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中期宫廷画师郎世宁四十一幅精品绘画作品赏析
琴棋书画,古代被称作文房四艺,是文人墨客颇为称许的娱乐活动,古人认为,抚琴、弈棋、写字、作画,或者只是听琴、观棋、赏字、阅画,领会诗情画意,能赏心悦目,陶冶情操,有益于健康和长寿。古画中出现的那些生活用品、山川河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科技水平,结合古画年代背景的记载,赏画更是别有一番趣味。
——题记
中国清代绘画,在当时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影响下,呈现出特定的时代风貌。卷轴画延续元、明以来的趋势,文人画风靡,山水画勃兴,水墨写意画法盛行。文人画呈现出崇古和创新两种趋向。在题材内容、思想情趣、笔墨技巧等方面各有不同的追求,并形成纷繁的风格和流派。宫廷绘画在康熙、乾隆时期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并呈现出迥异前代院体的新风貌。民间绘画以年画和版画的成就最为突出,呈现空前繁盛的局面。清代绘画发展的历史进程,与整个社会的发展变迁相联系,亦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
清代中期,清代康熙末至乾隆、嘉庆年间,随着政权的逐步巩固,社会日趋安定,经济获得持续发展,绘画领域也呈现出繁荣的景象。“宫廷绘画”可谓名家辈出,人物画家如郎世宁、冷枚、丁观鹏;山水画家如袁江、袁耀;花鸟画家如蒋廷锡、邹一桂,等等。这些画家的出现,都为清代中期宫的廷绘画增添了不少色彩。然而“扬州八怪”也诞生于同一时期,且在画史上留下了浓厚的一笔。我们一起分享郎世宁精品绘画作品。
郎世宁(Giuseppe Castiglione,1688.7.19-1766.7.16),原名朱塞佩·伽斯底里奥内,圣名若瑟,天主教耶稣会修士、画家,意大利米兰人。
1715年(清康熙五十四年)来中国传教,随即入皇宫任宫廷画家,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在中国从事绘画50多年,并参加了圆明园西洋楼的设计工作,为清代宫廷十大画家之一。郎世宁擅绘骏马、人物肖像、花卉走兽,风格上强调将西方绘画手法与传统中国笔墨相融合,受到皇帝的喜爱,也极大地影响了康熙之后的清代宫廷绘画和审美趣味。
其主要作品有《百蝶图》、《阿玉锡持矛荡寇图卷》、《孔雀开屏图》、《竹阴西猞图》、《百骏图》、《乾隆皇帝大阅图》、《秋林群鹿图》、《嵩献英芝图》、《锦春图》、《孝贤纯皇后亲蚕图》、《弘历哨鹿图》、《花鸟图》轴、《平安春信图》、《弘历观画图》、《果亲王允礼骑马像册》、《郊原牧马图卷》、《瑞聚图轴》、《花鸟图册》、《瑞谷图》、《心写治平图》(《乾隆帝后妃嫔图卷》)、《平定准部回部得胜图》、《乾隆皇帝朝服像》、《三羊开泰图》、《花阴双鹤图》、《白鹘图》、《午瑞图》轴、《马术图》轴、《乾隆帝岁朝行乐图》轴、《乾隆皇帝弋凫图》轴、《丛薄行诗意图》轴、《乾隆皇帝殪熊图》轴、《乾隆皇帝射狼图》轴、《乾隆皇帝射猎图》轴、《乾隆皇帝挟矢图》轴、《乾隆皇帝大阅图2》轴、《弘历雪景行乐图》轴、《乾隆皇帝阅骏图》屏、《万树园赐宴图》轴、《乾隆皇帝围猎聚餐图》轴、《乾隆皇帝落雁图》轴、《乾隆皇帝刺虎图》轴等。
清朝时期郎世宁《百蝶图》赏析
郎世宁《百蝶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本幅作品,色彩鲜艳、亮丽,逼真写实的手法将百只蝴蝶描绘的栩栩如生。
清朝时期郎世宁《阿玉锡持矛荡寇图卷》赏析
《阿玉锡持矛荡寇图卷》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本图人物为平定西域勇士阿玉锡。坚毅、勇敢的阿玉锡全身戎装,持矛跃马,杀敌如入无人之境,精细、真实地刻画了蒙古族勇士的形象。
清朝时期郎世宁《孔雀开屏图》赏析
郎世宁《孔雀开屏图》绢本 设色横103 厘米纵 120 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画表现了繁花盛开的庭院内,一只雄孔雀正展开美丽的尾羽,向另一只雄孔雀炫耀。这是一幅充分表现中西绘画技法融为一体的作品。山石采用中国传统的“青绿山水”画法,并细加点苔,树木枝干以及孔雀的身体又采用欧洲的明暗画法,已突出立体感和细部的结构变化。牡丹花采用中国传统工笔画法,而玉兰和海棠却又采用西方绘画的明暗变化,叶片上有彩影的折射,质感突出。地面也以色彩全部铺满,不似传统技法中的留白,空间上透视感强。
清朝时期郎世宁《竹阴西猞图》赏析
郎世宁《竹阴西猞图》绢本设色纵246厘米,横133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此图工笔设色绘苦瓜藤绕翠竹。瓜藤下有一猎犬,昂首垂尾。猎犬皮毛光泽,骨骼肌肉皆显逼真质感。右下落款:"臣郎世宁恭绘"。上钤"怡亲之宝"一印,可知此图为怡亲王允祥收藏。
清朝时期郎世宁《百骏图》赏析
清 郎世宁 《百骏图》图卷,绢本,设色画。纵:94.5厘米,横:776.2厘米。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本幅画姿态各异之骏马百匹,放牧游息于草原的场面。马匹们或卧或立、或嬉戏、或觅食,自由舒闲,聚散不一;在具体的表现手法上,郎世宁发挥了西洋画法中常应用的前重后轻、前实后虚、前大后小等写景方法,使画面产生空旷深远的景界,草木、山水、人物无不写实精致。
全幅色彩浓丽,构图繁复,形象逼肖,郎氏擅以中国传统绘画技法加入西洋光影透视法及西画颜料,以显示中西趣味兼容并蓄的画面。如画中马匹、人物、树木、土坡皆应用了光的原理,使物象极富立体感;而如松针、树皮、草叶等的墨线勾勒,石块土坡的皴擦等仍含有中国传统手法,即使是马匹及树干上的阴影表现,亦是以中国传统的渲染方法来完成。此图绘于雍正六年(1728),堪称郎氏早期典型代表作品之一。
清朝时期郎世宁《乾隆皇帝大阅图》赏析
郎世宁《乾隆皇帝大阅图》轴 绢本设色 332.5cmx232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乾隆四年(1739年),弘历亲临南苑检阅八旗军的队列及各种兵器、火器的操练活动,乾隆帝每3年大阅一次,以壮军威,鼓士气。本幅系弘历29岁时的戎装像,精神焕发,亦系郎世宁的盛年佳作。但此时画家对传统中国绘画尚处在学习阶段,图中的表现技法基本上是采用中国传统的绘画工具和材料而取得了西方细笔油画的艺术效果。作者减弱了对景物、人马的素描手法,以平光处理明暗,线条在起到轮廓线的作用后几乎被色彩隐去,天空中云彩的画法全出自西法,近景的草叶近乎西方的静物写生,只有远山的结构保留了清宫写实山水的一些程序。
清朝时期郎世宁《秋林群鹿图》赏析
郎世宁《秋林群鹿图》 立轴 设色绢本纵121厘米横64.7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秋林群鹿图》虽然描绘一只公鹿,八只母鹿,但独有一对求偶双鹿,形态及目光与《鸣野苹秋图》中的一对相若。画面偏左站立的公鹿,回望被树干半遮,静立又敏锐的母鹿。画右树荫下躺着另一头母鹿,直望观者,领目光入画。余下六只母鹿中,只有左上的一头留意着这求偶景像,其他五只分别觅食、嬉戏,并未分心。画面充分表现动物自然生态,然而不难断定,这一公八母的表象,极可能象征偶经深宫(即画上的树林)的乾隆,忽然被某一妃嫔吸引停步。满族人向以“九”为贵,亦取“九”与“久”之谐音为福气之象。郎世宁细致描绘画上九鹿及树石流水,当中求偶双鹿的目光形态,乃是画中焦点。画中对鹿的相吸相惜,借画前枝干纠缠的松树,显露无遗。
清朝时期郎世宁《嵩献英芝图》赏析
郎世宁《嵩献英芝图》 绢本设色 纵242.3厘米横157.1厘米 1724年作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画面正中是一只兀立于石上的白鹰,鹰首转向画的右侧,鹰目炯炯,利喙弯曲,鹰爪紧紧抓住石头。画面的右边是一棵弯曲盘绕的老松,苍老斑驳的树干和前后掩映的松枝仿佛可攀可抚,一棵藤萝攀绕着松树枝干,凹凸玲珑有致,松树的根部和石头的缝隙之间有灵芝数株,其边沿卷起,表现出了灵芝的厚度。画幅左边为坡石,一条急湍的溪流顺势而下,在山石隙谷中曲折绕行,激起无数的水花。在这件作品中,郎世宁运用了欧洲的明暗画法,光线从画面左侧上方照射,故而树石的右半边均处于暗部,树干上还留下了阴影,白鹰则刚好位于最显眼的中央,明暗交织,立体感极强,似呼之欲出。
在色彩上,郎世宁也施展了自己的才华,鹰的白色、松树的绿枝、棕红色的灵芝、粉紫色的藤萝花、绛色的土坡等都十分鲜明、绚丽、浓重,与传统的中国水墨画面貌和趣味迥异。
根据画上的署款,此图画于雍正二年(1724年)十月,当我们得知雍正皇帝的生日在十月份时,那么这幅《嵩献英芝图》轴的内容和含意就不言而喻了。这是一幅专门为皇帝“万寿节”(皇帝的生日称为万寿节)而画的祝寿图。
清朝中期郎世宁《锦春图》赏析
郎世宁《锦春图》该画为绢本,设色,立轴,横68.6厘米,纵121.6厘米。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锦春图描绘了山涧溪流,两锦鸡栖立湖石上,石旁杂卉,绿竹,灵芝丛生。郎世宁在中国传统画法中加入西洋光影透视法,甚至采用部分西画颜料,色彩浓艳,形神逼肖,有强烈的立体感。锦鸡全用西法。点景树石笔墨是旧院体。设色浓艳鲜丽,充分体现郎世宁的绘画特色。锦鸡花卉充分显现出写实画的真实,湖石坡草又表现中国画的笔墨趣味。画作题款:臣郎世宁恭画。并钤印“臣世宁恭画”。
清朝中期郎世宁《孝贤纯皇后亲蚕图》赏析
郎世宁《孝贤纯皇后亲蚕图》(祭坛)绢本设色 51×590.4 公分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亲蚕礼是由皇后所主持,率领众嫔妃祭拜蚕神嫘祖、并采桑喂蚕,以鼓励国人勤于纺织的礼仪,和由皇帝所主持的先农礼相对。透过这样的仪式,不但有奖励农桑之意,也清楚界定男耕女织的工作区分,自周代以后,历代多沿袭奉行。清初逐步恢复了亲蚕仪式,乾隆七年(1742)更仿古制建先蚕坛,并制定一套完整的仪式,由孝贤皇后于九年(1744)首先施行。〈亲蚕图〉共有四卷,分别描绘诣坛、祭坛、采桑、献茧的仪式,是由郎世宁率领金昆、程志道、丁观鹏等宫廷画家合作绘制的纪实画作,卷后有乾隆于十六年(1751)所作、怀念已逝皇后的跋,提及“命图以志之,藏于玺馆”,因此画作完成时间当在仪式进行后不久。
清朝中期郎世宁《弘历哨鹿图》赏析
郎世宁《弘历哨鹿图》(局部) 立轴 设色绢本纵267.5cm,横319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哨鹿是清代宫廷一种狩猎活动, 有人戴上鹿头并摹仿鹿的呜叫声,以引诱鹿群,待鹿群闻声而到时,猎者以弓箭火枪射杀。此画描绘弘历帝及其侍从人员骑着骏马,盘山绕道缓步返回营地的情景。队伍前列骑白马者为弘历。画幅巨大,主要人物都具有肖像画特征,较真实地再现了当时哨鹿的场面。
清朝中期郎世宁《花鸟图》轴赏析
《花鸟图》轴,清,郎世宁绘,绢本,设色,纵63.7厘米,横32.3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笔法精工细腻,色调绚丽多彩,造型写实生动,注重描绘禽鸟翎毛的质感、花叶的阴阳向背以及明暗层次的变化,具有鲜明的西洋花鸟写实画的风格。
本幅款署:“臣郎世宁恭画。”钤“臣世宁”白文印、“恭画”朱文印。有“乾隆鉴赏”印及清内府鉴藏印七方。《石渠宝笈》著录。
清朝中期郎世宁《平安春信图》 纸本赏析
《平安春信图》轴,清雍正,郎世宁绘,纸本,设色,纵68.8厘米,横40.8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乾隆皇帝御题五言绝句一首:“写真世宁擅,缋我少年时。入室皤然者,不知此是谁?壬寅暮春御题。”下钤“古稀天子”朱文方印、“犹日孜孜”白文方印。“壬寅”为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乾隆皇帝时年72岁。画幅上方钤 “八徵耄念之宝”、“古稀天子”、“太上皇帝之宝”。
图绘在青竹、寒梅以及湖石点缀的田园环境中,两位身着汉装的男子正在以梅枝相递送,其典雅高贵的举止与优雅的环境相得益彰,情景交融之中加深了画意。据乾隆皇帝晚年所题“写真世宁擅,缋我少年时”而知,此图表现的是乾隆皇帝弘历年轻时的画像。图中唇部无须,脚着红鞋者便应该是十余岁的弘历。作者虽然在画幅上没有落名款,但是据乾隆皇帝的题诗可知,画像当出自郞世宁之手。郞世宁作为有着深厚素描功底的西洋画家,他在运用西方解剖学将人物五官面部刻画得细腻、清晰,富有立体感的同时,巧妙地吸取了中国传统“写真”画技法,注意减弱西画中的光线亮度,从而避免了中国人所忌讳的阴阳脸的出现,这种中西结合的表现手法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和令人耳目一新的表现力,得到了清皇室,尤其是乾隆皇帝的高度赞赏。
清朝中期郎世宁《弘历观画图》赏析
郎世宁《弘历观画图》 纸本 设色 纵136.4cm 横62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幅利用画中画的构图方式,表现乾隆皇帝弘历在清风中欣赏《洗象图》的情景。《洗象图》描绘的是扮作普贤菩萨的乾隆皇帝正在观看众人为普贤的坐骑白象洗刷的场景。乾隆皇帝在其统治期间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佛教文化体系,同时他还自诩是佛教中 “文殊”、“普贤”的化身,给自己罩上了一层神秘的宗教光环,意味着他不仅是人间的帝王,也是佛界的妖神。因此该画在创作意图上是幅宣扬乾隆皇帝宗教信仰的作品。
此图无作者名款,从创作手法上分析应该是中西画家的合璧之作。图中乾隆皇帝的肖像是由擅长写实画的郎世宁绘制。作者运用解剖学,以西洋绘画技法表现人物面部,五官的刻画细腻、清晰,富有层次、立体感。乾隆皇帝的服饰则由中国画家以传统的人物画“战笔描”表现,衣纹线条抖动弯曲,极具动感。图中的小童、房舍、树木等亦是由中国画家联手完成的。东、西方绘画艺术风格呈现在同一幅作品中无疑丰富了宫廷绘画创作的表现形式,这也是乾隆朝宫廷绘画的一大特色。
清朝中期郎世宁《果亲王允礼骑马像册》赏析
郎世宁《果亲王允礼骑马像册》绢本 ,设色,纵31.5cm,横36.7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画幅的左边沿落款:“郎世宁谨绘”,下钤印章两方:“臣郎世宁”、“恭绘”。图册上有果亲王允礼自题的一段:“我行西南驰驱万里,蜀道既平筰马孔驶,圣德广覃天威咫尺,靡及有怀瞻望无已。雍正乙卯闰六月果亲王自题。”画中是果亲王允礼的骑马肖像,“雍正乙卯”为雍正十三年。允礼是康熙皇帝玄烨第十七子,雍正皇帝胤禛的同父异母弟弟,雍正元年封果郡王、雍正六年晋封为果亲王。《清史稿》中记载说果亲王允礼于雍正十二年“赴泰宁送达赖喇嘛还西藏,循途巡阅诸省驻防即绿营兵。”画中果亲王允礼的自题就是指的这件事。郎世宁这件作品是专门为果亲王允礼所作的肖像。
清朝中期郎世宁《郊原牧马图卷》赏析
郎世宁《郊原牧马图卷》 绢本设色纵51.2cm横166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画又称《八骏图》,画面综合、融汇了各种马匹的形象,所以在创作过程中画家更能充分地发挥想象力,使马匹显得活泼自然、生动有趣。画家借助了西方追求如实表现物象体积感和立体感的绘画技巧,将马的各种姿态刻画得活灵活现,甚至连毛发的光泽也清晰地呈现在观者眼前,令人有呼之欲出之感,这是中国艺术史中以郎世宁为首的“海西画派”所独有的艺术风格。
清朝中期郎世宁《瑞聚图轴》赏析
郎世宁《瑞聚图轴》 绢本设色纵109.3厘米,横58.7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郎世宁先后分别于雍正元年及三年画过二幅《聚瑞图》轴,可以看出,早期的一幅上郎世宁虽用得是中国画的颜料、技法,但却强调了造型的立体感及质感,尤其加入了西方绘画中所强调的光影变化,本质上,更接近于西方静物画。而后一幅则遵循中国传统工笔重彩花卉技法,淡化了光的明暗变化,以颜色的深浅来体现层次感和空间感。但在青瓷花瓶的描绘中,加入了高光来强调花瓶晶莹圆润的质感,是一幅中西结合的佳品。此幅即是后一幅作品,前一幅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清朝中期郎世宁《花鸟图》册赏析
郎世宁《花鸟图》册,清,郎世宁绘,绢本,设色,共十开,每开纵32.6cm,横28.6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册分别描绘了牡丹、兰花、罂粟、萱草、荷花、梅花等艳丽多姿的花卉和体态生动的蝶、鸟。构图上取法中国传统花鸟画的格局,以虚托实,注重对所绘物象的突出。在表现技法上,则充分发挥了欧洲绘画注重明暗及透视的特点,以工致细腻的笔触,刻画出花瓣、叶片以及鸟雀的羽毛质感和体积感,呈现出与传统的中国花鸟画迥然不同的艺术风貌。这种“中西合璧”的画风成为清代宫廷绘画艺术的一大特色,受到了清皇室的青睐。
款署:“臣郎世宁敬画”,下钤“郎世宁”朱文印、“写生”白文印。每开均有钤“郎世宁”、“写生”印。鉴藏玺印有:“乐寿堂读书记”、“古希天子”、“乾隆御览之宝”、“八徵耄念之宝”、“嘉庆御览之宝”、“养心殿鉴藏宝”等。每开均有乾隆朝内阁大臣梁诗正的题诗。
清朝中期郎世宁《瑞谷图》赏析
郎世宁《瑞谷图》——图卷,绢本,设色, 纵:61cm,横:183cm。现藏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就视瑞谷嘉禾为吉祥的征兆,历代君王多重农务本,“天子亲耕于南郊”崇仰瑞谷嘉禾。
雍正初年,全国五谷丰登,雍正皇帝令大学士张延玉传旨,清朝御用画师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作《瑞谷图》,雍正五年八月二十二日,雍正皇帝颁示《瑞谷图》,并降旨曰:“今蒙上天特赐嘉谷,养育万姓,坚实实好,确有明征,朕祗承之下,感激欢着绘图颁示各省督抚等。朕非夸张,以为祥瑞也。自兹以往,观览此图益加儆惕,以修德为事神之本,以敬民为立政之基”。谕旨末端钤“敬天勤民”宝玺。康雍乾三帝对此玺厚爱备至,三朝各刻一方。乾隆帝在《敬天勤民宝四言诗》中称其为“匪贵其材,实珍其义,掌之黄阁,传以亿年”。
清朝中期郎世宁《心写治平图》赏析
郎世宁《心写治平图》(又称乾隆帝后妃嫔图卷),长6.8米,宽半米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藏。
这幅画里共有13位人物半身像,乾隆皇帝,皇后以及十一位嫔妃。《乾隆帝后妃嫔图卷》完成之后,乾隆皇帝给它取了个名字——《心写治平》图。我们大家听过一句话叫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乾隆皇帝在它的卷首上用心写治平这四个字来为一幅画做了这样一个名字,我想是乾隆皇帝志得意满,自己志向的一个表露。
这些人像我们看着差不多,一是因为她们的服饰是一样的,都是冬季的吉服,吉服冠;二是她们化妆的时候会有一些比较的一致,就像我们现在流行拉个双眼皮,这种现象可能当时宫里头也会有,眉毛描成什么样,粉要怎么擦,这些都会有一定的共同性,但是你要仔细看还是会有一些差别的,脸的胖瘦,她的皮肤这个郎世宁很能用他的绘画技巧区分出来。
《平定准部回部得胜图》又可称《御题平定伊犁回部全图》、《回疆一带得胜图》、《乾隆年间准、回两部平定得胜图》、《御题平定西征全图》、《平定伊犁受降图》等等。实为同一组战图。确切的官式名称为《乾隆御笔平定西域战图十六咏并图》。
清朝中期郎世宁《平定准部回部得胜图》赏析
郎世宁《平定准部回部得胜图》铜版画,每开纵55.4厘米,横90.8厘米。制作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由当时清宫内的西方传教士郎世宁、王致诚、艾启蒙、安得义四人起稿绘图,第二年又命丁观鹏等人用宣纸依原稿作着色画,原图稿完成后送至法国雕刻铜版。直至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十六幅原稿、铜版、印画才全部完成后并送回至宫廷,历时十三年之久,花费约204000里拉(法旧币制一里拉约为一两白银)。作为战图的四位作者郎世宁、王致诚先后于1766年、1768年去世,安德义于1773年离开清宫,改任天主教北京主教,均未能见到成品。可见成品的仅艾启蒙一人。
完整的一组《平定准部回部得胜图》包括16幅铜版画,18幅文字,文字为乾隆御题序、战图诗文等,为木板印刷。在最初送至法国雕刻铜版完成后即印制了200张铜版画送回国内。乾隆三十七年清内府又再印制多分。较珍贵的200份战图大多被乾隆皇帝赏赐给王公大臣,或分藏于各行宫园林中。现可见的战图大多为时再版印制。
这组《平定准部回部得胜图》与后来制作的其他6组战图均收藏于西苑的紫光阁内。直至1900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紫光阁悉数珍藏或掠至海外,或毁于战火。这组战图现能完整可见的极其稀少,大都零散地被各国博物馆或学术机构或私人收藏。而战图的原制铜版则大多下落不明,现能明确已知的大多收藏于德国和欧洲博物馆。
清朝中期郎世宁《乾隆皇帝朝服像》赏析
郎世宁《乾隆皇帝朝服像》绢本设色纵52厘米横3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此图为乾隆帝正欲落笔时的正面像。他身着龙袍,面目慈祥,目光深邃。乾隆帝手握毛笔正欲落笔。衣着以帝王黄为主色,再描龙、绘祥云。乾隆帝蜷腿端坐茶桌前。
画中的乾隆皇帝慈眉善目,端庄大方,透露着一国之君的威严。郎世宁所画的肖像画,都有着造型准确,并富有立体感的特点;同时为了适合东方民族的欣赏习惯与审美心理,在画面光线的运用上,一律取正面光照,从而使人物面部五官都处在明亮部位,观之非常清晰。
该作品是根据清代宫廷礼制的需要,每位皇帝、皇后以及主要的嫔妃都画有穿戴整齐的朝服像,这些作品华丽工细,格式相似。此幅即是郎世宁为乾隆皇帝所画的朝服像。
清朝中期郎世宁《三羊开泰图》赏析
郎世宁《三羊开泰图》纸本 设色98cmx60cm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其画风中融合特殊中西笔触,尤其是运用写实画派光影透视技巧,郎氏画作特别讨喜尤受皇帝欣赏。三羊开泰用于岁首祝福时,人们也常用“三羊”来代替“三阳”,把“三阳开泰”写成“三羊开泰”,乃取其谐音而已。根据泰卦的释义,“三阳开泰”的引申意思,则有好运即将降临之意。拿“三羊”来代替“三阳”,除了“羊”与“阳”两字谐音而外,也还有寓有更隐蔽的深层的文化含义。
清朝中期郎世宁《花阴双鹤图》赏析
郎世宁《花阴双鹤图》绢本 设色120.1cmx66.5cm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此画是一副寓意和睦温馨,天长地久的吉祥画。其画面色彩艳丽,设色以朱红,石绿,石黄、蛤粉等,画中四鹤像是一个优雅温馨的家庭。一株茂盛的月季花花香四溢,浓翠欲滴的枝叶中,一朵朵月季含娇弄柔,媚态千姿。花树下,一只丹顶鹤正细心的梳理着它的羽毛,另一只似乎与两只小鹤正在有趣的对话。仙鹤优美修长的身形,洁白的羽毛光滑可鉴,又极富层次立体感,尾部黑色的羽毛显出蓬松而又柔软的质感,在光线下闪着淡淡的蓝绿色色的光晕,鲜红色的冠肉像一只皇冠显示它的高贵气质。画面雅而不俗,足见郎世宁技艺超群,深受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的欣赏,逢其画而必收藏,民间难得一见而显其作品弥足珍贵。
清朝中期郎世宁《白鹘图》赏析
郎世宁《白鹘图》绢本 设色121cmx63cm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乾隆十六年,郎世宁六十二岁作.山涧里,一湾小瀑,松干横空而出,一白鹘踏枝上,似闻声惊起。画白鹘以白粉精细描绘,松石配景全然中国写意笔墨,清代白鹘图为大学士忠勇公傅恒所进。
图中白鹘栖息于涧松之上,于传统画法中,参用光影透视,遂使画面突出于绢上。落款:乾隆十六年间五月初十日大学士忠勇公传恒进百鹘一架,命海西臣郎世宁绘图。
清代中期郎世宁《午瑞图》赏析
《午瑞图》轴,清雍正,郎世宁绘,绢本,设色,纵140厘米,横84厘米。
这是一幅近似于欧洲静物画的作品,青瓷瓶内插着蒲草叶、石榴花和蜀葵花,托盘里盛有李子和樱桃,几个粽子散落一旁。图中的粽子、蒲草等物暗示此画是为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而绘制的。就构图而言,画中物品聚散有致,呈正三角形布局,给人的视觉以稳定感。而绘制方法则采用色彩深浅及光影明暗的变化展示花叶、水果和瓷瓶的立体感,尤其是瓷瓶肩部见于欧洲绘画而中国画绝无的“高光”手法,能令观者清晰地体会到西方油画的技巧。虽然画面没有落年款,但根据清内务府造办处的档案记载,此图应作于雍正十年(1732年),属郎世宁在中国的早期作品。
作为异域来客,为了使基督教广布中国,明末清初抵华的众多传教士们采取了将东西方文化相融合,而后循序渐进地推行教义的传教策略,郎世宁无疑是一位彻底的实践者。尽管此图中他对静物的表现技法源自欧洲油画,然而其内容反映的却是蕴含华夏民族两千余年文化精髓的风俗。正是由于借助兼得中外、博取东西的折衷技巧与迎合中国皇帝趣味的题材择选,才使郎世宁成为深得雍正、乾隆两位帝王赏识、并且大加重用的西洋画家,他有为数不少的画作存世亦得益于此。
款署:“臣郎世宁恭画”,下钤二印,印文模糊不辨。鉴藏印有“乾隆御览之宝”。
清朝中期郎世宁《马术图》赏析
《马术图》轴,清乾隆,郎世宁等绘,绢本,设色,纵223.4厘米,横426.2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阿睦尔撒纳与初登准噶尔部汗位的达瓦齐因利益冲突而相互交战,阿睦尔撒纳战败后,请求归附清廷、谒见乾隆皇帝。对于阿睦尔撒纳的主动投清,乾隆皇帝大喜过望。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杜尔伯特三车凌、阿睦尔撒纳等人的归附,他进一步了解到准噶尔内部的情况,从而坚定了借准噶尔部内乱之际出兵的信心,以完成祖父康熙帝、父亲雍正帝“两朝未竟之业”。考虑到阿睦尔撒纳还未出过痘疫,因此觐见地点选在避暑山庄,时间定在寒冷的冬季。
这一年的十一月十五日,乾隆皇帝于山庄内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后,又招待阿眭尔撒纳与蒙古族的和特部班珠尔、杜尔伯特部的纳默库等人一道观看了精彩的马术表演。为了纪念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盛大聚会,乾隆皇帝命西洋画师郎世宁组织宫廷画家们对此进行了纪实性描绘。此幅与《万树园赐宴图》同为宏幅巨制,表现的人物众多,但经作者合理有序的布局,则显得动静相宜,杂而不乱,使主要人物被突现出来。画家并没有将乾隆皇帝特意画高画大,或安排在画幅的中心位置以引人注目,而是表现他骑花马位于由王公大臣组成的锥形队列的前端,或端坐于众人相抬的肩舆上,经画师的巧妙设计同样使人感受到乾隆皇帝威严的震撼力,从而使他成为画面中最重要的角色。
清朝中期郎世宁《乾隆帝岁朝行乐图》赏析
《乾隆帝岁朝行乐图》轴,清乾隆,丁观鹏 郎世宁等绘,绢本,设色,纵305厘米,横206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款识:“臣郎世宁、沈源、周鲲、丁观鹏合笔恭绘。”下钤“臣沈源”朱文方印、“恭画”白文方印。幅中钤乾隆皇帝“八徵耄念之宝”、“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太上皇帝之宝”鉴藏印。
这是由中西画家共同创作的一幅画,擅长人物肖像写实画的郎世宁画乾隆帝像,中国画家沈源、周鲲、丁观鹏等人画小童、房舍、树木。这件中西方绘画艺术在皇权之下有机交融的成功之作,不仅渲染出了皇家岁朝喜庆祥和的热烈气氛,同时展示出了乾隆帝与诸皇子间融融的亲情。
乾隆帝继承皇位后,许多方面都承袭前朝典制,每遇汉民族历代相承的传统节日,如元旦、上元、清明、七夕、中秋、重阳等,他都要求在皇宫中举行相关的庆祝活动。在众多的节令中,他对新年伊始的第一天,即岁朝(元旦),尤为重视,每到这一天,他要与家人团聚在一起,在宫苑内点竹放炮,祈求平安吉祥。同时他还要认真地书写《心经》一册,以示庆贺。图绘乾隆皇帝与皇族子弟在庭院内点炮竹,庆贺岁朝的热闹场景。其慈祥的目光,温柔的举止,显现出他身为帝王之外,作为普通家长的一面,令画面充满无限的爱意与温情。
清朝中期郎世宁《乾隆皇帝弋凫图》赏析
《乾隆皇帝弋凫图》轴,清乾隆,郎世宁等绘,绢本,设色,纵258.6厘米,横171.8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图轴画套粘有旧签,题:“乾隆七年十月吉日”。乾隆七年(1742年),乾隆皇帝时年32岁。钤乾隆皇帝“八徵耄念之宝”、“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太上皇帝之宝”鉴藏印。
此图是乾隆皇帝谕令宫廷画家绘制的巡狩题材系列作品之一。图绘在远山连绵、云雾簇涌,水木清华的静谧环境中,乾隆皇帝弯弓搭箭立于水际岸边,意欲射杀野鸭的场景。一向胆小而机警的鸭子们对自身所处的危险境地毫无察觉,它们在温暖的阳光下浮水而游,惬意十足。此时静寂的氛围反而把鸭子们即将落荒急逃的动感效果渲染得更为强烈。
此图中的乾隆皇帝和马匹,以西方素描法及明暗法、透视法表现,当出自西洋画家郞世宁之手。图中山石树木,其皴擦点染法,可见宋元遗风,当为中国的宫廷画家所绘,中西画家合璧的此幅画作生动地再现了乾隆皇帝的狩猎生活一景。
清朝中期郎世宁《丛薄行诗意图》赏析
《丛薄行诗意图》轴,清乾隆,郎世宁、方琮绘,绢本,设色,纵424厘米,横348.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本幅有于敏中墨题,款识:“御制丛薄行,臣于敏中奉勅敬书。”
十七世纪初,新疆回部首领大、小和卓木兄弟搞分裂,其反叛行为受到了乾隆皇帝的坚决镇压。与此同时,与回部相邻的布鲁特部派出使臣觐见乾隆皇帝,表示对清政府的归顺。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的九月初三日,布鲁特使臣来到了木兰阿济格纠围场,向正在那里围猎的乾隆皇帝称臣。他们的归顺无疑削弱了和卓木兄弟的反清势力,对促进清军围剿回部起了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因此,乾隆皇帝对他们的归降极其重视,不仅在山庄内多次赐宴、赏灯、观烟火,还破例让这些未经出痘的使臣随驾进京。
根据于敏中为乾隆皇帝代笔所书《丛薄行》而知,此图描绘的是乾隆皇帝在围场狩猎后接见布鲁特使臣时,索伦侍卫贝多尔将徒手生擒的幼虎敬献给他的情景。此图场面宏大繁复而又具体入微。时年48岁的乾隆皇帝斜背箭袋坐于马上,气宇轩昂,来自布鲁特的使臣们则心存畏惧地恭立一旁。乾隆皇帝及使臣们具有肖像画的特征,是研究清代宫廷历史以及民族史的重要资料。此图作为乾隆皇帝凭借国威降服四方和赞誉侍卫骁勇之作,曾在西苑瀛台听鸿楼下的东墙处悬挂。
清朝中期郎世宁《乾隆皇帝殪熊图》赏析
《乾隆皇帝殪熊图》轴,清乾隆,郎世宁等绘,绢本,设色,纵259厘米,横171.6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钤乾隆皇帝“八徵耄念之宝”、“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太上皇帝之宝”鉴藏印。
此图是乾隆皇帝谕令宫廷画家绘制的巡狩题材系列作品之一。图绘30余岁的乾隆皇帝在田野里与黑熊相遇的场景。作者为了表现乾隆皇帝的勇猛剽悍,不仅绘他独自与熊对峙,毫无惧色,而且将本是强大的黑熊描绘得怯弱胆小,其畏缩在树后紧张的神态,烘托出乾隆皇帝履险如夷的帝王风范。
文献记载,乾隆皇帝在12岁随祖父康熙皇帝到永安莽喀围场狩猎时,就表现出了面对凶猛的黑熊,临危不惧的胆量。事后,康熙皇帝曾发出“是命贵重,福将过余”的赞叹。
从笔法上分析,图中乾隆皇帝及胯下之马,由擅长写真的西洋画家郞世宁绘制,熊及点景的山石树木由中国宫廷画家勾描。图中大面积飘荡而迷蒙的浮云,既扩展了画面的远近景空间距离,又以其轻盈柔美的形态,将本是人熊对峙的生死局面变得安宁平和。
清朝中期郎世宁《乾隆皇帝射狼图》赏析
《乾隆皇帝射狼图》轴,清乾隆,郎世宁等绘,绢本,设色,纵259厘米,横172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图轴画套粘有旧签,题:“乾隆七年三月吉日”。乾隆七年(1742年),乾隆皇帝时年32岁。钤乾隆皇帝“八徵耄念之宝”、“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太上皇帝之宝”鉴藏印。
此图是乾隆皇帝谕令宫廷画家绘制的巡狩题材系列作品之一。图绘在山清水秀、层林尽染的围场,乾隆皇帝独自拍马急驰,顺其箭头所指可见一只逃命的狼。全图动感极强,富有生趣。
图中乾隆皇帝及其胯下白马当由宫中的西洋画家郎世宁主绘,他以细腻的手法,将乾隆皇帝充满自信的神态和娴熟的搭弓拉箭之姿表现得准确传神,虽然乾隆皇帝的箭还在弓上,但是仍可以感受到狼将在瞬间饮箭而亡的后果。郎世宁把本是一场血腥的结局描绘得既轻松又毫无悬念。图中的山石树木由中国宫廷画家所绘,在设景布势上采用传统的“散点透视”法,将高远、平远和深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将有限的画面扩展成一开阔的跑马猎杀舞台。
各具特色的东、西方绘画艺术风格,虽然在同一幅画上表现得不很统一,但它终归是中西方文化的一次有机的交融,这也是乾隆朝宫廷绘画的一大特点。
清朝中期郎世宁《乾隆皇帝射猎图》赏析
《乾隆皇帝射猎图》轴,清乾隆,郎世宁等绘,绢本,设色,纵115厘米,横181.4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款识:“臣郎世宁恭绘。”下钤“臣世宁”白文方印、“恭绘”朱文方印。乾隆皇帝御题诗三首,款署:“南苑行围即事三首,乙亥暮春御笔。”钤“乾隆宸翰”白文方印、“得象外意”朱文方印、“研露”朱文长方印。“乙亥”是乾隆二十年(1755年),乾隆皇帝时年45岁。
此图表现乾隆帝及近亲王公大臣在南苑猎场捕射野兔的动感瞬间。作者通过骑在骏马上精悍的人物与狂奔逃命的野兔准确而且传神的刻画,成功地展示出乾隆皇帝娴熟的骑技和尚武骑射的创作主题。从乾隆皇帝的御制诗中可知,他此次南苑狩猎“是日凡中八兔”,可谓战绩骄人。从笔法上分析,图中乾隆皇帝的肖像及马无疑应出自郎世宁之手,山石树木等衬景则来自中国的宫廷画家之笔。
乾隆皇帝作为以畜牧、游猎为主的满族人后裔,严格遵守被清朝诸先帝奉为“满洲根本”、“先正遗风”的骑射尚武典制。他通过带有游乐性质的狩猎活动,将满族人弯弓射箭的传统习俗发扬光大。乾隆皇帝为了弘扬这种尚武精神,谕令宫廷西洋画师郎世宁以及中国宫廷画家创作了数十幅专门表现他行围狩猎场景的画作,此图便是其中之一。它们真实地记录了乾隆皇帝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紧张而热烈的狩猎情景。同时,展示了乾隆帝行猎时所使用的枪、戟、箭等各种兵器,为研究乾隆朝的皇室武备无疑提供了难得的形象资料。
清朝中期郎世宁《乾隆皇帝挟矢图》赏析
《乾隆皇帝挟矢图》轴,清乾隆,郎世宁等绘,绢本,设色,纵259厘米,横172.2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无作者款、印。钤乾隆皇帝“八徵耄念之宝”、“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太上皇帝之宝”鉴藏印。
此图是乾隆皇帝谕令宫廷画家绘制的巡狩题材系列作品之一。图绘30余岁的乾隆皇帝骑于马上,独自欣赏其御用箭的情景。其御用箭的种类名目繁杂,形制多样。镞有铁、铁镀金、象牙、角、骨、木等质地。柯多取材于杨木、桦木。羽则选用一些罕见的或富有艳丽色彩的飞禽羽毛。凡行猎时射中过猎物的羽箭,均在其上刻留功绩,贮藏不用,以便用来告诫后世子孙“勿忘武备”。
从笔法上分析,此图中乾隆皇帝的肖像及白马系由擅长写实的西洋画师郎世宁绘制。郎世宁在运用中国绘画工具对马匹加以晕染的基础上,又巧妙地吸收了西洋画光影的技法,利用光线明暗的变化,以深浅不同的色调,真实生动地表现出马的体积、肌肉和皮毛的质感。图中的山石树木当出自中国画家之手。开阔的水域、清秀多枝的树木配上乾隆皇帝优雅的赏箭动作,不失为一件中西画家合璧的精妙之作。
清朝中期郎世宁《乾隆皇帝大阅图》轴2赏析
《乾隆皇帝大阅图》轴2,清乾隆,郎世宁绘,绢本,设色,纵430厘米,横288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画幅左上角乾隆帝自题诗一首:“廿年一举宁为数,周礼分明节侯论。便设军容示西域,佇看露布靖坚昆。好齐以暇千旓飐,既正还奇万礟喧。风日晴和士挟纩,非予恩也总天恩。南苑大阅纪事一律,戊寅仲冬御笔。”下钤“惟精惟弌”白文方印、“乾隆宸翰”朱文方印。又钤三朱文方印:“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八徵耄耋之宝”、“信天主人”。“戊寅”是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
本幅无作者的款印,根据《清高宗实录》(卷五七零)记:令西洋画师郎世宁“为画舫斋后金板墙画白绢画《大阅图》一幅”可知,此图当出自宫廷画家郎世宁之手。作者在西洋解剖学的基础上,运用明暗画法,以深浅、浓淡不同的中国画颜色,渲染出人物面部凹凸起伏的骨骼变化,在细腻逼真的刻画中,烘托出弘历睿智、庄重的内在精神,以及耀武扬威的帝王之气。作者在创作上还充分发挥了欧洲绘画注重立体感及透视的特点,运用细腻的笔法和巧妙的高光处理,真实地再现了马的皮毛、马靴及盔甲等不同物体的质感,同时展示出高宗弘历御用的马具如马鞍、马鞭及在马上使用的武器如弓箭、盔甲等等,做工考究,装饰华美的特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宫廷造办处的匠作水平已经达到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
清高宗弘历作为清入关后的第四任皇帝,始终认为“骑射乃满洲之根本”,为此,他极其重视军队的建设,通过南苑阅兵、木兰秋狝、南海冰嬉等种种活动,来促使八旗兵保持强大的战斗力。依照本图的御制诗可知,该图描绘的是弘历亲临南苑(今北京南)检阅八旗将士时的英武之姿。此次大阅正值清军与西域的霍集占兄弟激烈交战之际,所以,高宗弘历除按惯例巡视八旗军的队列及各种兵器、火器的操练活动外,还暗含有向叛军炫耀清王朝的实力与军威之意。
清朝中期郎世宁《弘历雪景行乐图》赏析
《弘历雪景行乐图》轴,清,郎世宁等绘,绢本,设色,纵486厘米,横378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本幅款署:“臣郎世宁、沈源、周鲲、丁观鹏合笔恭绘”,钤“臣世宁”、“恭画”印2方。钤清乾隆内府诸收藏印。
由于中国皇帝“唯我独尊”的封建理念,在欧洲受过系统西画训练的传教士画师在进入宫廷之后,不得不改变一些绘画习惯以适应和取悦于中国君主,这使得大量宫廷绘画作品需由中西画家合作方能协调冲和,同时也为宫廷建筑绘画“中西合璧”风格的形成提供了一个前提。此幅即为意大利画家郎世宁与当时几位著名的中国宫廷画家合作,描绘乾隆皇帝与众多皇子新年在宫苑赏雪的情景。从技法上分析,图中人物由郎世宁绘制,而屋宇、树石背景则为中国画家补画,这使得海西画法的写实画风与逼真的效果直接体现在画面上,而在审美情调与营造意境上又不背离中国的传统习惯,因而此幅虽为众多中西画家的合作,却不显丝毫生硬牵强,反映出宫廷建筑画“中西合璧”的新画风。
由题记“乾隆戊午”可知此图作于乾隆三年(1738年)。
清朝中期郎世宁《乾隆皇帝阅骏图》屏赏析
《乾隆皇帝阅骏图》屏,清乾隆,郎世宁绘,纸本,设色,纵134.1厘米,横138.2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款识:“臣郎世宁恭绘。”下钤“臣郎世宁”白文方印、“恭画”朱文方印。本幅上方钤“乾隆御览之宝”。
图绘年约40岁的乾隆皇帝,一身休闲的高士装扮,在雕梁画栋的游亭内,品茶赏马的景致。马,是乾隆皇帝重要的交通工具之一,他每每出宫巡视各地或秋狝狩猎均要带上良驹快马以备随时骑用。于是各地尤其是游牧民族地区一旦有良种马,纷纷敬献宫廷,以邀恩宠。乾隆皇帝对献上来的马非常重视,不仅对它们精心驯养,而且还令宫廷画家将它们画下来,以作永久的纪念。
郎世宁年轻时受过较为系统严格的绘画训练,是清宫最重要的画马名家。他笔下的马无论是奉敕依照真马写生,还是根据自己的观察而创作的人马画、群马图,均形神兼备,这与他拥有严谨的西洋解剖学,坚实的素描功底密不可分。图中种类繁多的树木和陡峭的山峦应由中国宫廷画家所绘,其茂盛的树木与开阔的水域、苍茫的远山相互映照,显现出疏密变化的节奏,同时,也生动地表现出夏季郊野的幽静和湿润。从画面来看,背景的山石当出自中国宫廷画家金廷标之手。
此图为贴落式装潢,四周以蓝色绫圈边,画心污迹较重,应该是绘成后贴于某宫或某殿以便乾隆皇帝随时观赏之作。
清朝中期郎世宁《万树园赐宴图》赏析
《万树园赐宴图》轴,清乾隆,郎世宁等绘,绢本,设色,纵221.2厘米,横419.6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乾隆十八年(1753年)冬,厄鲁特蒙古四部之一的杜尔伯特部由其首领车凌、车凌乌巴什、车凌孟克(史称三车凌)三台吉率领所属三千多户、一万余众离开多年游牧的额尔齐斯河,投奔至清廷管辖地乌里雅苏台。乾隆皇帝深知他们的归附对清朝的民族统一有着积极的作用,对安定战乱频繁的蒙古族准噶尔部也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因此分别册封他们亲王、郡王、贝勒等爵位,赏赐大量金银、玉器、瓷器、绢帛等物品,并于乾隆十九年(1754年)五月,在避暑山庄的万树园举行隆重的宴会,对他们进行了热情的招待。宫廷画家郎世宁等人奉旨对这次宴会进行了纪实性描绘,所作《万树园赐宴图》真实地再现了这次民族团结的盛会。
清朝中期郎世宁《乾隆皇帝围猎聚餐图》轴赏析
《乾隆皇帝围猎聚餐图》轴,清乾隆,郎世宁绘,绢本,设色,纵317.5厘米,横190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款题:“乾隆十四年四月奉宸院卿臣郎世宁恭绘。”下钤“臣郎世宁”白文方印、“恭画”朱文方印。乾隆十四年(1749年)乾隆皇帝时年39岁。
此图构思匠心独运,盘膝而坐的乾隆皇帝,虽然形象并不高大威猛,也未居于画面的突出位置,但是,他身后有全图色调最鲜亮的明黄色宝帐作陪衬,宝帐的后边又有全图最高耸的山峦作屏障,加上两边侍从官兵成八字形的分布,从而将本不醒目的乾隆皇帝烘托成全图的中心主体,从而也十分自然地突出了乾隆皇帝不怒自威的皇权地位。据专家考证,在画上写明郎世宁曾担任“奉宸院卿”官职的仅此一件。这大约是郎世宁参与设计长春园西洋楼建筑时担任的职务。
乾隆皇帝承袭祖制,把骑射尚武奉为“满洲根本”。为了练习骑射技术,从乾隆六年至三十五年(1741-1770年),他几乎每年都要至木兰围场或南苑狩猎。每次狩猎结束后,侍从们都要把猎物先呈献给他,由他根据每个人捕获猎物的多少、执勤的优劣,分别论功行赏,注册备案,然后他再与侍从们一道分食所获之物。图绘乾隆十四年(1749年),乾隆皇帝一行围猎结束后,正等待侍从扒鹿皮、切鹿肉、烩鹿汤、烤鹿肉享受战利品的情景,画面写实而富有生活气息。
清朝中期郎世宁《乾隆皇帝落雁图》赏析
《乾隆皇帝落雁图》轴,清乾隆,郎世宁等绘,绢本,设色,纵259厘米,横171.6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无作者款识、印章。钤乾隆皇帝“八徵耄念之宝”、“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太上皇帝之宝”鉴藏印。图轴画套粘有旧签,题:“乾隆七年九月吉日”。乾隆七年(1742),乾隆皇帝时年32岁。
此图是乾隆皇帝谕令宫廷画家绘制的巡狩题材系列作品之一。图绘乾隆皇帝在悬崖石壁处,弯弓射雁的情景,表现了乾隆皇帝极强的反应能力和精准的骑射功力。
根据图中所运用的绘画技法分析,此幅是件中西画家合璧之作。图中乾隆皇帝的肖像及坐骑白马、大雁由西洋画家郎世宁所绘,其笔法细腻,造型准确,尤其将大雁中箭后向下滑行时的动感,及乾隆皇帝箭发后,手由动到静的瞬间都表现得恰到好处,显示出作者具有较强的观察力和表现力。图中点景的山石、树木及溪流当出自中国画家之手,笔墨法度严谨,点染娴熟,得宋元人古意,高大的石壁与树木、曲水共同营造出一个清幽的狩猎环境,将本是伤残的行猎活动点缀得惬意而温馨。
清朝中期郎世宁《乾隆皇帝刺虎图》赏析
《乾隆皇帝刺虎图》轴,清乾隆,郎世宁等绘,绢本,设色,纵258.5厘米,横171.9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无作者款识、印章。钤乾隆皇帝“八徵耄念之宝”、“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太上皇帝之宝”鉴藏印。
本图绘30余岁的乾隆皇帝与侍卫手握长戟,跨步向前欲刺猛虎的场面。作者运用对比的艺术手法,通过表现猛虎在乾隆皇帝的威逼下,止步不前的受惊情景,衬托出乾隆皇帝临危不惧的帝王之气。在形象上,作者为了烘托乾隆皇帝的高大,将本是兽中之王的猛虎,画得既小又弱,全然一副虎落平阳被犬欺的可怜之相。全图笔法细腻,准确地描绘出不同身份的人物所具有的不同举止及表情。从笔法上分析,画面上虽然无作者款印,但乾隆皇帝画像当为擅长写真的郎世宁所绘,虎及树木、山石等出自中国宫廷画家之手。
作为游牧民族出身的满族皇室,乾隆皇帝从12岁开始便随祖父康熙皇帝前往热河、南苑打猎。继帝位后,骑马射箭更是成为其宫廷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对此,乾隆皇帝谕令宫廷画家创作了大批表现其行猎瞬间的作品,以为纪念。通过这些作品可见飞禽走兽尽在其巡狩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