宁夏贺兰山等地考察学习,拜访求教岩画研究领域的学者专家,系统学习岩画这一新型学科领域所需的知识,掌握了岩画田野调查的方法,收集到不同地域岩画内容、凿刻方法、风格演变等珍贵比对资料。面对每一幅岩画,我都苦坐思考、观察推敲,有些岩画点反复去四五次才能准确完成建档工作。通过十四年的潜心钻研和不懈努力,我考查完成了榆木山、雷山、拉盖河、隆畅河(、金畅河(、明海等地的岩画、石刻、石人像等石文化遗存三十余处百余组,采集表现单个动物、植物、人物、符号、车辆、天象等图像或符号上千余幅,完成了每一处岩画考察笔记,掌握和积累了一定的素材,逐步建立了自己的资料库。
榆木山狩猎岩画拓片
通过考察与不断地学习,得知岩画涉及学科较多,而我却学识有限,偶见瑕疵、错谬、疏漏,势所难免,与岩画相比,可谓白璧微瑕,不掩美瑜之光彩。我国“岩画之父”盖山林先生指出“大胆遐想,细心求索,应该不失为在岩画学领域'探险’的有效方法”。在这种思想支配下,我写了一点文字,是在考察期间所做的一些垦拓,算是我对肃南岩画考察研究的起步,期间在《中国岩画》、《岩画研究》、《甘肃民族研究》、《河西学院学报》等期刊发表了部分岩画论文。并于2008年5月在肃南成功举办了“猎牧民文化印记”岩画摄影图片展,2014年8月出版发行了《肃南岩画》一书,较为详细的介绍了肃南岩画的内容与现存状况。
肃南境内山之高大,沟壑纵横,难免有疏漏的岩画点,做得再细,时常有岩画与你失之交臂,每次去复查总会有新的发现。肃南岩画不可避免地带有某种幼稚和粗糙的痕迹,但却表现出一种生动的、朴素的和富于幻想的特色,而且这种特色具有不可为后世任何卓越的艺术品所代替的独特性和独立性,就其岩画从创作风格、内容、保存情况、叠压现象、刻痕和石垢的风蚀程度或颜色的差异来看,传递出不同时段的信息,最早可追溯到石器时代。其中,榆木山岩画构图粗犷奔放、丰富凝炼、古朴生动,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是丝路文化带上最为耀眼夺目的岩画宝地。
肃南岩画摄影图片展
3、张掖市平山湖岩画
平山湖蒙古族乡位于张掖市东北方,地处河西走廊中部北缘连绵的龙首山脉中。2016年12月27日是我首次对平山湖境内做了为期五天的岩画考察,基本摸清龙首山地质构造、地貌地形、岩石裸露等情况,为以后考察工作有计划、有线路、有落脚点打好基础。甘州区平山湖蒙古族乡,东北方与民乐县东乐乡、阿右旗阿朝乡接壤。目前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辖区内有四个资源管护站坚守这一重要的河西走廊生态屏障。
东达山卫星拍片地貌图
在甘州区东大山经过一天的摸排后,12月27日晚,我们走出东山寺沟赶往东大山北麓的平山湖乡投宿,折腾了半夜,才在一家临时给我们生炉子的全彩钢“蒙古牧家乐”落脚。28日早醒,简单吃过,购买进山伙食,我们驱车走进了平山湖大峡谷旅游景区的大门,直奔东大山北麓的一个资源管护站,途中走访了几户牧人之家,他们都说没有见过这些东西,我们索性就在山里徒步翻越了几座有着岩石分布的山梁,直到中午没有一点收获。此地向东北方向望去就是阿右旗的阿拉腾朝格山脉,与平山湖隔河相望。临近午后,吃过午饭,我们驱车进入了阿拉腾朝格山脉的盘山公路,一路都有牧户人家,途经走访,一无收获。从西到东穿越了整个阿拉腾朝格山脉,均无收获,我想牧人还是没有发现,一些久远的岩画不留心观察是很难发现的,一路疲惫,我们决定去阿右旗洗个热水澡,29日返回平山湖继续探寻岩画……。
29日在我市著名摄影师、户外探险家姚帜老师的指引下,顺利抵达平山湖枣泉河,姚帜老师之前与我有过一次平山湖岩画发现的交流,他见过一处北山羊岩画,很显眼。他希望有时间带我去,按照他的指引,我顺利找到了他所描述的地貌特点与环境参照,在他见到的北山羊之外我有在周边发现三处十八幅岩画、石刻、题记等作品。
这是明代成化元年碑刻题记一通。碑刻中央有“成化元年四月十八日上山”题文。这一题文明确了碑刻题记的具体年代。成化元年是明宪宗的年号,是指公元1465年。从元年1465年 到末年1487年,明朝使用成化这个年号一共23年。这幅题记就是1465年4月18日凿刻在此处红砂岩上的,距今552年之久。碑刻有完整的双层底座,有云纹装饰其上,碑刻左右可见飞翔的天鹅、怒目圆睁的狮子,玉带上飞天的羽人等图形。中央题记左右各有十余字题文,因年代久远,凿痕风华严重,部分题文不能识别。“#”字符代替不能识别的部分。右起为“石匚作头 ## 丁忠 ###### 三十名”。左起题文风化较重,暂只能识别有“李、王、党、忠、寺、宝”等字符。此排序仅指可识别之字。 我们不知道距今552年的成化元年四月十八日是一些什么样的人来到此处,题文中明确了“上山”二字,那么他们为什么要上山,上山去干什么?这些谜团早已淹没在了历史的红尘之中。但可以肯定的是,碑刻题记的这些人在当时一定看到了更为久远的岩画凿刻在崖壁上。
在这通碑刻题记的上方就有两处古代岩画,实地仔细观察得出:内容为交战场景。(见上图)按红圈内可辨,有三位拿着长矛或者戟戈的骑士向着同一个交战方行进,其中第一位骑士已落马,他的前方是一个站立的持弓战士,弓箭很夸张,与人一般大小,站立者可见双腿站立,双手持弓。整个画面记录了一次部落或是外族入侵者挑起的战事。这幅岩画具有明显的指事性,毋庸置疑,它就是交战题材的岩画作品。
这是一幅凿刻精美的岩画作品(见上图),画面中两个骑士向同一个方向疾驰而去,马的俊美线条、体态神韵把握的炉火纯青,惟妙惟肖。骑士均戴有长羽的高帽,凸显了服饰特点。这一切细节的保留为我们今后的研究提供了难得的依据。
姚帜先生之前看到的北山羊岩画,画面中有骑者拉马行进的场景,下方可见三只犄角粗大的岩羊形象,凿痕显现灰白色,这处岩画与前面的岩画相比较,凿刻年代相对要晚些。
12月30日,考察结束了平山胡枣泉河岩画,四天考察驱车568公里,徒步约三十余公里,圆满完成了首次平山湖岩画的考察发现。付出总会有回报,看到这些久远的岩画时,我们都为之激动而又欣慰,岩画考察的目的就是要保留岩画本身呈现的原始面貌,应用现代摄影、摄像和规范的各类采集手法,完整的记录所处环境,地质结构,载体属性、画面内容等宝贵信息。科学严谨存档,为远古中华文明的多元化发展及人类迁徙留下研究作证素材。
30日下午17时返回途中因冰河塌陷,车陷其中,历经四个多小时,在平山湖牧人宝力德的大力相助下,成功获救,抵达甘州……。
4、张掖市山丹岩画
2017年12月27日我再次为岩画考察出行,从高台县合黎山开始了新的岩画探索,经过一天的民间走访于上山搜寻,合黎山裸露在外的花岗岩质地坚硬,且风蚀很严重,走访了合黎乡驼户及阿拉善阿右旗牧人4人,他们看了岩画图片资料后,均表示在山里没有见过这些图像,临近黄昏时分,我们考察组2人从最后一处较为高耸且岩石裸露较多的一座山梁徒步而下,无功返回张掖,准备次日前往山丹县硖口村探寻岩画。
高台县合黎山通往一万里沙漠的山口自拍留念
早在2016年甘肃岩画专题研讨会暨首届岩画研究保护专业知识培训班上认识了山丹岩画的考察整理保护者姜有玉老师,恰逢姜老师儿子大婚,很遗憾他不能带我前去考察,通过查阅山丹岩画相关资料获悉,在山丹峡口村羊鹿沟、四达子沟一带的悬崖石壁上凿刻有古老的岩画。岩画内容多以动物图案和狩猎场面表现,动物形象栩栩如生,狩猎情景生动逼真。据有关文物研究的专家考证,硖口岩画的形成可追溯到战国时代。
山丹硖口古城东城门
28日早,天气预报准时将寒流与沙尘送到了河西走廊,从张掖市区行车至硖口村已是上午十时许,村庄笼罩在白色的寒流之中,远处的山脉时隐时现,硖口故城错落有序,但早已成为断垣残壁的一处遗址,据资料显示,峡口古城堡始建于什么年代,至今没有被考证出来。现在我们能看到的古城遗址,始建于明洪武年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古城堡呈长方形,古城有东西二门,东西走向的街道贯通全城,东门直通石峡口,西门与外城相连,北面紧依长城。周围烽燧棋布,构成严密的防御体系。
通过在村内走访,我们找到了硖口村支部书记唐承国,在唐书记家详细了解了在山里放牧的几乎牧人的情况,并经他安排,给我们找来一位向导,因为天气寒冷,他表示只能带我们去附近几个点看看,我们一行三人首先去了村西南方的羊鹿沟口,此时天气异常寒冷,户外温度在—10°左右,在通过一片平坦的草滩之后,就在沟口东坡一处面西的石崖下部看到了“天现鹿羊”四个镌刻在石面上遒劲有力的楷体大字,它出自明万历四十八年古浪都司指挥甘胤之手,距今已400多年的历史。在石刻题记石面北侧凿刻有一只北山羊图像和一只鹿形,已经风蚀很严重,已于当年甘胤看到此岩画时的情景相去甚远。
硖口村羊鹿沟岩画——天现鹿羊
冒着寒风从羊鹿沟下来,向导又带领我们穿过村内居民点,向南进入了硖口地带,石峡山两山对峙,看到硖口村的一位牧羊人赶着一群山羊从山腰向下返回村内,我们停车向他询问山里有没有见过岩画,从他口中得知沿着硖口南北山梁而上,可以看到一些凿刻在黑岩上的图像,可惜天公不作美,下起了小雪,我们只能跟随向导去看著名的硖口题刻“锁控金川”,据资料显示,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四月刑部郎中陈棐视察河西兵防,途经峡谷,看到硖口地势险要,易于坚守,便欣然奋笔在峡谷东南峭壁上题写'锁控金川'四个大字。后硖口将士随之镌刻,成为胜迹。在'锁控金川'对面西山破下有一处台地,向导告诉我们那是一处驻军营盘,当地人称其为'营盘台子'。后查阅资料得知,那是明清时期住兵防守营垒的遗址。
伴着零零星星的小雪走出硖口已是日落时分,将车停在西城门下,我想给向导付点劳务费,可他硬是不接受,推推搡搡的像极了明清时期将要出关而去的胡商正在贿赂守门的卫士,他用很有特色的山丹方言对我说“这点付出不算啥,现在天气冷,等天爷热火了你再来,我可陪你去四达子山”,握手告别这位热心的向导,驶出西城门左拐上出村的硬化路,河西走廊依旧弥漫着白色的寒流,隐约听见从羊鹿沟牧归的硖口村牧人吆喝着羊群走来,刻下“天现鹿羊”岩画的牧人却早已远去,消失在千年之久的历史风尘之中去了……。
此行实地到达考察过的金昌市境内的三座山脉
5、金昌市永昌县岩画
28日夜我们此行考察组2人赶到永昌入住三洋宾馆,对永昌县岩画我早有了解,此行出发之前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永昌县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繁衍。商周战国时期,曾出现过诸多游牧民族。据境内发掘的石犁和鸳鸯池、毛卜喇、水磨关、二坝、九坝、乱墩子滩、九个井等20多处新石器时代古文化遗址和大量文物考证,在距今万年前到4000年前后原始社会晚期至奴隶社会早期,人类就在今永昌县境西大河和东大河流域繁衍生息。商周时为西戎牧地,春秋战国至秦时为月氏诸族牧地。永昌县地处河西走廊东部、祁连山北麓、阿拉善台地南缘。东邻武威、北接金川、西迎山丹、南与肃南接壤。永昌县境内陆势以山地、平原为主,与戈壁沙漠东西展开,南北山岭夹峙,相间排列,山地平川交错,绿洲荒漠绵延。
《考古与文物》刊登的《甘肃永昌牛娃山岩画调查与研究》一文(2007年第三期,孙梦清)详尽的介绍了牛娃山岩画的地理位置、内容及现存状况。1993年7月出版的《永昌县志》较为详尽的介绍了永昌北山岩画,这些资料的查阅,对我此行帮助很大。下面就永昌县岩画按考察时间为序做一简单的阐述。
进入永昌青石头沟必经的陡峭山崖小路
(1)永昌县青石头沟岩画
29日早,简单吃过早餐,我们就摸着蒙蒙亮的天气开车前往焦家湾镇陈家寨村,寒冬的从村庄轮罩在清晨的晨霭之中,村内行人很少,我们按照惯例开始走访村民,首要打听出谁家现在还在北山间断性放牧,走了几条村道,看到一位大哥在打扫门前的霜雪,我们走上去说明了来意及想要知道的一些事情,他用手指向金川河说“你去哪里看看,我们村五社的陈武学这会子应该在河坝的芨芨滩里放羊,你们去问问他,他知道你们要找的东西”,我们按照他指的方向开车驶进金川河畔,果真在河对岸的芨芨滩上有一群白色的山羊群,牧人裹着厚厚的黄大衣看着我们的车在河道的薄冰里来回寻找驶向彼岸的路口,最终我们顺利驶过河道来到这位陈家寨牧人的眼前,下车询问他真是我们要找的陈武学,我们便开始了漫谈,他说每年的秋季就与同村的几户牧人在永昌北山深处放牧,他告诉我除了永昌文物局树立的几处岩画保护碑所指的岩画点之外还有断葫芦沟、黑涝池、大小口子沟等地的岩画遗存。
按照他的指引我们首先走进了永昌青石头沟岩画遗存地。青石头沟岩画位于沟内深处面西南向的坡地岩面上,顺着沟口陡峭的岩石攀爬而上,便走进沟内一条通往山顶的羊场小路,很明显是远古时期人类进出的青石头沟唯一的一条通道,沟内相距约二十余米,两边的山坡裸露着许多黑褐色的岩石,有的表面光滑如黑漆一般,非常适合古人创作岩画,我们并不知道岩画遗存地的具体位置,一路上上下下的搜寻,大约深入沟内3公里左右后,在一处转弯东北坡发现了青石头沟岩画,岩画凿刻在沟内坡地两边的巨大岩石之上,内容有动物、狩猎、畜牧、符号等图像多达12组30余幅,它是永昌远古先民猎牧生活的真实反映。
永昌青石头沟岩画遗存地
我们稍作休息,便分工开始采集岩画各项数据,大致经过了90多分钟的实地测量、拍照、定位、摄像等工作,简单吃过野外午餐,顺着沟内继续搜寻攀顶,在距离青石头沟垭口不到二十余米的东北坡上发现了1组1幅妮足珍贵的巫师岩画图像,画面保存较好,为浅凿刻而成,巫师现象简约鲜活,属线条式作画表现风格,可以看到巫师呈站桩式,两臂展开,仿佛正在呼风唤雨,祈福丰产富足,抑或正在为进山的猎人加持某种魔力,以求猎捕更多的野兽。简洁的线条、神秘的巫师、使得岩画的每一次新发现都格外引人深思。就在青石头沟通往北麓的垭口可以看到用石头垒砌的石头堆,可以想象这些遗迹的产生有着历史的渊源,不会是现代人所谓。
永昌县杨家大山
(2)永昌县杨家大山岩画
从青石头沟垭口向西而上,就可以攀爬登临当地人称其为杨家大山的主峰,海拔在2534米,沿着山梁一路搜寻,收获颇丰,杨家大山岩画的内容默默讲述着了诸多远古的信息,其内容有天象、动物、狩猎、畜牧、符号、战争、车辆等,其中动物岩画中凸显了野牛巨大的生殖器,表现出其威猛、高达野性的一面,其次是狩猎、战争、车辆岩画与河西走廊岩画相比较可以看出其作画风格、场景展现较为独特。
杨家大山狩猎、对战岩画(见上图)
杨家大山神秘的重圈岩画
这些重圈多是围绕着一个中心点向外扩展,一个圆圈包着一个圆圈,而每一个圆圈的线条都非常匀称、流畅。每一个重圈内的圆圈达到5层。在世界各地的岩画中,圆圈都是一个典型的题材和内容。中国岩画学会名誉会长李祥石教授认为“这种形象可能代表太阳、水圈、风圈等内涵。它的出现具有象征性内涵,而不再是单纯写实性岩画了”。杨家大山岩画部分凿刻在岩阴处,保存较为完好,实地观察图像显而易见,就其凿刻痕颜色而言,已接近岩面之色,日晒及风雪蚕食较为久远,登顶后做了一次修整,对重点的几处岩画又做了一次筛查和记录,随后沿着山脊向西南方而下,一路上又采集到不同内容的岩画多幅。
登临杨家大山主峰
我们沿着陡峭笔直的山脊向南而下,总会发现一些零星的岩画分布在山脊突兀的黑岩上,走到山地时,已经临近下午,浑身都是土,饥饿难耐,走进停在青石头沟口的车里,两人喝着冰凉的酸奶,嚼着从家带去的油果子,田野调查就是这样清苦,但今天收获颇丰,心中喜悦难以言表。杨家大山共采集到24组57幅珍贵的岩画图像资料,可谓内容丰富,风格多样。总的来看,杨家大山岩画内容古朴生动,表现了永昌先民的社会结构、经济状况与美学思想。
走向永昌北山岩画
(3)永昌县北山岩画
说到北山,其实就是今天我们面对的这一处山脉的总称,它包括了许多具体的地名而已,就像青石头沟、杨家大山、大小口子、断葫芦沟等。北山岩画的命名应该是涵盖了所有这座山脉上岩画的遗存地,然而就在断葫芦沟东侧一处山地山崖上,凿刻有著名的永昌北山岩画,早在1993年被永昌县列为县级保护单位,岩画图像分布于长10米、高9米的北山脚下石崖之上,面积达90平方米,采集到7组30余幅岩画图像资料,内容有人物(巫师)、畜牧、骑马持弓的猎人,犄角华丽的鹿、威猛的虎、雄壮的野牛、机警逃遁的北山羊等。其凿痕颜色已接近石面之色。在石崖最顶端凿刻有神秘的符号岩画,呈椭圆形,内凿刻有不明物象,从其凿刻线口颜色看,显得与其他画面较晚,呈灰白之色,这些岩画均采用凿刻法或麻状凿点成线勾勒画面的技法,手法或简洁或夸张,保存情况较。
永昌北山岩画动物及骑者狩猎岩画
北山岩画遗存地面向东去的金川河,崖底较为平坦开阔,从选址及岩画内容可以想象,在远古作画时期,永昌故地的先民会在崖底举行某种神秘的膜拜仪式,或纪念岁月之痕或传授生存技艺之法,它对研究河西走廊远古猎牧人群的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
永昌北山人物(巫师)岩画
永昌北山岩画其内容丰富,奇谲魅力,寓意神秘。它忠实的诠释了永永昌先民生产生活、美学艺术、宗教信仰的诸多信息。引用多学科对其研究,必将更好更全的解读出河西地区石器时代人类生活的社会状况。
临近日落,我们收拾好器材上车返回永昌县投宿,河床上牧羊的陈家寨牧人陈武学正在收拢他的羊群,我们又一次停车与他握别,留了电话号码,约定来年秋季与他牧羊去北山深处探寻岩画……。
牛娃山北望永昌大地(重圈岩画)
(4)永昌县牛娃山岩画
2017年12月30日早,在县城吃过早餐就立马驱车前往永昌县牛娃山探寻岩画,据《考古与文物》刊载的《甘肃永昌牛娃山岩画调查与研究》(2007年第三期,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永昌县 博物馆)一文得知,牛娃山岩画位于甘肃永昌县新城子镇赵定庄村南湾西南约1.5公里,牛娃山呈南北走势,南依祁连山北缘,北临永昌腹地,东北距永昌县城30余公里。
我们按照导航顺利抵达赵定庄村,通过走访,问清了上山的路口,真是机缘巧合,我们在路边一户舍饲养殖户家里遇见了一位熟知牛娃山岩画具体位置的牧人,他遥遥指向西南方一处山口说到“你们进那个山口走不到一公里就是赵家洼子的羊圈,在正南方的交叉路口就可以看到文物部门树立的牛娃山岩画的保护碑,顺沟在走走,两面山坡的黑石头上就是你说的那个岩画”。我们说了些感谢之类的话后就马上向那个山口进发了,牛娃山下的平坦地面到处是墓地,一直延伸到山脚下,有的墓地奢华无比,有的简朴矮小,驱车走在这些墓地之中,那黑色的墓碑就像一个个站立在牛娃山下的逝者,仿佛监视着远道而来的不速之客。
永昌牛娃山巨牛岩画(牛腹下可见牛犊欲呈哺乳状)
我们顺利看到了牛娃山岩画的保护碑,牛娃山海拔2100多米,相对而言要比永昌北山平缓了很多,裸露在山坡上的岩石多为寒武纪沙漠岩漆板岩, 呈黑褐色,质地较硬且岩面平滑,是非常理想的岩画凿刻载体。
永昌牛娃山猎人持巨大的复合弓瞄准高大的猎物
岩画主要散布在牛娃山阳坡及山脊之上,阴坡则较为陡峭,岩石多呈现为灰白之色,分布有多种灌木。我们面对牛娃山西沟众多的沟壑及山坡,一时不知从何开始。因此做了一番路线规划,决定先考察西北面的整个一面山坡及山脊,留下东南方的阳面山坡及山脊另做打算。我们沿着山底开始来回地毯式搜寻而上,止到下午五点结束,共计采集到牛娃山西沟口西坡岩画50余组,单个图像80余幅。内容多为动物、狩猎,畜牧、重圈及符号等,着重反映出牛娃山远古畜牧部落的生产生活方式及经济结构等。其中有几处狩猎岩画中出现了笨拙巨大的弓,都要比持弓人大许多,所指向欲猎的多为野牛形。更有凿刻精细的画面,可见牛娃山岩画创作的作者具有精湛的凿刻技艺与扎实的美术实践。
牛娃山动物岩画
此行进入 金川区赤金山线路图
四、金昌市金川区赤金山岩画
金川区位于金昌市西南,有着久远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积淀。考核学家在境内发现多处马家窑文化遗存遗址,相关专家通过对这些遗址及出土文物的研究认为,距今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里的人们围绕金川河两岸开辟了自己的家园,在火热而又艰辛的远古生活之中创造了灿烂的人类史前文明。据史料记载,金川大地从夏商、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先后有西戎、乌孙、月氏占据务牧。匈奴在秦汉南下河西走廊,月氏战败西迁至伊犁河流域,匈奴大获全胜,占据了河西走廊全境。因此,金昌市境内早期岩画的族属与西戎、乌孙、月氏、匈奴等北方猎牧民族息息相关。
金昌市金川总校第一高级中学教师孙梦清发表在《考试周刊》2015年第58期的《甘肃金川赤金山岩画调查报告》一文是我此行唯一的参考资料。根据该资料显示,赤金山位于双湾镇西南,我们在金武高速公路通向赤金山的桥洞里钻来钻去,判断着该走哪一条路才能顺利通过前方的一处低矮沙丘山,不敢贸然驶进,周边也没有村庄,我们只好焦急的停在一处沙场的路口等待有无车辆驶过,还真是天佑此行,我们看到一辆摩托车从砂石道路西南方驶来,我希望他是从赤金山下来的,这一刻我俩像抓住了救命的稻草,手拿香烟恭敬的拦住了这位中年骑车人。果真如此,他是牧驼人,熟知赤金山的每一处地方,我赶紧拿出岩画图片资料给他看,真是太给力了!他知道一处叫“芦沟”的峡谷,他看到过像图片上这种动物的图像,我按照他的描述,在访谈本上画出了具体线路及周边参照地貌,我们谢过这位大哥驱车向赤金山开始进发,大约十余公里沙土路程,我们来到了赤金山脚下,按照线路图我们进入一条空寂的河谷,河谷两侧的地貌大不相同,西侧多灰白色板岩分布,岩面多风蚀,而东南侧可见大面积裸露的黑褐色板岩分布在山谷及山梁山,我们沿着东南侧开始逐一徒步排查,一直到中午时分,共进入四条峡谷,在第三条峡谷口看到近些年的牧羊人刻画的“石门”二字,想必就是这条峡谷的名称,我们看到3组7幅岩画,内容有符号、北山羊、鹿和马等。
赤金山石门峡谷岩画——“如意”式符号岩画(见下图)
我们走出石门峡谷,有排查了几条进深不同的峡谷地带,均没有发现孙梦清在《甘肃金川赤金山岩画调查报告》一文里看到的岩画,我们在车里简单吃过午饭,又开始沿着河谷而下,就在河谷口东南侧可见一处石料采集场,硕大的石料被堆成了大大小小的石料堆,进入硖口不到几百米,坍塌峡底的岩石呈大面积块,呈黑褐色。地势越发险峻起来,汽车就无法行进了。我们下车整理好包袱,开始徒步走进峡谷深处。峡谷内岩崖陡峭,石壁坚硬平滑。
功夫不负有心人,当我们深入到峡谷中部时,著名的赤金山峡谷岩画—对战(操练)图闯入了我的眼睛,一时不敢相信,我驻足脚步在距离十余米的地方静静的看着,同行队员杨学文问我“你看什么呐”,我指着前方向西的岩阴面说“找到啦!你看马上交战图”……
赤金山岩画——马上交战(操练)图
画面上方可见两个人物手拿长矛呈对战状,更有可能是马上交战技艺的操练,画面中部可见一位骑者追赶着三匹狂奔的烈马呈猎捕状,最下方一人站立手持弓箭呈相反而立状,一人骑马向前呈行进状。
赤金山峡谷岩画分布零乱,大都分布在峡谷两侧高低不同的岩崖平面上。经过仔细搜寻,这次共考察完成21组37幅岩画资料的采集。其内容涉及到动物、畜牧、狩猎、征战、符号等图像。
赤金山峡谷岩画的内容忠实的反映出当地远古时期猎牧部族的生活状况,其场景栩栩如生的讲述着人们在那个时期的社会活动。岩画创作者对现实生活中看到的事物观察细微,能够用简单的线条及构图生动的展现物种的特点,又能巧妙地将画面组合起来,传递给我们远古时期的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那些扣人心弦的狩猎、领地之争的对垒、以及畜牧山野的真实场景。
赤金山岩画中的骑者及动物图像
三、结语
河西走廊岩画的考察起步较晚,1972年嘉峪关文管所在当地牧人发现黑山岩画后,对其开始了系统的考察,我国岩画研究界被称为“岩画之父”的盖山林老师先后两次实地考察了嘉峪关黑山岩画,之后正式拉开了河西走廊岩画考察的帷幕。在全省野外文物普查中,地处河西走廊的各县市文博人员均有岩画考察成果的捷报频频传来,奠定了甘肃成为全国岩画大省的基础。
榆木山岩画线描图——骑猎
岩画的遗存载体特点决定了它深藏于大山沟谷之中,因此河西走廊岩画分布在广袤的山地草原上,大多交通不便,岩画考察涉及到人力、财力、物力、时间等管理元素,是一项系统工程,河西走廊岩画在河西走廊人文历史考古、区域文化展示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理应在管理、保护、研究、展示与开发利用上自成体系。因此,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管理、保护、研究、展示的专门机构势在必行,也符合当前岩画管理与保护的客观要求,是最终解决岩画的实地管理与保护、乃至开发利用的一揽子方案。
榆木山岩画拓片——北山羊
河西走廊南岩画具有时间跨度长、分布范围广、内容丰富、类型齐全、数量众多且集中度高等优势,无论是学术性还是艺术性都具有极高的价值。其作画年代,可分为旧石器时代晚期、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夏商时期、春秋战国、秦汉、南北朝、隋唐、西夏、蒙元至明清时期。这些岩画是一部岁月漫长、卷帙浩繁的形象的“史书”。这些古代岩画凝聚和讲述着不同民族在不同时期的、涉及宗教信仰、生产经济、社会面貌、美学思想等众多领域的宝贵信息。岩画是人类在多元化发展中留在不同文化特征和文化体系中的原始图像文化,更是人类在长期活动中表现思维、感受、生存实践等精神领域活动的载体。
榆木山岩画拓片——线条式骆驼
我们知道河西走廊是人类早期文明诞生、传播、交融的重要通道,而岩画是河西远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记录了河西走廊各时期人类活动的连续性篇章。要做到实事求是考察、合作交流研究、科学管理保护,认识到河西走廊岩画是一带一路文化建设的新亮点,是广大河西人民的文化自信,更是不可多得的地方文化品牌和文化资源。
榆木山岩画拓片
年末岁初,我在路上……
2017年12月31晚,此行考察组2人从武威莲花山考察岩画于下午17时返回永昌,在宾馆洗刷一番,走上永昌街头,选定跨年饭——永昌铝锅黄焖羊肉,算是奢侈了一把,并祈愿新的一年一帆风顺……。
本期摄影、拓片、线描图、log设计作者:杜成峰(除网络图片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