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无双的绍兴文人
在鲁迅那个年代,凡“走过三江六码头,吃过面包加黄油”的假洋鬼子,总被认为是见多识广的外星人。时过境迁,现在这个辰光,小小年纪的孩子就被空运留学,洋化之后,偶尔归乡探亲,连“小娘啦妮子”之类的地道方言也听不懂了,说的一口京腔中掺杂着ABC,仿佛霉豆腐上面涂抹了一层奶酪。
我是夹在两者之间的一代,好像热狗中间夹的那根烤肠。不到弱冠之年就离家到省城求读,之后一直混迹于帝京儒林,还有过越洋镀金的经历。走南闯北的多年中,学问虽然没有什么长进,却在芸芸众生中见识了各式人等,少不了在心中暗暗与家乡人对比。比来比去,蓦地悟出了一个结论,那就是——天下无双的绍兴文人。
天下无双之一是“刚”——睥睨天下,独立寒秋。
苏格拉底说:“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快乐的猪,一种是痛苦的人。做痛苦的人,不做快乐的猪。”史上多数绍兴文人都宁做“痛苦人”,不做“快乐猪”,我以为,这就是“刚”的绍兴性格。
东汉时在绍兴上虞的偏僻小村里,回来了一个在国都洛阳太学游学的博士,他的博导是名满天下的大师班彪。名师出高徒,何况导师还是京师的权势人物,对于他的飞黄腾达原不过指日可待的事。俗话说:识时务者为俊杰,但他为人处世偏偏不知高低,吃了豹子胆,对皇帝热衷并倡导的谶纬之学加以斥责,向当朝皇帝的权威性挑战,向虚妄而混沌的迷信世界叫阵。
他毋庸置疑地败下阵来,落寞地归去来兮,最终做了一名位卑言轻的小吏。又由于和上司意见不合,他决定辞官而“屏居教授”,在家乡以教书维生,艰难度日,同时不懈地著书立说。晚年的他贫病交加,在困顿和寂寞之中,倔强地“爱精自保”,尽力让羸弱的病体多活一天、一月、一年。在一种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精神力量驱动下,他“愚犹沛沛”,一字一笔、端端正正地写下了《讥俗节义》、《政务》、《养性》和《论衡》等四部无神论巨著。他的无神学说,比欧洲冲破神学牢笼的先驱者、提出和证实“地动说”的哥白尼和伽里略早了1300百年!他是谁?他就是几乎被历史烟云埋没的王充。
一生在小城绍兴步履蹒跚地踽踽独行的,还有现在国人尽知的奇才徐渭,他在绘画、诗文、书法、戏曲、军事(或许还有小说)上的惊人成就,不仅在浮躁的今天令人望洋兴叹,而且连诸多民国先生也莫不难望其项背。然而潦倒终身、命途多舛的徐渭曾九次自杀,七年下狱,及至晚年,更是到了潦倒不堪、山穷水尽、“忍饥月下独徘徊”的境地,只能靠卖书画度过余生。他在《题墨葡萄诗》一诗云: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究其因,明朝文坛领袖袁宏道已在其《徐文长传》一文中讲的一清二楚:(文长)视一世士无可当意者。然竟不偶。——(文长)恃才傲物,世间一切事物没有能入他眼目,然而却始终没有机会一展身手。文长既雅不与时调合,当时所谓骚坛主盟者,文长皆叱而奴之,故其名不出于越,悲夫!——文长志趣高雅,不与时俗合调,对当时的所谓诗坛的领袖人物,文长都加以贬叱,所以他的名气也只局限在家乡浙江一带,这实在使人感到悲哀!然文长竟以不得志于时,抱愤而卒。——然而文长最终却因在生前的不得志,怀着一腔怨恨而死去了。余谓文长无之而不奇者也。无之而不奇,斯无之而不奇也。悲夫!——正因为徐文长是无处不奇特的人,无处不奇特,也就注定他一生命运无处不艰难坎坷。真是悲哀啊!
民国十六年(1927年)9月,拒绝作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的鲁迅,离开广州赴上海。自1927年到1936年在上海生活期间,鲁迅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被誉为“匕首”、“投枪”的杂文。但也在这段期间,在成为左翼的旗手、反抗国民党政府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的排头兵的同时,他却不得不正面与右翼文人陈西滢、梁实秋之流论战,又需时时提防着“同一营垒”中人。孤军作战的鲁迅腹背受敌,必须横站,“横站”一词是他的发明专利,也是其悲凉心境和刚强意志的写照。
就如一头威武的雄狮,对一群围攻他的狼群发出毫无惧色的怒吼,骂遍民国无敌手的鲁迅究竟都骂了谁?尽是上海滩上不可小觑的名流:郭沫若——“远看像条狗,近看郭沫若!”;梁实秋——“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胡适——“胡适博士不愧为日本帝国主义的军师。但是,从中国小百姓方面说来,这却是出卖灵魂的唯一秘诀”;徐志摩——“我不喜欢徐志摩的诗,他还到处投稿,《语丝》出版他就马上来了,所以我写了一篇杂感和他开一通玩笑”;陈西滢——“虽然是狗,又很像猫,折中,公允,调和,平正之状可掬,悠悠然摆出别个无不偏激,惟独自己得了'中庸之道’似的脸来,说的就是他这样的人”、叶灵凤——“新的流氓画家”……
1932年10月12日,鲁迅写下幽默风趣、寓意深刻的《自嘲》一诗,揭露了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坦露了自己的坚定立场: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旧帽遮颜过闹市,破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天下无双之二是“智”——足智多谋,神机妙算。
巴尔扎克说:“一个能思想的人,才真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有一群令国人不可思议的绍兴人,就是肇始于明、盛行于清、衰微于民初的以绍兴人为主的幕僚群体,他们被尊以“师爷”的称号。鲁迅说过:“我们绍兴师爷的箱子里总放着回家的盘缠,合则留,不合则去,这是绍兴人傲岸自尊的丹气。”
但奇怪的是,绍兴师爷却常为人们所鄙视和被抹黑。原因一是在主张“无讼”的传统社会,包揽词讼的职业天生招人讨厌。二是不喜欢绍兴师爷的“一张利嘴,八面玲珑”,连周作人在《知堂集外文·〈亦报〉随笔·师爷笔法》一文中也颇有微词。三是确有为数不少的劣幕,败坏了绍兴师爷的声誉。他们或助纣为虐,为虎作伥,罪大恶极;或欺上凌下,营私舞弊,中饱私囊;或互通声气,包揽诉讼,朋比为奸。杀害女侠秋瑾的主谋章介眉,就是一个绍兴师爷队伍中的禽兽,历史的千古罪人。
然而瑕不掩瑜,邪不压正。有赖于一大群匡扶正义、睿智精明、清正廉洁的师爷,不仅使绍兴师爷成为一张绍兴名片,更是刚正不阿、足智多谋的绍兴人性格证明。在绍兴师爷中,徐渭、邬思道、马心田、娄春藩、邵元冲等,都是卓越的代表人物。
“有明一人”的奇才徐渭,被称为绍兴师爷的鼻祖。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徐渭以文才被总督胡宗宪招为幕僚。史载“渭知兵,好奇计,宗宪擒徐海,诱汪直,皆预其谋。”为胡宗宪抗倭平寇屡出奇策,功勋卓著。
胡宗宪获得了一白鹿,想作为“祥瑞”进献给嘉靖皇帝,以作为国泰民安的好兆头。于是就叫徐渭为主笔作《上白鹿表》,此表的文采说理大受皇帝赏识,对胡宗宪更加恩宠。而徐渭也备受器重。为解徐渭无钱置办房产之困,胡宗宪特意让徐渭写了篇《镇海楼记》,645字的散文,润笔费竟高达220两,这相当于一个县令5年的薪俸。于是徐渭在绍兴城东置了一大宅院,命名为“酬字堂”,并写了一篇散文《酬字堂记》。这段师爷生涯,成为一生运交华盖的徐渭最得意和风光的短暂岁月。
雍正年间,一个屡试不第的文人邬思道,进入河南巡抚田文镜的幕府。此君文笔可谓妙笔生花,经常帮田文镜写奏折。其时田文镜与当时权倾朝野的皇舅隆科多不对付,一天邬思道神秘地对田巡抚说:“大人如果想当天下闻名的巡抚,就放手让我私自给皇上上一封密折,但您不能看半个字,事成保您得到皇上器重。”田文镜不知道师爷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但出于信任还是答应了。谁知邬思道起草的竟是一封弹劾隆科多的密折,田文镜获知后吓得六神无主,坐等降罪罢官。不料密折正中雍正皇帝的下怀,他对这个尾大不掉的隆科多早欲动手清除,这封奏折帮了大忙,于是借题发挥把隆科多罢禁了。从此雍正皇帝对田文镜“宠遇日隆”。
邬思道因善于把握朝廷大局、揣摩帝王心术,而成为师爷行业的传奇人物,而他为田文镜“代笔”之事也被雍正皇帝耳闻。后来邬思道和田文镜不和,愤而离去。“自此文镜奏事,辄不当上意,数被谴责”。田文镜在无奈之下,只好以重金重新把邬思道请回来。雍正皇帝在田文镜的奏折中还亲笔批注:“朕安好,邬先生安否?”
被称为绍兴师爷的巅峰的人物是娄春藩,他在李鸿章任北洋大臣兼直隶总督时投其幕下。其时永定河水患频发,娄春藩主动请缨,多次实地考察,为李鸿章制定出一个详细的治水计划,使永定河得到有效治理。光绪初年,直隶盐商因税赋太重而经营困苦,娄春藩对向李鸿章直言实情,使盐商税赋得到宽免,安心经商。由于精通法律,审案慎重周全,在娄春藩其主持总督府文案期间,直隶省从无冤狱发生。
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总督府同僚皆闻风而逃,仅留的娄春藩以一己之力苦撑局面,使李鸿章深受感动。李鸿章保奏他出任京官但遭婉辞,因此娄春藩一生都是一介布衣。后来娄春藩又是王文韶、荣禄、袁世凯、扬士骧、端方、陈夔龙的师爷,并且一生都深受幕主礼遇。随着1912年他的谢世,师爷的职业也就落幕了。
天下无双之三是“稳”——羽扇纶巾,运筹帷幄。
培根说:“在策划一件大事时必须预见艰险,而在实行中却必须无视艰险,除非那危险是毁灭性的。”文人居然指挥打仗,而且别出奇招,在谈笑间使狂虏灰飞烟灭,这或许是绍兴名士创造的一个奇迹。
春秋时期,一个小小越国开启招贤纳士、引凤招龙之风,接纳了两位来自楚国的名士范蠡、文种。正是在他们二人的辅佐下,越王勾践导演了一部延续整整20年的历史连续剧,剧名就是“吴越之战”。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依靠其股肱文种、范蠡,君臣一心,上下协力,勾践最终完成了灭吴、复国、称霸的大业。
“静弈克强敌”的典故源于东晋太元八年(383年)八月。当前秦皇帝符坚亲率百万雄兵南犯东晋时,谢安临危受命统帅,率弟谢石、侄谢玄统兵8万北府兵北上御敌。他出奇兵,施巧计,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大败来犯之敌,使一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事淝水之战永驻史册。捷报送到京城时,谢安正在官邸与客人对弈,看完告捷驿书,随手往坐床一放,竟然不露声色,照旧下棋。客人问前方战事,他漫不经心地说:“小儿们已经打败贼寇了。”然而下完棋送客人走后,谢安再也抑制不住自己兴奋的心情,返回内室的时候,竟忘了迈门槛,撞断了拖鞋底部的木齿,被后世传为美谈。
另一个绍兴名士平定宸濠之乱,更令皇帝和诸大臣好生惊讶。明武宗正德十四年(1519年),宁王朱宸濠在南昌发动叛乱,波及江西北部并亲帅舟师下江,攻安庆,欲取南京。赣南巡抚王阳明闻变举兵勤王,他以虚张声势和反间计,使宁王不敢发兵攻打南京。在与宁王的关键决战中,他又仿效火烧赤壁,放火烧船,大败宁王之军并擒获宁王。如此一场浩大的军事行动,仅用了43天时间就完美收场。当皇帝率万余官兵南下“亲征”到达涿州时,王阳明的捷报已经到达,而他还可笑地以为虚报军情。
莫以为天下无双的绍兴文人,仅限于诗文书画之才,殊不知他们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多少业绩,绽放过多少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