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还小不懂事,你也不懂么?”中国家长的思维怪圈困住了多少孩子?
家庭教育是每个家庭不可回避的话题。
在这一点上,中国的家长仿佛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看看别人的孩子,他们能做到,你为什么不能?
我辛辛苦苦把你养大,你却一点都不听话,不懂得感恩!
我在你自己这个年纪的时候就已经......
为什么他们只打别人而不打你?
你是我生的,我说了算!
又在玩手机?
你怎么敢跟我顶嘴? 你怎么敢?
我都是为了你好啊!
......
但是孩子们会喜欢听吗?
新闻网曾经发起过一个针对青少年的投票,问题是:父母常说的这些话,你最不喜欢哪一句?
46.2%的人投票给”你看别人的孩子”,31.6%的人投票给“真没用”。
还提到了一些最为打击孩子的话:
“我什么时候答应过你?
我养你有什么用?
如果你一直这样,父母不会要你的。
早就已经告诉过你了,你非不听!
我们都是为了你好!家长们看到这里,可以对照一下自己是否说过这样的话?”
大多数的父母已经习惯了这样的说话方式,本着父母的立场要建立自己的权威,但不知道这样做,表面上没打骂孩子,却在潜移默化里给孩子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家长们,你在羡慕别人家孩子活泼好动时又焉知对方没有在羡慕你的孩子能静下心来学习?
在家长的心里,认为给孩子施压,可以提高孩子的抗压能力,把压力转化为动力,和更好的孩子比较,也是激励他们前进的动力。
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们获得了孩子服从权威的满足。在孩子眼里,事实并不是这样:
日复一日的压迫只会让孩子更不自信。
为什么我这么努力了,你还是不认可我?
我真的有这么差劲吗?
在未来的生活和学习中,他们很可能会陷在在自我否定的泥潭中裹足不前。
事实上,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真正的卓越不是超越"别人的孩子",而是超越自己。
芒果台的一档亲子综艺《少年说》里有一个叫崔兢的女孩曾经声泪俱下,央求自己的父亲多信任自己一些。
小姑娘说到,自己说什么父亲都不会信,做作业的时候,明明在用手机查单词,她爸爸不管她怎么解释,都会觉得是在玩手机。 让她感到委屈的是,父亲对她妹妹有不合理的偏爱。
崔兢有一个小自己孩子六岁的妹妹,特别喜欢主动招惹她。
每次她想教育妹妹,妹妹都会去找父亲告状,但每次父亲不关心事情的真相,他只会教训崔兢。
说到后面,崔兢委屈地哭了。朝爸爸喊话:“爸爸,你能试着相信我一次吗?”
然而台下的父亲却对这一切置若罔闻,沉浸在自己的逻辑里:“你也学过孔融让梨这个成语吧,古人还知道以大让小呢,你比妹妹大6岁,不需要我再来教你了吧?”
What happened?
孔融让梨简单粗暴地归纳为以大让小? 说的是孔融作为弟弟把大的梨给哥哥吃的故事啊。是以小让大啊。 即使父亲没有把典故说错,仅仅以年龄来判断是非是否合理?明明是妹妹做错了,为什么每次妹妹道歉?爸爸说:“她还小不懂事,你也不懂?”
崔兢有理有据地反驳说,每次都让着妹妹,会让妹妹养成习惯,无论怎么欺负人,都不会因为受到惩罚。
是的,如果你现在不惩罚她,将来她做错了,你希望社会惩罚她吗?
然而,事实却被父亲置之不理,用一句“毕竟她小”结束了大女儿的哭声。
不管大女儿说什么,他都很固执,不把孩子的意见放在心上。
这样发展下去,且不说姐妹之情会大受影响,大女儿在委屈和不公下成长,而小女儿在纵容和宠爱中成长,她们的未来社会又能好到哪去呢?
没有对孩子的平等爱和尊重,在这种教育下,与其说孩子不懂事,不如说父母不懂事。 这些家长一方面希望孩子独立,一方面又要建立自己绝对的权威,并且潜意识地表现出一种傲慢,想要主宰自己孩子的生活。
然而,他们忘记了孩子是独立的个体。
我只想问一句:这样的爱,孩子自己真的需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