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浙江作文:如何看待得与失,取决于眼界,人间正道是沧桑
2021年浙江省的高考作文,材料很简单,只有三句话。三句话围绕一个中心,就是如何看待得与失。对待这个问题,有三种回答:终点、起点和过程。
为了便于读者理解,我先从唐代诗人李涉说起。
李涉喜怒不由己
唐代诗人李涉,因为被贬官流放,心情苦闷。偶然间遇到一位僧人点拨,经过一番交谈,茅塞顿开,李涉顿时变得心情开朗起来,变得豁达起来。所以才有了“又得浮生半日闲”的名句,以传后世。
世人常常以转消极为积极、转悲苦为清朗而庆幸,在我看来,李涉是标准的把得失看成终点或起点的代表。
李涉因为被贬,所以悲苦消沉。这里的被贬就是“失”。被贬,就难受;经过僧人点拨,马上就来个“半日闲”,又变成了喜。
无论是悲还是喜,在李涉身上都是短暂的。一会儿悲,一会儿喜,这都是不正常的,都是不够淡定的表现。
范仲淹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就叫淡定,人只有淡定了,才能够看得远,所以才有这句名言:“宁静致远。”
哭哭啼啼,嬉笑怒骂,都是一种情绪化的表现,都是情绪波动的表现,都是不够淡定的表现。
大起大落的陈子昂
同样被贬官而难过的,还有陈子昂。
想当初陈子昂花了100万钱买了一把胡琴,成为炒作大师,靠砸琴的手段吸引眼球,瞬间涨粉无数,顺便也博得了权贵武攸宜的关注,从而得到武攸宜的重视和提拔,做了个小官。并且仰仗武攸宜的关照,考中了进士。
如果把陈子昂的人生在这里划上一道休止符的话,陈子昂靠自我炒作博取权贵的关注,中了进士,这是陈子昂人生的上升时期,也是闪光的时期。因此而洋洋得意,那他就是从眼前的“得”来看问题,这就是一种短视行为。
人生如曲线,有顶峰也有低谷。正是这种波浪式的存在,才是人生的真正状态。没有这种心态的人,是不够淡定的。
后来陈子昂随武攸宜出征,武攸宜不懂得带兵,陈子昂作为参谋,提出主张,结果把主子惹怒,被贬官。这才有了“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伤感。
陈子昂悲凉的心情,我们可想而知。
大悲大喜,都不是人生的常态。老庄那种洒脱,才是真正的看淡。问世间,几人能够?
这样审题
在生活中,用这三种眼光来看待得与失的人,都是有的。这三种看法是有区别的,不同的看法能够体现出不同的眼界。
其实把得失看做终点,和把得失看作起点,二者没有什么本质的差别。尽管终点和起点不同,但它们都是人生的一个片段,这样的人没有站到全局的高度来看待得与失,存在一定的局部性或片面性,缺乏全局性,缺乏宏观性。
无论是把得失看成终点还是看成起点,都是以成败论英雄的一种短视行为,缺乏一种长远眼光。
那么过程是什么意思?过程就是一个动态的全局的视角,体现了宽宏大量的眼界。用这样的眼界来看待得与失,才更加客观,更冷静。
人间正道是沧桑
英明领袖有一句名诗:人间正道是沧桑——一语道破玄机!
项羽兵败自杀
项羽兵败自杀,就是以“失”看问题的一种典型。
胜败乃兵家常事,人不可能成为常胜将军——在事先就应该有心理准备,应该坦然接受才行,尽管心有不甘。
项羽兵败自杀,把自己的性命都搭进去了。这就是以一次失败而做出的草莽决定——项羽缺少长远眼光。
越王勾践真聪明
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大家都清楚吧。只要我勾践一日不死,我必将复仇。
当初沦为夫差的阶下囚,勾践都没有自杀。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勾践真是聪明透顶,从这点看,项羽应该拜勾践为师。
如果小命都保不住了,那么复仇也就无从谈起。所以说勾践是个有眼光的人,勾践是胸怀宽广的人。勾践把自己所受的苦,不过看成人生历程当中的一个小插曲而已,他知道自己会有更大的事要做,聪明。
难得苏武看得开
苏武被囚禁,牧羊19年,最终又回到祖国的怀抱。虽然苏武的生命被荒废了19年,但是还是得以回国。苏武是个看得开的人!
韩信是个真丈夫
至于说韩信忍受胯下之辱,将来成为大器,更是不以眼前得失下结论的典型。小不忍,则乱大谋!韩信,真丈夫也!
结语
浙江这篇作文,我们也要结合建党百年这一史实进行论证。
针对早期的惨重的牺牲,如果消沉,那就是一种片面的做法。只有坚守自己的信仰,即使有千难万险,也不动摇——这才有今天的辉煌!
总之,不要一叶障目,不要管中窥豹,而要用长远的眼光,用全局的眼光来看待得失。那样,你就会变得从容,你就会变得淡定,你就会变得豁达。而最终,成功是属于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