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西夜话〗激情年代(3).大峪林场的建立与发展

来 源:迁西县文史资料第9辑《往事回眸》(孙法仲主编,百花文艺出版社2011.7出版)

撰 稿:傅兴业

撰稿时间:.2009.07

网络图片

大峪林场始建于1963年,其前身为唐山地区商业局畜牧场。1958年12月,省政府批准撤销迁西县,将滦河以西的潵河桥、三屯营两个区划内的公社、大队划归遵化县,其余辖区内的公社、大队划归迁安县。当时,原迁西境内所有的山场因种种原因森林覆盖率低,荒山秃岭多,水土流失严重。1961年经遵化县政府请示,省政府批准在划归遵化的原迁西县辖区内建立国有林场。1961年6月恢复迁西县制,县委、县政府按省批文件,开始筹建该林场,1963年建成。

初建时,安排场址在三十二克郎,下设三十二克郎、下青山口村的大豹子峪和东寨村的九泉寺3个作业区,同时将景忠山山林划归林场管理。后因唐山地区商业局在大峪村所建的畜牧场撤销,畜牧场各种设施及经营的山场面积全部无偿移交给迁西,经县委、县政府研究,将林场场地建在了大峪畜牧场,定名为“国营迁西县大峪林场”,由县政府直接管辖。

因林场作业范围分散,不便管理,经与有关公社、大队协商,将三十二克郎、大豹子峪、九泉寺等面积较小且路途较远的林地,国有权属不变,转交给当地大队经营管理;将景忠山南坡靠近南杨庄大队的部分荒山,定为与南杨庄合作的造林场地。同时,还将大峪村的腾云涧、大平台等大面积荒山〔因该村无力绿化,由政府给予补偿〕划归林场经营。

1969年,瓦房峪村因庙岭山场权属与迁安县蔡园村发生纠纷,经地区协调,将纠纷地带全部划为国有,由迁西县林业局代管,后经县政府研究决定,并入大峪林场。至此,大峪林场营林总面积达到了2.2万亩,其中大峪12,850亩,景忠山3,900亩,瓦房峪5,250亩。同时划分为景忠山、大峪、腾云涧、瓦房峪4个作业区,并在各作业区分别建设了职工宿舍、护林观测站等各种生产、生活设施,从而形成了完整的管理体系。

大峪林场几次变更管辖单位。初建时归迁西县,后归地区林业局,省建东陵林管局后又归东陵林管局。我县李志新同志曾在东陵林管局任局长。东陵林管局撤销后又归唐山市林业局。后来,管理权放给迁西县,业务权仍归市林业局。尽管归属不断变更,但始终是独立事业单位。

建场初期,除景忠山作业区有林面积占该区总面积50%外,其他作业区均为荒山或疏林〔或岩石裸露〕地带,森林覆盖率仅有10%左右。40多年来,在第一任场长马连丰及其以后十多任场长的带领下,全场职工齐心协力,顶烈日,战严寒,风餐露宿,艰苦创业,常年奋战在荒山上,创造了令人瞩目的业绩,夺得了造林绿化“三个第一”,即营养钵造林第一,成活率第一,适地适树、间混套植、防治病虫害第一,并受到省、市林业部门的高度赞扬。其间,天津和唐山知青“深山老峪献青春”,为林场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1969年8月22日,《河北日报》曾以《大峪山花向阳红》为题发表了长篇通讯,热情讴歌了知识青年在大峪林场创业的事迹。

全场总面积〔除岩石裸露地带外〕现已全部实现绿化,森林覆盖率达到80%以上,活立木蓄积量已达到16万立方米,产值1.6亿元。不仅为国家创造了永续利用的财富,还创造了高于经济效益十倍以上的生态效益,成为迁西的天然宝库。1979年3月12日全国第一个植树造林日,《河北日报》头版头条发表了《喜看万亩荒山尽染绿》的文章,高度赞扬了大峪林场的这一伟大创举。同年,大峪林场获得“唐山地区先进国有林场”光荣称号。

温馨提示:尊重原创 远离抄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