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光威 | 粽子情结(散文)
粽子情结
端午节在中国民俗大节中,是少有的与一个历史人物和一种博大情怀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节日。这就是屈原和他的爱国精神。在追求理想、道德品尚和诗词言志等方面,屈原都堪称我们民族千百年来的理想范式。
端午节有食粽的风俗,从传统节日当中蕴含的民俗与文化而言,端午节又以祈福、消灾等礼俗主题,寄托了人们迎祥纳福、辟邪除灾的愿望。
欣值辛丑年端午节即将到来之际,《金鸽子文艺》陆续推出端阳主题诗文,以增添过节气氛,为莘莘学子赢得高考,为广大读者提增彻底战胜疫情的坚定信念而祈福,祝大家端午节安康!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到来之际,家家户户都要包粽子,插艾叶。在物质匮乏的孩童时代,我怎能不惦念节日的到来!
离端午的日子越来越近了,母亲也为包粽子作准备工作。尽管地里有干不完的事,母亲还是放下手中的活儿,去山野、森林采箬叶。说起采箬叶,我母亲可是村子里的能手。她平时上山砍柴就留心观察并记下它们生长的去处。那时我还小,很少同母亲一起上山采箬叶。因为茂盛的森林中常有毒蛇出没,二来我待在母亲身边碍手碍脚的,也帮不了什么忙。但母亲只要背着竹篓上山,不到一个时辰就能采满一篓箬叶回来。
我们燃起柴灶,将母亲采回来的一小捆一小捆的箬叶倒进大锅里,大火将箬叶与水一同烧开。母亲掀开锅盖,用笊篱将箬叶捞上来。我挽起衣袖,端来清水放在平整洁净的大石板上,将一片片箬叶刷过并清洗干净。母亲把糯米盛在木盆里,注入水清洗几遍倒在竹篓里。忙完了手中的活儿,她又找来了豇豆、蜜饯,还让父亲从自家客厅的横梁上挑下一年四季“张扬”着的火腿呢!
母亲把豇豆放在盛有糯米的搪瓷盆中,然后撒下食盐,倒上酱油,点上味精搅拌均匀,就搬来了高脚凳子坐在上面包粽子。她先将箬叶折成一角,再插入另一片箬叶,用小勺子将豇豆糯米一同盛放在里面,顺手用搪瓷勺子挤压,然后将箬叶折回裹住,最后用棕树叶带将粽子缠绕几道系上活结,一个四角的圆不溜秋的粽子就呈现在我的眼前。看着大小一致,形态相似的粽子,我也挽起衣袖“背水一战”,但常常不是露馅,就是裹好的粽子不成形不结实。最终还是母亲“单枪匹马”出征,我只能老老实实地替母亲“跑腿”。母亲将豇豆粽子三个三个地拴在一起,蜜饯粽子两个两个地拴在一起,那单身的就是我渴望已久的火腿粽子了。
我们一家人吃好了晚饭,收拾好锅碗瓢盆。等到快要睡觉的时候,就开始生火煮粽子。我先将茅柴燃着,然后用早已劈好的木柴搁在上面,木柴燃烧得越来越旺。半个小时左右,厨房上空弥漫着团团水汽。此时绝对不能熄火,必须改用小火再煮足一个钟头,将锅灶中的火用铁铲子均匀铺开就ok了。
(网络配图)
第二天早餐自然就是粽子和茶叶蛋。开吃之前,我遵照母亲的嘱咐给邻居和老师捎去不同味儿的粽子和茶叶蛋。我先尝了一个火腿味儿和几片豇豆和蜜饯的粽子,再吃了一个茶叶蛋,摸摸自己的肚皮,圆溜溜的就像一面小鼓儿。那时母亲还常常将粽子和茶叶蛋捎带上山,我们干完手中的活儿,来到绿荫下一边欣赏风景,一边吃粽子,心里甭提多欢畅啊!
童年的粽子是辛勤劳动的结晶,童年的粽子是邻里和睦的桥梁。如今只要提起端午,我就会勾起孩童过节时的满满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