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

岳飞(1103年3月24日(北宋崇宁二年二月十五)-1142年1月27日(南宋绍兴十一年腊月廿九)),字鹏举。宋朝河北西路相州汤阴县(今河南安阳汤阴县)人。南宋抗金名将,著名军事家、战略家,民族英雄。他于北宋末年投军,率领岳家军同金军进行了大小数百次战斗,所向披靡,先后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又于郾城、颍昌大败金军,进军朱仙镇。宋高宗、秦桧却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下令退兵,岳飞在孤立无援之下被迫班师。在宋金议和过程中,岳飞遭受秦桧、张俊等人的诬陷,被捕入狱,1142年1月27日,以“莫须有”的“谋反”罪名,与长子岳云和部将张宪同被杀害。宋孝宗时岳飞冤狱被平反,改葬于西湖畔栖霞岭。追谥武穆,封鄂王,后又追谥忠武,赠太师。岳飞的文学才华也是将帅中少有的,他的部分诗文被岳珂(岳飞之孙,岳霖之子)收编入《金佗稡编》得以流传后世。

满江红·怒发冲冠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王若水点评:

这首雄壮的诗词,充分地反映了岳飞精忠报国、一腔热血的英雄气概,激荡着无数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此词创作年代多说不一,也由此演义出作者非岳飞本人的假说。我认为,本词确为岳飞所写,写作的时间应该是他最后一次在江州(今九江)庐山赋闲被召回“行在”(临时首都)临安(今杭州)而入狱被害的这段短暂的时间,如果确定了其写作时间,一切疑问都迎刃而解了。

岳飞的母亲姚氏对他影响很大,在其背上深刻“尽忠报国”(后传“精忠报国”)四个大字的故事我们耳熟能详。岳母亡后,岳飞将她安葬在庐山,岳飞曾经在墓旁“丁忧守制”( 旧时父母或祖父母死后,儿子或长孙在家守孝二十七个月,在此期间,不任官、应考、嫁娶等),因为抗金军情急迫,未满三年被宋高宗召回,从此庐山就与岳飞结下了不解之缘。其后,当岳飞的政见于朝廷、皇帝相左的时候,他就辞职回到庐山旧居。

我们来看看岳飞人生最后两年的轨迹:1140年七月岳家军全线进击,包围开封,此时金国的完颜兀术只剩下最后一条路,放弃开封府,准备渡河北遁。在这一片大好的形势之下,岳飞却在一天之内接连收到十二道用金字牌递发的班师诏,诏旨措辞严峻:命大军即刻班师,岳飞本人去临安朝见。岳飞收到如此荒唐的命令,愤惋泣下:“十年之力,废于一旦!”然而在朝廷高压钳制之下,岳飞不得不下令班师。岳飞回到临安,已然心灰意冷,他不再像以往慷慨陈词,只是再三恳请朝廷解除其军职,归田而居,然而宋高宗以“未有息戈之期”为由未与准许。1141年,完颜兀术再度领军南下,岳飞领兵第三次驰援淮西,这也是他最后一次参与抗金战斗。金国在无力攻灭南宋的情况下,准备重新与宋议和,金国的完颜兀术在给秦桧的书信中说“必杀岳飞,而后和可成”。岳飞被调离军队,到临安枢密院供职。岳飞回朝后,即遭秦桧党羽万俟卨、罗汝楫的弹劾,诬蔑岳飞援淮西“逗留不进”、主张“弃守楚州”,岳飞被罢枢密副使,充任闲职,岳飞自请回到庐山旧居赋闲。秦桧授意诬告张宪“谋反”,继而牵连岳飞。岳飞在庐山居留时间不长,就接到宋廷命令,召他回临安府。十月十三日,岳飞被投入大理寺,此前其长子岳云也已下狱。十一月初七日,宋金“绍兴和议”达成:由宋向金称臣,将淮河以北的土地全部划归金国,并每年向金贡奉银绢各二十五万两匹。和议虽已达成,但岳飞始终未能被释放。已赋闲的韩世忠因岳飞入狱之事质问秦桧,桧回答“其事体莫须有”。世忠忿然:“相公,'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十二月廿九日(1142年1月27日),宋高宗下达命令:“岳飞特赐死。张宪、岳云并依军法施行。”岳飞在大理寺狱中被杀害,时年39岁;岳云和张宪被斩首。岳飞的供状上只留下八个绝笔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岳飞的死,罪魁祸首是敌国的完颜兀术,和南宋的高宗赵构,秦桧是一个帮凶。象极了440余年后明末抗清将领袁崇焕的死。

了解了这段历史,就可以断定《满江红·怒发冲冠》这首词是岳飞在庐山赋闲到被召回临安入狱被害的这段短暂的时间内完成的。上阕可以看出岳飞壮怀激烈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潇潇秋雨,登高凭栏,远望河山,想到自己建立功勋,报效祖国,统一南北的大业,在最最看见希望几乎唾手可得的情况下,被十二道金牌勒令撤军,三十年日夜的心血,纵横南北东西的沙场驰骋,得来的功名,比如岳飞32岁就已经是当时宋朝最年轻的节度使(武将晋升的极致)了,都赋予尘土、云月的虚幻,怎不悲从中来,忿从中来。一个人,有抱负,有能力完成一项事业,而就在即将胜利的时候,因为领导的意见不得不戛然而止,一生的努力付诸流水,那种无奈,是极其折磨人的。有怒不能发,有怨不敢言,唯有和自己较劲,怒发冲冠,仰天长啸了。他也不想这样赋闲在家,白发老去,可是不能得到皇帝重用,又有什么办法呢?一切皆空了,只剩下独自悲伤。这是岳飞当时自己心情的最真实的写照。岳飞毕竟是岳飞,永远是一个主战的将军,虽然万般无奈,但是心中的那团火永远在熊熊燃烧,下阕就表达了这永不熄灭的火焰。国耻未雪,人民不安,作为军人,就应该残风饮血,消灭敌人,直捣黄龙。战争的最佳获胜时机虽然丧失了,但是,只要有活着的身躯,就要从头再来,重整河山,报效祖国。

说这首词不是岳飞亲自创作的人的最主要依据是,岳飞的亲孙子,岳霖的儿子,岳珂,为了给爷爷岳飞平反昭雪,遍处搜集岳飞的事迹、文章,他将收集整理到的岳飞遗文编入了《金佗稡编》,而这本文献没有收录这首《满江红·怒发冲冠》。我认为,恰恰是《金佗稡编》没有收录该词,则更佐证了该词是岳飞亲自所写。

通过上面的叙述,我们知道,这首词不是创作于岳飞人生的其他时段,如果是其他时段创作的,早就流传开来了,岳珂也就能收录入《金佗稡编》了,因为岳飞写这首词前后宋金议和,岳飞不久就入狱了,正是因为词的下阕表达的继续抗金的壮志,是与当时的宋金议和的大政治环境背道而驰的,岳飞本人不会拿出来示人,因为岳飞其实是一个很谨慎的人,从他后期都不提北伐是为了迎回“二圣”(被金国掳走的宋徽宗和宋钦宗)而避免宋高宗赵构的猜忌,就可以看出他有着高度的政治敏感性,他绝对不会自己拿出来这样的词作而加重当权者的杀心,为他保留词作的人,在岳飞被害前和被害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是不可能让这首词作面世的,岳飞被害前面世,只会更加快岳飞的被杀,岳飞被害后很快面世,是忤逆上意,破坏国家大政方针的行为,谁敢呢?所以被湮没了很长时间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

昨夜寒蛩不住鸣。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

起来独自绕阶行。

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

旧山松竹老,阻归程。

欲将心事付瑶琴。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李都蔚点评:

这首《小重山》是岳飞夜深人静时独自诉说内心的苦闷——他坚信抗金事业能成功,反对妥协投降,在此之前他已经取得了很多重大战役的胜利,但现在却遇到了来自朝廷权要的掣肘,使他无法违抗皇命,这就是绍兴八年(1138)宋金“议和”而不准动兵的历史时期。《小重山》一词,正是在这种形势、气候下写的。岳飞内心的极度郁闷,对投降派猖獗的极度愤慨,身为朝臣又极无可奈何的种种复杂心情,均写于词中。

诗人满怀忧愤抑郁,彻夜辗转难眠,刚一闭眼,铁马冰河,昔日沙场征战的场面便把诗人从梦中惊醒。窗外,寒秋蟋蟀的鸣叫更让人心烦意乱,无处排遣,索性独自披衣起身,在台阶上禹禹独行。夜深人静,只有明月清辉相伴。想我为国建功立业多年,如今已两鬓斑白,家乡的松竹想必也已老去,奈何河山收复无望,归乡无期!欲将满腔心事诉与瑶琴知,琴弦已断,又有谁人能懂!

这首诗的上阙寓情于景,描写诗人孤独苦闷、郁郁落寞之情;下阙描写了作者思念中原、收复河山受阻,用伯牙子期的典故比喻自己无人理解的忧郁无奈之情。诗人空有满腔报国热情和满腹军事才华,却无处施展,反招奸人陷害。这场历史上最大的莫须有冤案的主角岳飞将军,千百年都为人们所歌颂悼念,他“精忠报国”“还我河山”的誓言,被后人铭刻成石碑,至今还在杭州的岳王庙里供奉着,供人们景仰纪念。

《满江红·怒发冲冠》用赋体,直陈其事,慷慨激昂,这首《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则多用比喻,曲折地道出心事,含蓄委婉,抑扬顿挫,情景交融。由于写作的时间和历史背景不同,因而在情调和风格上产生了差异,单从词作创作的艺术角度讲,这首词的手法更加高超一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