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
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宿王昌龄隐居》,这是一首在唐时便很有名的山水逸隐诗。
诗人常建和王昌龄都是公元727年(唐玄宗开元十五年)同科进士及第的宦友和好友。诗人一生只做过盱眙县尉(类似现在县级的政法委书记、公安局长)这样的小官。但诗人志不在此,后归隐武昌樊山(即诗文中的西山)。归隐时,诗人途经王昌龄入仕前的居所,即今安徽省含山县石门山,彼时,王昌龄还在外做官。诗人访王昌龄不遇,夜宿其茅屋。
“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清溪流向深不可测的石门山谷,隐居的地方只有孤云相伴。好友王昌龄石门山隐居地的门前有一条清溪,指水流入石门山深处见不到头;此地十分隐幽,唯有孤云相伴。一是说明了诗人对好友隐居地的最大印象就是“隐幽”;二是王昌龄不在家,诗人也能随时住下,说明诗人来过此地,熟悉此地,更与王昌龄友好。三是唯有“孤云”在,既点出了王昌龄不在此地,仍在仕途;更表明隐居地的高卓超尘。“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松林梢头透出微微月光,这清幽的月光也好像专为您送来的。隐居的茅屋附近全是松林,夜晚时候,只在松林梢头才微微露出月光,而这月光还以为是“您”回来了。“松际露微月”,描绘了一幅松林间露出微微的月光,光辉清亮的画面,营造了一种清幽淡雅的氛围。“清光犹为君”,是拟人写法。写出月光还以为是主人(王昌龄)回来了,赶紧过来作伴。清光煞是多情,期盼主人归家逸隐。这里,诗人微露自己希望友人与他一样弃官逸隐的念头。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茅亭夜静花影好像已恬然入梦,种有药草的院子到处都是斑斑苔痕。
宿:比喻夜静花影如眠。药院:种芍药的庭院。滋:生长着。
“茅亭宿花影”,倒装句。此地实在是清幽,连花影也宿在茅屋里面去了。
“药院滋苔纹”,种着芍药花的庭院,到处滋生着苔藓。
颈联写出了隐居之地的幽雅,也暗示主人已离去久远,庭院苔藓到处都是。但寂静而不乏生机。
颈联倒是对偶句。
“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我也想要像他这般辞去世俗之累,与西山的鸾鹤为群去了。
余:我。谢时:辞去世俗之累。鸾鹤:古常指仙人的禽鸟。代指隐逸高士或自然世界。群:与……为伍。(此隐居之地实在是令“我”喜欢,)我也要辞别俗世,到西山(武昌樊山)与鸾鹤为侣,隐逸终生。尾联诗人表明了也要向友人学习,表达了自己归隐的志向。其实,王昌龄明明还在外做官,诗人尾联之所以说要向王昌龄学习,其意不仅仅表达了自己归隐的志向(因为诗人已经辞官),也在于讽劝友人还是回归隐居的好。表达了对王昌龄原先归隐的追慕,深情地呼唤王昌龄和自己一起归隐。可惜,王昌龄没有听从,后王昌龄在安史乱时返回江宁一带时,为亳州刺史闾丘晓所杀。《宿王昌龄隐居》是唐朝诗人常建写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通过对友人王昌龄隐居地清幽静谧的自然风物的赞美,赞叹王昌龄的清高品格和隐逸生活的高尚情趣,表现了诗人超脱现实、归隐山林的思想感情。也诚挚地表示讽劝和期望王昌龄归来逸隐的意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