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研究|刍议艺术评论视域下中国画交流话语体系的构建

内容摘要:当下中国画在交流话语体系方面的建设相对最为短板,这不仅影响了中国画艺术评论体系本身的建设,更会影响中国画进一步的整体发展。在对时代文化发展脉络全面认识的前提下,中国画交流话语体系的构建应客观分析其发展现状,理解其价值意义,稳定其理念内核,确立其构建方针,明确其历史任务。要突破中国画自身甚至是美术学及艺术学的学科藩篱,理性审视并积极借鉴西方艺术交流话语的有益之处,注重传播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唯此方可确保中国画交流话语体系的顺利构建,进而确保中国画新艺术经典的完善和传播以及新学术体系的建立和推广。

关 键 词:中国画 交流话语体系 独立性 妥协性

一、中国画交流话语体系的发展现状‍

1.中国画交流话语体系的内涵

交流话语体系从学术架构的层面讲隶属于艺术评论的范畴。中国画的交流话语体系是以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为理念内核,以时代文艺评论体系和艺术审美体系为思想精髓的交流传播工具,是中国画对内评价内省、对外交流传播以及自身学术体系构建等实践的文字信息载体。其在本专业体系框架中隶属于艺术理论尤其是艺术评论的范畴,是中国画艺术评论体系的一部分。其一定程度上反映艺术观念,但本身绝不是艺术观念的注解更不能替代艺术观念本身。

▲周广中《皖山深处有人家》 70×138cm

其以文字为信息承载符号,是交流双方共同认可并主动使用的交流工具和传播载体。因交流双方都认可,所以其可确保中国画在文字转化和交流传播过程中不至于因交流话语本身的矛盾而阻碍交流传播。中国画以往的百年主要忙于艺术创作,理论思考主要集中于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史论,是“低头走路”“埋头苦干”的阶段,在内外交流和推广传播方面的思考乏善可陈。于是,在中国画各方面探索都已完成历史积淀并为新艺术高峰奠定良好基础的当下,交流话语体系的构建和完善便不可回避了。

2. 当代中国画发展的时代背景

当代中国画的时代背景已非百年前的主动“全盘西化”,也非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全面“中西结合”,甚至不再是千禧世纪之交的全面反思和对传统的重新审视。当代中国画初步完成了时代艺术形象塑造、时代审美标准确立、艺术评论体系构建等历史重任并以此为标志从传统中国画中脱胎换骨。对当代中国画而言,时代艺术形象的深度塑造、时代审美标准的全面确立、艺术评论体系的系统构建是最主要的时代文化背景和历史新任务。因此,当代中国画已跨入新历史高峰期的门槛,进入了新历史高峰的前夜,距离诞生如宋元那样主体清晰、观念明确、评价有序的历史高峰已为时不远。尽管这个发展阶段绝非一蹴而就,但一想到可彻底摆脱20世纪那样的文化迷茫和主体困惑,可再度拥有明确的艺术经典和学术体系甚至于通过交流传播而获得世界范围的文化认可,还是十分令人兴奋的。

▲周广中《故乡的云》 70×138cm

3. 时代对中国画交流话语体系的要求

当代中国画的历史任务不能仅停留在“探索求证”或“成果完善”的层面而是要进入“深度交流”和“全面推广”的新阶段,以求中国画艺术新高峰的确立。时代文化发展对当代中国画所提出的上述三项新任务在完成过程中,对内需要交流和探讨以求完善和提升,对外需要传播和推广以求文化的复兴和国际文化地位的确立。缺乏有效的交流话语体系,上述历史新任务的探索都会沦为闭门造车和自说自话。时代发展对中国画交流话语体系要求对内可协调各观念流派以求同存异共同发展;对外可进行国际交流以求全面推广和文化历史地位的确立。

▲周广中《青绿山水》2017年9月入选

4. 中国画交流话语体系现有的困境

传统时期无外来因素介入,中国画自身话语一直稳定且自成体系。但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中国画与传统出现断层和错位且对外来文化的学习出现片面和盲目,积习日久使得当代中国画出现了缺少交流话语体系的尴尬。如笔法、墨法等传统中国画的经典命题似乎其义自明而无需再议。但在当下实际的交流过程中却会发觉,在现代白话文中无法找到相对应的专属名词与之相对应,运用现代白话文对其所进行的解读和诠释又普遍缺乏接受度。于是,在当下的实际交流中,大多出于自身西式学术基础的积累而采用双方暂且都能接受的“结构”和“调子”来解释笔法和墨法。这的确可在一定层面上实现对等交流和信息传递,但却无法进行深层次的交流互动,而且也将传统中国画的解读浅薄化了。

▲周广中,2018年5月八尺青绿山水《皖山旧梦》入选国展

因为西方艺术交流话语体系中“结构”“调子”含义的范畴绝对不能覆盖中国画的笔法和墨法。而且更为严重的是,客观上的交流互动并没有因为缺乏有利有效的交流话语而停止,而是以各自一方现所理解所认可的交流话语去解读和诠释。于是,误读和随之而来的误判就成了必然。常能听到来自中国画内部的对西方艺术、对国内艺术甚至是对中国画自身的抱怨。抱怨西方艺术对中国画有沙文主义式的偏见而不能正确理解和接受,抱怨国内其他姊妹艺术对中国画的艺术高度认识不够进而待遇不公,甚至抱怨中国画内部因无法达成共识而内耗不止。

▲周广中《古村新绿》

这种抱怨似乎在国内诸多传统艺术门类里中国画最为突出。而问题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交流话语体系的缺失,使得对内无法准确表述自身历史、揭示自身艺术规律,对外无法实现有效传播交流和学理评价。构建科学有效的交流话语体系,打造能让交流双方都听得懂、肯接受的交流语言,对于当代中国画而言是与中国画本身艺术探索同等重要的历史任务和无法回避的历史发展阶段。

二、中国画交流话语体系构建的意义

1. 构建中国画交流话语体系在性质上的专业性

构建中国画交流话语体系在性质上也属于艺术研究,其成果本身客观上也是艺术观念的反映,但不是艺术观念本身。其本身不能直接为中国画艺术探索提供理论依据和逻辑证明。其性质是中国画艺术成果进行交流的传播媒介工具,是观点表述的文字符号载体。在国际领域对中国画接受程度尚且不高的当下,如果不注重交流话语体系建设的艰巨性和运用的灵活性会严重阻碍中国画的国际交流,使得本可以成为中国文化软实力主将之一的中国画的文化地位无法得以确立。所以构建中国画交流话语体系是应中国画时代发展的客观需要。没有双方都认可的交流话语体系,艺术探索无论成败都只能是孤芳自赏。因缺乏接受的交流前提和信息载体,传播者无法将信息顺利发出,受众也因误解误判而无法接受。

▲周广中2017年9月山水画作品

2. 构建中国画话语体系在时机上的迫切性

当下中国画对内对外的交流已陷入困境,已严重影响中国画的进一步发展。且因经济发展导致的艺术市场迅速扩张、展览宣传好戏连台、活动规格明显提高等繁荣的掩盖,使得交流话语体系的严重滞后并未充分暴露,进而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对策。现有的交流话语体系,其内部未达成统一,因没有双方都认可的交流话语造成了内部交流双方无意义的争执;对外未得到认可,这固然有语言翻译环节的缺失,但交流话语本身的不对等才是问题的关键,造成了对中国画的误读和误判。

当下恰逢国内艺术市场重新洗牌(进而会引起随后在学术领域的重新梳理和新的建构)的关键时刻,等艺术市场逐渐理性化、专业化、常态化之后中国画自身在交流话语建设上的缺失问题便会完全暴露。到时候中国画会很被动,会严重影响深度交流和传播的。对此,禅学的西方现代传播可从反面作辅证。禅学是地道的国学无疑,历史上日本对此只有学习和崇拜的份儿。但当下西方接受度最高的禅学大师却是铃木大拙,其甚至得到“用禅学拯救了垮掉的一代”的极高赞誉。对此,铃木大拙个人学术成果本身的因素固然重要,但其本人对英语娴熟的运用和成功表述从交流话语体系的角度讲却是决定性因素。相比之下,中国画恰恰是因为缺乏铃木大拙式的交流话语而未被西方广泛认可和接受的。

3. 构建中国画话语体系在方针上的特殊性

受时代文化背景和自身发展历程特殊性的影响,当下构建中国画交流话语体系的方针也具有明显的历史特殊性,要坚持独立性与妥协性相结合的方针。遵循此方针也许无奈,但的确是确保实际效果的唯一方针。坚持独立性的构建方针,以确保中国画自身艺术思想的民族性和经典性,使之不至于在外来文化面前迷失自我而陷入虚无。同时,坚持妥协性的构建方针,以确保与其他文艺交流的过程中探索双方都能认可都能接受都能主动使用的交流话语,否则在对方眼里我方就是自说自话式的呓语,无法实现有效交流。

毕竟,从历史文化的高度去审视,在新的时代文化经典体系尚未系统建立的当下,中国画的学术研究和学理表述仍然还是“拿来主义”和“折中主义”的天下。以对外交流为例,既然让对方主动学习并使用中国画现有交流话语的历史条件尚未具备,那就应主动出击,在坚持自身艺术精神独立性的同时,积极学习借鉴和主动运用对方的交流话语与之交流。还以上述铃木大拙现象做例,出于各种原因当对方对我方成果尚未深刻领会甚至还存有偏见误解时,责怪对方是毫无意义的。反而要积极应对,主动研究对方的交流话语体系,运用对方交流话语来表述我方的观点和成果。

三、中国画交流话语体系构建的历史任务

在新的时代艺术经典和时代审美体系初步完成并着手全面完善提高的历史机遇期,中国画交流话语体系构建的历史任务是特殊而明确的,正所谓“时代的呼唤”。所以在当下,交流话语体系的构建不求尽善尽美,暂求尽快启动。若能完成,便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如不能完成,则无疑成为了影响当代中国画进一步发展进步最大的掣肘。

1. 确立交流话语体系的专业起点和理念核心

当代中国画交流话语体系构建的专业起点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现代白话文,其理念核心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此既是历史的客观选择也是国人的自主选择,且践行百年已然成为了新的文化基因和理念支柱。舍汉语而取他国语言绝无可能,但恢复古汉语文言文也只是痴人说梦,所以现代白话文作为当代中国画交流话语唯一的文字载体是毫无争议的。所有中国画的古代典籍及艺术观点都应先经过现代白话文的解读之后才能进入到交流环节。

古汉语文言文早已不具备当代中国画交流话语文字载体的功能,从专业角度去审视其仅剩下古代艺术典籍学习及检索工具功能和价值了。出于传统中国画的立场对此也许无法承认,但必须接受现实,毕竟历史潮流不可逆转。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作为当代中国画交流话语体系的理念核心毋庸置疑。必须承认,传统中国画的世界观和历史观一定程度上有唯心主义、神秘主义和虚无主义的成分,所以继承必须是批判式的,而这批判的理念基础和思维核心势必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确定了专业起点和理念核心,随后的建设才能够有的放矢,才能不南辕北辙。

2. 解构并重构传统中国画话语经典

传统中国画历经千年辉煌,有自身完整而系统的交流话语体系。但该话语体系在现当代的文化语境下,很大程度上因原有的思想依据和精神依托退出历史舞台而成为了无弹之枪。对中国画传统艺术经典的继承是必要的,但若想如愿则势必需要用新的艺术理念对其进行解构并且用新的话语体系进行表述。否则“继承传统经典”“发扬传统精神”就成了一句空话,如同土财主口中蹦出来的少数几个外语单词一样成了炫耀的摆设。

▲周广中2017年8月作品入选中国美协主办

解构所面临的难度和压力是可想而知的,但这恰恰是当代中国画交流话语体系构建的第一场硬仗,必须直面,也必须成功。半个多世纪以来,我们坚持用现代白话文做文字载体及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进行思考的方式方法来研究和表述中国画艺术,已在事实上对此完成了大部分的工作,此为量变。近20年来诸多大部头的中国画著述便是此方面的研究成果。现阶段此方面的具体工作是将这些成果进行统合,以各方相对共同认可的交流话语进行固化和拓展,以求质变。

3. 借鉴并利用西方艺术交流话语经典

西方艺术的交流话语在经历了自文艺复兴以来的数个世纪的连续发展,其话语体系的系统性和完备性都堪称世界文艺史上的典范。且其受众范围远远大于中国画,现处于明显的强势地位。尽管其内部也同样门派林立,观点各异,但由于各方拥有认可度极高的交流话语体系,所以并未因无法沟通而阻碍传播交流。正是因为西方现代艺术较完备的学术体系及高认可度的交流话语体系才使得我们在20世纪初将“全盘西化”作为自己的文艺发展方针。研究并借鉴西方艺术交流话语体系对于国际认可度尚且不高的当代中国画而言十分必要。传统中国画交流话语体系有非逻辑性的成分,交流中常见“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内容。西方艺术交流话语体系的系统性、逻辑性的特点对此恰好可以进行改善。

4. 逐步完善话语体系的专业功能

现阶段的时代要求和文化背景下,对中国画交流话语体系在功能方面所提出的历史要求至少从如下五方面去努力,建立并逐步完善中国画交流话语体系在这五个方面的功能。

第一,建立交流话语体系的专业框架。围绕中国画的历史探寻、成果表述、命题诠释、评论批评、互动比较以及自身元理论建设等六个方面去着手。这其中每项都有艺术创作和理论研究两个表述的切入点。

▲周广中《锦绣家园》入选中国美协《万年浦江全国工笔画展》

第二,对系统解读之后的传统中国画进行全面表述。运用艺术观点和研究方法对传统中国画进行深入透彻的现代解读和历史评价,之后运用当代中国画独特的交流话语进行全面系统的表述。

第三,对理性批评和全面评价之后的现当代中国画进行系统表述。对现当代中国画进行客观理性的判定和认识。对中国画内部各观点进行协调梳理。可以协调中国画内部各观点在交流话语方面的壁垒,使各方可以理性交流,互为借鉴,互通有无,共同进步提高。

第四,与其他传统姊妹艺术、外来艺术和域外艺术进行平等交流,以求相互认可和学习借鉴。这不但可完善中国画交流话语体系,更可以为构建艺术层面乃至文化层面的新交流话语体系做贡献。

第五,对外传播中国画的艺术成果。可以向世界全面传播和弘扬中国画发展探索的时代成果。为提升中国画文化软实力做贡献。

四、结论

经分析,关于当代中国画交流话语体系的构建可得出以下五点结论:

第一,艺术理论性质,工具载体。交流话语体系从属于艺术评论的范畴,虽不是艺术观点本身,但也是一定艺术观点的反映,并且是中国画所有艺术成果进行文字表述的最主体的传播载体和交流工具。

第二,专业发展所需,时不我待。交流话语体系建设的缺失已严重影响中国画的交流和传播,甚至已成为影响当代中国画进一步发展的最大掣肘。

何加英中国画作品欣赏

第三,时代背景特殊,特事特办。当代中国画交流话语体系的构建在现阶段不能过于理想化,要从实际出发,紧跟时代文化发展脉搏,力求尽快建立自身框架和交流各方都大体认可的交流话语。

第四,明确各项目标,扎实推进。中国画

交流话语体系的建设是个系统工程和长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要长期推进坚持不懈。

第五,客观理性对待,科学发展。切不可自恃辉煌灿烂的传统经典而妄自尊大,也不可恐惧系统完整的西方经典而妄自菲薄。

交流话语体系的构建是当代中国画发展最突出的短板和最亟待解决的问题。当下中国画的交流和传播受阻,最大的内因在于自身新艺术体系学术高度不够所导致的原动力缺乏,最大的外因在于尚且没有建立有效的交流话语体系,为此任重道远。

作者、崔昊:齐齐哈尔大学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美术学系副教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