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版“埃菲尔铁塔”,到底该不该建?

因为一封信,《中国国家地理》连带着杂志主编单之蔷,又在成都市民中引发了一场大讨论,为啥子喃?

《中国国家地理》5月刊登载了单主编写给成都市长的一封信,信的内容大概就是建议成都修建一座类似于埃菲尔铁塔这般的地标性公共建筑,用来观赏雪山胜景。UP君的同事前两天也在微头条上说过这件事,但在得知事件后就开始一心研究“铁塔”建在哪儿比较好的他,还是没想到评论区的意见分歧会如此之大。

△ 随便一截就是观点冲突

在文章开始前,UP君想要先问问你这个问题:
修建用来观赏雪山的成都版埃菲尔铁塔,你是支持还是反对?
在对多个平台上与此事件有关的视频或消息的评论意见进行梳理后,UP君决定采用辩论的形式,将支持方与反对方的观点分别输出。期待正在看文章的你,经过双方的攻辩之后,按下文末的投票按钮。

话不多说,我们的辩论,正式开始!

▼▼▼

正方一辩:各位成都向上读者以及对方辩友们好,在是否应该建成都版埃菲尔铁塔的问题上,我方的观点是,应该建。我将从以下三点对我方的观点加以论述:

首先最直观的一点,建造成都版埃菲尔铁塔,可以增强成都的旅游吸引力。众所周知,成都是一座旅游名城,在过去不久的五一假期期间,成都共接待了1850余万人次的旅客,实现旅游收入170.2亿元,创造了旅游人数全国第一、旅游收入仅次于上海,排名全国第二的亮眼成绩。这个位置足以令人骄傲,但平心而论,并不是最好。至少在旅游收入上,还不到上海的一半。那么问题来了,在人均旅游消费一时不能望上海项背的情况下,如何才能实现对上海的超车呢?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在旅游人数上继续扩大对上海的优势,而可以看雪山的 “ 观山塔 ” ,对游客的吸引力可想而知。

其次,成都版埃菲尔铁塔,可以强化成都的雪山IP,为成都注入“雪都”的文化内核。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在小学语文课本上第一次接触到的杜甫是哪一首诗?不出意外的话,我想应该是《绝句》吧——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可能当初刚刚上学的你还并不认识杜甫,也并不知道这首诗写的是成都,但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成都与雪山的羁绊,至少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就已经结下了。千年以来,包括现在,这首诗给无数的中国孩子打开了通往诗歌世界的大门,也为所有的中国人描绘出了一个与山水相邻,与自然共生的精神世界。但在这个世界中,《绝句》的出生地成都,目前还是一个只会在 “ 注释 ” 中出现的配角。

△ 在郫都区遥望雪山

最后,我们来说点实际的。一座拥有知名IP的公共建筑,对于区域经济的带动能有多强?按照《中国国家地理》单主编的建议,观山塔应该建在龙泉或蒲江。如果这座塔建在龙泉,便与成都的“东进”战略不谋而合,将会为新城的文旅发展以及新城居民的精神生活带来十分可观的助力;如果这座塔建在蒲江,那么将会为“西控”战略下正思考如何最大发挥生态优势来拉动经济发展的蒲江,提供一个前所未有的增长极。何乐而不为呢?

△ 蒲江县

反方一辩:听了正方辩友的发言,我觉得正方辩友未免将问题想得过于简单了。对方刚刚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列举了建造这座塔对于成都的好处,但他好像忘了,这个世界上是没有免费的午餐的,你画下的这张大饼,是需要花费人力、物力还要时间成本的!在综合考量各种成本后,这座塔到底还值不值得建呢?这就是我方今天想要和各位探讨的问题。

一是钱的问题。观山塔不会凭空出现,在建造它的过程中,需要对选定土地上的居民进行动迁,与此同时观山塔的设计工作也要一起展开,这些都顺利的情况下,建造的成本又摆到了眼前,建造完成之后,运营维护的成本接踵而至并且将会一直持续……这些可都不会是个小数目啊朋友们,谁来承担这些费用呢?特别是在这座观山塔,它是一座 “ 公共建筑 ” 的前提下。

二是这座观山塔建造完成之后的效果,真的会像对方辩友说的那样好吗?经济效益我们先不说,只说这座塔最直接的用处 —— 看雪山。单主编说成都一年中可以看到雪山的天数从56天到65天,再从65天到70天,一直在增长,再过几年甚至可以达到四分之一、三分之一天数。但在我方看来,对方辩友以及单主编都故意回避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成都可以看到雪山的天数,真的会一直像他们所想的那样增长吗?自古以来,因为气候原因,成都的晴好天数一直不多,根据成都市气象局的一份数据,从2011年到2018年,7年的时间,成都的晴天数加起来一共只有99天!就算加上多云天气,也堪堪1000天出头,在总天数中不及一半。试问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看雪山真的会成为日常吗?

△ 在大邑县遥望雪山 图:加持

还有一点,刚刚对方辩友也已经提到了,那就是 “ 观山塔可以增强成都的文化内核 ” 。诚然,雪山对于成都来说,是一件天赐的礼物,雪山与城市的同框在视觉与精神上对人的触动是无与伦比的。但在我方看来,成都想要运用好“雪山”这一IP,并不是只有建观山塔这一条路。从观山的层面来说,目前已经有了龙泉山这一绝佳点位,如果觉得龙泉山离城市太远,那么339的观景层呢?即将建造完成468呢?何必还要再专门造一座“观山塔”或者“望雪楼”来“蹭”这个“文化内核”?就不能在现有的条件下,利用好手上的资源,鼓励与“城市雪山”相关的文艺创作,真正让人心悦诚服地来感受而不是坐上电梯上去看一眼、拍个照、打个卡然后拍拍屁股就走吗?以上,就是我方正在思考的问题,谢谢!

第一轮

正方二辩:刚刚对方辩友说,成都一年的晴天数屈指可数,不具备将看雪山变为日常的条件,那么我想问,成都2020年有75天看到了雪山,成都当年的晴天数有75天吗?不是晴天的情况下难道就不能看雪山了吗?

反方二辩:对方辩友这个问题问得好,我方一辩在陈述这个问题时只是用大概的气候情况作了简单分析,既然对方辩友要就此展开的话,我可以做补充。在空气质量允许的情况下,多云天气也是有可能看到雪山的,这是事实。但大家都知道,成都在春夏和秋冬时的空气是有着天壤之别的。以2020年为例,全年一共有70天可以看到雪山,但其中有60天分布在3月到9月的春夏季节,其中又以5到8月份最为集中,而10月到2月之间的5个月,只有10天可以寻到雪山的影子!我想问问对方辩友,在极难看到雪山的冬天,这座塔的用处是什么?看不到雪山的“观山塔”,有谁会去?

第二轮

正方三辩:对方辩友这个问题涉及到的是后期运营事宜,可以建议在观山塔内布置业态,让其在日常也能发挥商业作用。且不说世界城市,即便在成都,目前的高空商业也做得有声有色,339电视塔、T61高空酒吧,这些都是可以借鉴和学习的对象。

△ 339电视塔

反方三辩:对方辩友的发言不正是我方观点吗?目前成都可以起到观山作用的商业空间已经不缺乏了,为何贵方还坚持要再造一个呢?

第三轮

正方三辩:你方所说的已经存在的观山点位除了龙泉山外,都是有着商业诉求的。而我方,以及单之蔷先生支持建造的观山塔,属于公共建筑,具备福利属性,不需要公众额外花费门票或者进行必须的商业消费。至于贵方所考虑的成本问题,通过地标建筑对区域消费的提振作用,以及建筑本身所具备的业态,可以进行对冲。所以我想问对方辩友的是,所有具备私有属性的高空建筑,都有一个必定会拦住部分民众的门槛,那些无力跨过这些门槛的普通民众,难道就没有资格去感受雪山的雄壮与瑰丽,自然的美妙与鬼斧神工了吗?

反方一辩:我方自始至终都没有存在过这样的想法,相反,我方也认为雪山的美景应由所有市民和游客共享,但问题是,能够全程提供免费观山的途径已经有了呀,龙泉山不就是一个最佳的免费点位吗?迄今面世的最壮观雪山长卷,不正是在龙泉山上创作出来的吗?

△ 龙泉山上看城市

第四轮

正方二辩:但是对方辩友有没有考虑过小部分人的需求呢?例如成都热爱摄影的老年群体。老年化日益加深,城市中的老年群体数量将会持续增多,这其中对摄影和观光有着兴趣的老年人也不在少数。而龙泉山,无论是从通达度、便捷度或是安全性来说,都不及一座有着专门观山属性的建筑来得有用!

反方三辩:对方辩友这就有些双标了吧?我方说观山塔在一年中有很大一部分时间没有用处,你方说这些可以在日后运营中进行完善,那龙泉山,或者蒲江的长秋山,就不可以在现有的条件下进行硬件设施的升级,以及管理运营的换代和丰富吗?

第五轮

正方一辩:既然对方辩友说到蒲江长秋山,那么请回答我的问题:如果将观山塔落址在蒲江,那么它对于蒲江的经济发展,对于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是不是确实起到提升作用呢?请正面回答我的问题。
反方一辩:我来回答你的问题,是的,单单从蒲江的角度来说,确实会起到提振作用……

正方一辩:既然对蒲江的发展有相当大的提振作用,为什么就不可以修呢?

反方一辩:按照对方辩友的逻辑,应该是每一个区县都要修一个这样的观山塔才最好咯?你方观点来源的单之蔷先生在信中说,修这座观山塔,或者望雪楼,可以更直接地看到成都以西的“六重天际线”,这其中的第一重,就是城市本身。但我想说的是,假如这个塔修在蒲江,离雪山确实更近,需要考虑的空气质量问题也要小一些,可第一重天际线呢?怕是根本就看不到吧?!另外,仍以蒲江这样位于三圈层的郊县为例,即便修了这样的一个塔,对于文旅资源并不足够丰富的它来说,又能多吸引多少游客前去呢?再者,在游客数都无法得到保证的情况下,又有多少精品商业会入驻其中,去进行你们口中的“完善”工作呢?蒲江如此,青白江如此,金堂如此,邛崃也是如此,在二三圈层修造这个塔的意义并不十分显著。而若在市内,便是我方之前已经说过的,同质建筑已经够多,完全没有必要再多一座。

正方二辩:那对方辩友的意思,就是一切公共开支,都应唯大部分人的利益是图,小部分人的发展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就该放任不管吗?

反方三辩:经过今天这场辩论,如果要让我用一个词来形容对方辩友,我愿意称他们为好人,不带引号的好人。马克思说,一切问题都是经济问题。唯物史观打碎了太多的浪漫和痴想,让我们不得不在现实的泥潭里斯文和体面丢尽。

我们也想让雪山成为茶余饭后抬眼即得的日常,我们也想让这座城市中生活的2000多万人,每个人都离幸福美好近一些再近一些。但现实呢?现实是成都的空气质量确实不能让这座塔持续地产生作用,现实是这座塔的后期收益确实不会像我们希望的那样好,现实是这座城市里已经有太多可以替代的场所,现实是成本真的太高而风险真的太大。

我们不支持在修建成都版埃菲尔铁塔,并不代表我们不希望每一个成都人都可以看看雪山。我们可以建议政府在龙泉山的打造上再多花些心思,建议所有的市民在“雪山与城市”联动的过程中多点积极性,建议相关部门在周边郊县的经济发展上拓宽现有的道路……而不仅仅,盯着这座并不存在的塔或楼。

正方三辩: “ 雪山下的公园城市 ” ,我想象不出第一次来到成都的人看到这块标语时心里会是怎样的感受,特别是如果他本身就是抱着来看雪山的愿景来到成都时。这是一个多么浪漫的愿景啊,在一座人口超过2000万的大城市中,看到数百公里外,6000多米高的雪峰……与社会和地理相关的数据总是容易大得惊人,但这些平时好像在各自的系统中互相平行、永不相交的数据一旦被放到了一起,又总是让人莫名地心生感动。你们在夏日傍晚看过城市西边的巍峨山脉以铺天盖地之势横亘于眼前吗?我看过,我站在楼顶上看到这一幕的时候,什么都说不出来,只有热泪盈眶。这是自然和城市赋予我们的视觉和精神盛宴,但让我难过的是,好像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享用得到,至少现在是如此。谁享用不到呢?那些身体有着残疾,无法在颠簸山路上行走的人;那些生存已是难事,在菜市场里为一角钱争到面红耳赤的人;那些已经躺平,宁愿宅在家里终日游戏,也不愿出门在日常小事中寻找幸福的人……他们不是别人,他们是我们的父母、兄弟、姐妹、朋友、邻居、同行……他们是和我们生活在一座城市中的人。他们有追求幸福、感受美好的权利吗?当然有!我们可以为那些需要一个稍微高点的公共建筑的人,争取一回吗?当然可以!

我不愿意在结辩中还端起架子,说这座观山塔对于成都的城市形象提升有好大,当然,它对于成都的城市形象的确也有着不小的好处。此刻我只愿意说的是,让我们为了在这座城市中生活的所有人,为对这座城市有着美好憧憬和希冀的人,造一座装得下所有梦想和浪漫的广厦。汪曾祺先生说 “ 山把所有的变化都留在身上,于是显得亘古不变 ” ,不亲眼看一看的话,永远不会理解。

▼▼▼

辩论结束了,你的观点是什么?请投票吧:

-  END  -

编辑:B

美编:Amy

主编: Comet

图文来源:成都向上 / 网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