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兴

黄兴(1874年10月25日-1916年10月31日),原名轸,改名兴,字克强,一字廑午,号庆午、竞武,曾用名李有庆、张守正、冈本、今村长藏。湖南省长沙府善化县(今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的创建者之一。1902年春留学日本,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所吸引,1903年回国后创立华兴会,致力于实行革命推翻清政府。1905年在日本结识孙中山,大力支持孙筹组革命组织同盟会,成为会中仅次于孙的领袖,将主要精力放在发展革命分子、组织武装起义。1911年领导广州黄花岗起义,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黄兴于28日赶到武汉,成为革命军战时总司令,督战武汉,为保卫革命胜利作了重大贡献。黄兴是辛亥革命时期的先驱和领袖,与孙中山常被时人以“孙黄”并称。1916年10月31日,黄兴病故于上海,孙中山亲自主持治丧活动。1917年移柩长沙国葬于长沙岳麓山云麓峰下 。著作有《黄克强先生全集》、《黄兴集》、《黄兴未刊电稿》及《黄克强先生书翰墨绩》刊行。

《回湘感怀》

卅九年知四十非,大风歌好不如归。

惊人事业随流水,爱我园林想落晖。

入夜鱼龙都寂寂,故山猿鹤正依依。

苍茫独立无端感,时有清风振我衣。

王若水点评:

黄兴自1902年留学日本接触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后,创立华兴会,协助孙中山筹组同盟会,一直致力于实行革命推翻清政府。他亲身参与领导了如广州黄花岗起义等多次武力推翻清政府的起义运动,虽然以失败告终,但是这些起义为最终埋葬清王朝的辛亥革命奠定了基础。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爆发,黄兴于28日赶到武汉,成为革命军战时总司令,督战武汉,同清军浴血奋战,为保卫革命胜利作了重大贡献。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孙文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创建,结束了中国历史上二千多年的封建王朝。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2月15日,中华民国临时参议院在南京召开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选举会,选举袁世凯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同年4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北迁,黄兴任南京留守,6月辞职。10月25日他从上海乘舰返回湖南故乡,适逢虚岁三十九岁生日,此时辛亥革命已经完成,虽是袁世凯当权,但共和体制毕竟已经建立,黄兴遂有功成身退、归隐家山之志。大江夜航,感而有赋,遂成此诗。抵长沙后,他受到家乡数万人欢迎。学生集体高歌:“晾秋时节黄花黄,大好英雄返故乡。一手缔造共和国,洞庭衡岳生荣光。”

黄兴儒生出身,却一生戎马,他的诗词一如他的为人:“苍凉不让陆渭南,雄健不让辛稼轩。”

《太平洋舟中诗》

口吞三峡水,足蹈万方云。

茫茫天地阔,何处着吾身?

李都蔚点评:

大清王朝末期,中国资产阶级的反清民主革命团体主要有:孙中山、陈天华为首的兴中会,黄兴、宋教仁、刘揆一、章士钊为首的华兴会和蔡元培、章太炎、陶成章、徐锡麟、秋瑾为首的光复会。1905年8月20日,在日本东京赤坂区,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合并而成的中国革命同盟会成立(同盟会),确认其政纲为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十六字纲领(旧三民主义学说);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黄兴等任庶务,黄兴与孙中山并肩作战,为推翻中国二千多年的帝制贡献着热血与人生。

中国同盟会在1907年出现第一次“倒孙风潮”:这是因为孙中山未经众议收受日本政府资助离开日本而引发,主要由原光复会的陶成章、章太炎等人率先发难,矛头直指孙中山,并欲拉拢黄兴,最后孙中山与汪精卫、胡汉民等于南洋另组同盟会总部,黄兴则继续支持孙中山,而光复会退出了同盟会。中国同盟会在辛亥革命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之后开始出现分裂。1912年8月7日在宋教仁的组织下,中国同盟会联合一些小的党派如统一共和党、国民公党、国民共进会和共和实进会等在北京成立中国国民党,孙中山为理事长,宋教仁为代理事长。1913年初,国民党在当时的实际掌权者宋教仁领导下,于全国选举中在参议院与众议院皆获得最多席次成为国会最大党。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被暗杀。同年7月孙中山、黄兴等人发动二次革命反袁,但因双方实力悬殊太大,起义很快被袁世凯镇压,孙、黄再次逃亡日本。孙中山在日本总结革命失败教训时,认为党内意见分歧、党员涣散、意志不能集中等都是重要原因,遂决定另组建中华革命党,要求党员“必须以牺牲一己之生命、自由、权利,而图革命之成功为条件。立约宣誓,永远遵守”。入党者要加盖指模并宣誓效忠领袖,“永守此约,至死不渝,如有二心,甘受极刑”。这一做法引起了黄兴的强烈不满,他对誓词中“附从孙先生再举革命”一词有看法,而且不赞同签名后还要加盖手印这种旧式会党的做法,这一次,他不再如从前那样与孙先生并肩作战,而是明确拒绝加入这样的组织。除了黄兴,李烈钧、谭人凤、柏文蔚等在东京的老党员都拒绝加入中华革命党。这是孙中山与黄兴自结识以来最大的一次分歧。为了不与孙中山的矛盾进一步扩大,黄兴决定离开日本。

1914年6月30日,黄兴由横滨乘船前往美国,孙中山与黄兴分道扬镳。赴美途中,黄兴带着迷茫与失落的心情赋得此首。诗的前两句是袭用前清一位无名氏的题壁诗:“不信乾坤大,超然世莫群。口吞三峡水,脚踏万方云。”中的句子,表达出豪迈的气势;后两句“茫茫天地阔,何处着吾身?”却将人生的苍凉感和对国运的忧患感跃然行于纸上,突显出英雄的迟暮无奈之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