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影壁
在老北京的四合院中,影壁是较为重要的建筑元素。影壁是由“隐避”演变而成,源于它的“隐避”功能。古时人们认为,门内为“隐”,门外为“避”,影壁就建在与大门保持一段距离而对着大门的地方,因为它立在建筑物的前端,起到阻挡外人视线,使之不能对院内一览无余,具有“隐”的作用。同时它供人在进院前停歇或整理衣冠,一般是不准车马和行人通过的,必须绕道而行,这叫“避”,以后就惯称影壁,俗称照壁、照墙。
中国古代对影壁的建设有严格的等级划分,比如最早在春秋时期,《礼记》记载:“天子外屏,诸侯内屏,大夫以帘,士以帷”,所以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建造影壁。到了明清时期,寻常百姓才可以建造。北京作为古都,从皇家到寺庙、普通民居,都保留了不少精美的影壁,颇具欣赏价值。
皇家影壁舞祥龙
作为封建社会最“豪”的“大户人家”,皇帝住的地方也是有影壁的。北京故宫的格局是由里三层,外三层,层层严密分隔成若干院落,包裹着至高无上的皇帝起居地。院内按其功能建造大殿、寝宫、配殿、阁楼、花园等等,其中门前影壁建筑有多座,影壁上图案内容多以牡丹、荷花、枝叶、水草以及仙鹤、鸳鸯、水鸟等为主。不过,内廷西六宫的西南太极殿则不同,大殿南有一座影壁内容是琉璃挂件舞龙图案。这是故宫内除了著名的九龙壁之外,又一座以舞龙为图案的影壁。
太极殿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未央宫。未央宫之名源于汉朝,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由萧何监造,在秦章台的基础上修建成未央宫,因其位于汉长安城地势最高的西南角龙首原上,且在长安城安门大街之西,又称西宫。自未央宫建成之后,西汉皇帝都居住在这里,所以在后人的诗词中,未央宫已经成为汉宫的代名词。而明朝的未央宫也住过皇帝,嘉靖皇帝的生父明睿宗(兴献王)朱祐杬生于此宫,故于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启祥宫。明神宗朱翊钧在启祥宫中居住过十几年。
到了清朝,对启祥宫大修时,改名为太极殿。咸丰九年(1859年)对大殿及院落进行改造,把太极后殿与长春宫连通。太极殿面阔五间,黄琉璃瓦歇山顶,前后出廊。太极殿的殿门对着前院宫墙拐角,古人信风水,皇家也不例外,为了辟邪挡晦气,就建了一座高大的琉璃影壁,影壁幅宽10.4米,高约7米,石刻须弥座高1.6米。可能因这里住过嘉靖皇帝的父亲和万历帝,影壁的壁面上暗红色底色,主题是琉璃制祥云蟠龙图案,中间椭圆形图案是绿底祥云,两条黄龙围绕火焰球上下翻腾,四角上各有一个三角形绿底祥云舞蟠龙的图案,顶部为直脊黄琉璃瓦,影壁前植两棵柏树。
寺庙影壁艺术美
东城区禄米仓胡同有一座古刹智化寺。明朝初年,司礼太监王振自己出银两建了家庙,并在后殿竖立了自己的塑像和石碑。明正统八年(1443年)改建成佛教寺庙,次年正月初九英宗皇帝下旨“敕赐智化寺”。明、清两朝都对智化寺进行过扩建和修缮,清乾隆七年(1742年)山东道监察御史沈廷芳请旨将寺内的王振塑像和石碑拆毁。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寺内如来殿的精美木雕彩绘斗八藻井被卖到国外,最终由美国的费城艺术博物馆收藏。1949年后,政府对智化寺建筑进行了多次修缮,1961年智化寺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智化寺的第二层殿称智化殿,供奉着三世佛,佛像的背后是木板屏壁墙,一般情况下,佛像背后是手持方天杵的韦驮护法神,而这里的木板屏壁墙背后是彩绘佛教壁画,画称“地藏菩萨与十府冥王”,壁画宽4.67米,高约3米,为明代绘制壁画。壁画的中央所绘地藏菩萨头戴花冠,身穿袈裟,全身璎珞珠宝装饰。右手持锡杖,表示戒行精严,爱护众生;左手持摩尼珠宝,表示满足众生愿望。菩萨两侧各有六人,其中左侧身穿袈裟的比丘是道明和尚,右侧与道明和尚对应的是闵长者,左右侧其余十人为冥府十王。整个画面人物众多,构图严谨,色彩绚丽,线条流畅。尤其是地藏菩萨肌肤柔美,神情端丽,给人以超凡脱俗的感觉,仔细观察是清新明净的艺术享受。
二十世纪前期,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在考察智化寺后,认为其彩画“为明代彩画罕见的佳例”。
北京的古寺庙中有影壁的不少,除了智化寺外,关岳庙的影壁也较为有名。关岳庙在西城区鼓楼西大街149号,其建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原为清道光皇帝第七子醇贤亲王奕譞的祠堂,祠堂位于醇亲王府的北边,中间是鼓楼西大街。辛亥革命后,北洋政府将祠堂改庙,最后一层后寝殿内塑立关羽、岳飞像,把原醇亲王祠堂改称关岳庙。2006年5月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关岳庙坐北朝南,庙门隔着大街是醇亲王府大墙,墙内后罩楼、花园及佣人居住房布局复杂,为了辟邪,建筑了高大宏伟的琉璃影壁,影壁面宽32.8米,厚1.95米,高约6.5米。影壁顶部绿色琉璃瓦直脊带鸱吻兽,刻花纹的琉璃扣瓦和滴水,仿木椽檐;中部绿琉璃砖镶边,中间红粉刷墙,镶椭圆形琉璃挂件,上有“山石枝叶牡丹”图案,黑色山石,枝杈绿叶,绿丛中有15朵牡丹,周边12朵花蕾组成,四角各设有三角琉璃挂件;下部为汉白玉须弥座,基座高1.35米。整座琉璃影壁是2010年在旧影壁的基础上整体修复而成的。
民间影壁爱吉祥
延庆永宁镇历史悠久,永宁镇南大街黄甲巷4号院是一处清朝末年建造的民居院落。过去住着哥儿俩,都是买卖人家,邻街是广亮式院门,院门内南北各一座青砖砌二门楼,分南北二院,迎面墙是砖雕影壁。
这户人家的砖雕影壁非常讲究,磨砖对缝,砖的细缝做工考究,雕刻图案精美。图案背景环境是松树、青竹、梅花、莲蓬等;上有圆饼式的太阳,周围环绕祥云;下有山石岩块,图案中间穿插着一对仙鹤,一只站立,另一只飞翔;一对梅花鹿,雄鹿呈奔跑姿态,雌鹿口中衔着一枝灵芝;一只毛猴顽皮地寻找着什么,十分可爱。整个砖雕图案内容丰富多彩,雕刻精良,拼接严紧,寓意有“吉祥富贵”、“平安长寿”、“封侯挂印”、“梅开五福、竹报三春”等等中国民间吉祥的寓意。砖雕手法以浮雕为主,个别地方是透雕,很有欣赏价值。
影壁的四角各有一个三角形砖雕图案,上部两个三角形图案是两种不同的树,南边是葡萄枝叶,有一对小松鼠蹿上跑下;北边是松树,树干间有一对松鼠寻食找吃。下部两个三角蔓藤图案一样,周围边框为双竹节边。
两旁砖雕立体字对联:
上联:吉星高照平安宅
下联:福曜常临积善家
影壁的顶部砖雕仿木垂花檐,美观大方,原来还有突出来的砖雕灯笼,可惜不知道什么原因被砸毁了。壁檐为仿木椽圆扣瓦,滴水瓦头是圆眼大嘴小胡须的勇士脸图案,比较少见,最上边是平直硬山脊。影壁基座为砖雕须弥座,束腰部由七块不同的花草树木图案组成。这座民间宅院古砖雕影壁在北京地区是比较稀少的。
爨底下村的影壁也非常有名。该村又称川底下村,位于门头沟区西北的大山里,距北京城区90公里。明代初,山西的韩姓人家移民到此,繁衍至今。明清三百多年,村民主要靠经商、驮脚、留宿积攒财富。
村中古宅院21号是一处两层套院,大门有个转弯,墙上一幅壁画,前后院都有正房和东西厢房。这家房主最爱给大家讲述他家墙壁画上的“福”字图案含意:影壁的图案为“松柏合抱福”,就是福字两旁画一松一柏;中间的“福”字是老辈子留下来的,有百年以上的历史,这“福”字为白灰墙上黑墨书写字,字上画30朵梅花,叫梅花星,寓意“福星满天”。
最有讲究的是“福”字的笔画,“礻”旁的那点,形状似蝙蝠,音落“福”字,有生活福运之意;“礻”旁的下部分,形状似只奔跑的鹿影,引申“禄”字官运亨通之意;而右边的'一口田’像是草书的“寿”字形,祝人长寿之意。这样就形成了“福禄寿”的含意,大大丰富了原“福”字的内涵。房主对“福”字墙特别钟爱,逢客必讲,很多游客都在此留影纪念。
虽然在现在的建筑中,已经很少出现影壁,但它始终是我们传统建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于建筑学和人文学有着重要的意义,也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了解和保护老建筑中的影壁,对于文化的传承至关重要。(梁欣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