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帝国的思想辩论—儒家的三个板块,两条路线(二)

在前面的文章里(详见《我们骂儒家到底在骂什么——儒家的三个板块,两条路线(一)》)。

我们介绍了儒家的三大学派以及儒家饱受批评的原因。

我们梳理了儒家的三大板块,拼凑出完整的中国经学版图。

我们也提到了汉代的“政统”路线。

董仲舒为什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呢?

答案很简单,秦汉以来思想家辈出,不统一思想,怎么撸起袖子加油干呢?

那么为什么历史选择的是儒家思想呢?原因有两个。

第一个原因,儒家的弟子多,孔子弟子三千人。人多势众,你看看现在,甭管几流的学校,只要学生多,桃李遍天下,照样出行业精英。

概率统计,线性回归,没办法!

要回答第二个原因,我们就要知道,为什么秦始皇要“焚书坑儒”?

因为“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

秦用商鞅之法,以军功立国。

儒家要施行仁义,“仁义”二字有广泛的民间基础,会让老百姓脑子犯抽,一念之仁而违反秦法,与国家对着干。

秦要实现的是一个国家,一个领袖,一个政党,一种思想!

所以儒要被秦毫不犹豫的干掉!

汉就不一样了,各个国家都被灭了,大家一起复国,结果你说大家都别复国了,跟着我刘邦吧。项羽不就败北了嘛,人家要复国,你怎么办?

不能跟秦一样,谁反对杀谁,那么就需要怀柔,需要建立政权秩序。

所以秦把周灭了,结束了封建制,实现了郡县制,到了汉这里,既是郡县制,也封侯!

这算是汉朝特色郡县封建制。当然了汉朝初期封侯的没几个有好下场,也算是觉悟得早。

先秦时期维护社会秩序的代表,只有一个——儒家,不尊儒家,尊谁呢,所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当然了,汉还夹杂了王霸之道在里面。

史书记载:

虽汉家制度,王霸杂用,未能尽行孔教,而通经致用。

因为汉的王霸之道,所以对外作战毫不手软,天天打匈奴,一天不打匈奴不舒服。

这跟孔子的“远人不服则教化之”相去甚远。

不管怎么样,儒家的政治地位算是确立了,“政统”路线贯穿整个中国历史一直到清朝灭亡。

说完“政统”,说说“道统”。

之前的文章说了,汉代有今文学派和古文学派,宋明有宋学学派。

唐代呢?都干嘛去了?

纵观历史,唐代的儒生也没闲着。

玩命的跟佛家、道家斗争。

因为李唐王朝的胡人血统,让唐王朝有了开放包容的一面,也有自信心不足的一面。

李姓皇帝将自己的祖先定为老子,以显示自己并非蛮夷。

这导致整个李唐王朝都信奉道教。

而道家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需要与外来的宗教——佛教做斗争。

道教提出了老子化胡的说法。

说老子出关去了印度,把中国道教思想传给了释迦牟尼,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又传入中国。

这种提法也是有市场的,因为武则天要做皇帝,武则天崇信佛教,并且宣称自己是佛祖的化身。佛祖又是得到老子的亲传的。

所以武则天说自己做皇帝,是天命。

本来道教打算打压一把佛教的,没想到倒给人家递了刀子。

佛教在唐代兴盛到了极点。

道教和佛教都是皇家宗教,儒家根本就是靠边站。

皇家在修佛道寺院,将佛祖与老子并列,而将孔子作为弟子列于旁。

韩愈看不下去了,他在《论佛骨表》里对于佛教进行了批判,外来宗教,不事生产,说皇帝供奉死人遗骸(舍利子)。

骂皇帝骂爽了是要倒霉的,韩愈一路贬官,到了地方,没有东山再起。

苏东坡说韩愈“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这个评价非常准确。

韩愈在他的《原道》中第一次提出了儒家“道统”,这是有别于儒家“政统”的另外一条路线。

韩愈说儒家的“道”不是佛家和道家说的“道”。

儒家的道是“王道”。

三皇五帝莫非“天命”。

儒家的“道”不为夏存,不因桀亡。

韩愈道统的思想在明代光彩四射,其道统思想解决了一个问题,君有道如何,君无道如何,而不是愚忠。

这也是政治体制中相权的觉醒,受其影响,宋明清三代相权对君权形成了强势的制约。

以上就是儒家的两条路线:

政统,

道统。

儒家的政统结束了

先秦时代思想纷争的局面。

儒家的道统解决了

相权与君权斗争时的站位问题: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白衣

同文社

同文社|爱读书的咸鱼社

作者微信|gongxingxia 白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