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峦叠嶂李家山
二十世纪,在中国山水画领域能够承前启后、形成具有鲜明个性风格和时代特色的画家屈指可数,李可染就是其中一位。李可染作为倡导“革新中国山水画”的大师, 在他的山水画世界里黑与亮的辩证关系尤为重要 , 积墨法和“光”相融合也使得现代 中国画坛更具活力,这些都为新时期山水画的向前发展奠定了基础。李可染的山水画 画意新颖,通过在写生中挖掘新的笔墨语言,形成了光效丰沛、墨气氤氲的美学特征, 极大地推动了传统山水画的现代转型。
设色纸本 立轴 1965年作69.7×46.2 cm. 约2.9平尺1.《荣宝斋珍藏5·绘画卷五》P242,徐燕孙等绘,荣宝斋出版社,2012年。2.《荣宝斋日历·庚子二〇二〇年荣宝斋珍藏书画选》之7月18日,荣宝斋出版社,2020年。出版物李可染以自己独特的艺术实践映照了中国山水画的转向与发展,提出“可贵者胆 , 所要者魂”、“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等改革中国画的论断,开拓了中国绘画的新格局,构建了刚健清新、沉雄壮美的笔墨形式,塑造出了凝重深远的现代山水画风范。
局部自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李可染开始山水画变革实践,在山水画变革的思索中,将写生作为与大自然沟通交流的重要载体。从 1954 年至 1960 年间,李可染全力投入写生,大规模的写生有四次。他把写生作为改造旧山水画,从传统中“打出来”的探索途径。面对大自然、对景写生,积累了水墨山水写生作品 200 余幅,在现代中国画史上成为空前的创举,也为可染大师晚年“丰碑期”高峰奠定牢固的基础。经过这次远游写生,其山水画面目一变而“新”,独创“李家山水”,形成特有的山水画语言范式。
是幅《江南鱼米之乡》创作于 1965 年,款识中“可染忆旧稿作此”,“旧稿”指李可染在五十年代写生作品。此作正是李可染从“写生探索期”到“整合升华期”的作品之一。李可染虽是苏北人,却曾长期生活在江南巴蜀。他的写生足迹,也多限于南国。湿润青翠、嘉木繁荫的南方山水给画家带来无穷尽的灵感。巴蜀和江南成了他山水创作中首选的主题。此画构图以蜿蜒的河水贯穿画面,留白形成水面,层层推进,由近至远,前景两岸小屋错落,掩映于江边树荫间,数只小舟且行且止,似结伴江中。群山、屋舍、树荫、小舟,和谐地融合于温润而富于水分的空气中,全画洁净透明,一片空濛。
李可染其意匠手段之高妙之处,在于把现实的写生转换成意向绘画的无缝对接。其超越了写生视点局限的障碍,描绘出了山川“层峦叠嶂”之势,把千里江山都浓缩于这处方寸之中。整幅作品在意境上有了元明清山水画所讲的“平远之致”,中国山水画讲究视野广阔,移步换景,可观可游。李可染强调对现实不能“愚忠”,要“酝酿意境”,要“意匠经营”,即精心处理构图、形象、层次、笔墨等,又要做到景情结合。在李可染的精心构建中,巧妙地将江南平原的白墙黑瓦民舍与巍峨高山河流结合在一起,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超想象力的诗意图式。而此幅画作虽尺幅不大,但在素以“一寸画面一寸金”的李可染笔下,呈现的仍是大山大水的风景佳作。
“传统已经看遍了,山水也看遍了,画画的时候什么都不用看,白纸对青天,胸中有丘壑,笔底烟霞。”这正是“李家山水”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