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迈入理性赛道,疫情触动长期需求,赋能投资将带来长期繁荣
中国的金融科技演进之路虽然经历风雨,却不改蓬勃之势。年初的疫情,让经济和生活停滞,也给金融行业警醒。如今行业重新进入理性赛道,科技赋能金融的时代已经来临,技术创新正在不断推动着金融科技行业滚滚向前。
2020年9月24日,由融资中国主办,融中集团、融中母基金研究院、融中资本协办的“融资中国2020(第八届)金融科技创新峰会”在北京隆重举行。
在“大数据、人工智能专场”论坛,领沨资本创始合伙人马宁,华软金科集团董事长王剑,奇安投资创始合伙人、CEO王鹏飞,同创伟业董事总经理杨晓敏,华软资本合伙人张可,海通开元执行董事章金伟做了精彩分享,曦域资本创始合伙人黄晓黎为论坛主持。
以下为演论坛内容精华,经融中财经(ID:thecapital)整理:
主持人(黄晓黎):很高兴跟各位一块分享金融科技产业的变局,首先请各位嘉宾简单介绍一下自己和自己所在的公司。
马宁:我是领沨资本创始合伙人马宁,领沨资本成立于2015年,主要投资大中华地区的金融科技行业,我们有美元基金和人民币基金,投了20几个项目。我们关注十个细分赛道, 2B的包括人工智能、网络安全、物联网、征信、支付等;2C方面包括消费、信贷、供应链金融、保险科技、投资科技等。我原来在人民银行总行工作过5年,高盛工作过13年,谢谢!
王剑:大家上午好!我来自华软金科,华软金科是华软集团旗下一家创新型的金融科技企业,我们业务理念是科技至新、金融至简,主要致力于为客户提供简单高效的解决方案和产品,我们的产品包括数字化转型整体解决方案、开放银行、企业大中台、供应链平台。我们主要服务对象包括创新型金融机构及成长型企业等,客户遍布全国,我们在北京、上海、山西、山东等地都设有分支机构,服务20多家国内银行,和上百家国内大中型企业客户。
王鹏飞:大家好,我是来自奇安投资的创始合伙人王鹏飞,奇安是由奇安信集团和国投集团联合发起的一只聚焦网络安全的专业投资基金,我们目前已经投资了20多个网络安全项目,不少都是服务金融行业的。过去几年,银行业或金融业是网络攻击重点领域,均是暴露网络安全风险的洼地,随着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我们享受到便捷服务的同时也出引了更大的漏洞和风险,所以我们也非常关注金融科技风险防范和网络安全问题。我们基金的使命和宗旨,就是希望能够构建网络安全行业生态,赋能创业企业成长,为金融科技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杨晓敏:大家上午好!我是来自同创伟业的杨晓敏,今年对同创伟业来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刚好是同创伟业成立20周年,同创伟业是国内最早一批私募股权投资公司,在多年的投资历程中,重点布局了科技企业,科创板开板一年多,同创伟业已有10家企业通过科创板上市,整体来说,目前已有80家企业成功上市。
我个人的背景是人工智能和TMT领域的投资人,我们内部也对金融科技面临的新的发展机遇重点关注,今天很荣幸能够来到这个峰会论坛,跟大家一起学习,探寻新的投资机会和发展机遇,谢谢大家!
张可:大家好,我是来自于华软资本的张可,华软资本成立12年以来,一直致力于新技术和创新领域的投资,通过12年的积累,沉淀了一支负责专业的团队,高管都有15年以上从业经验。我们也做了一些对金融科技有意义的事情,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 创立了以股权质押为抓手的投贷联动模式,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目前我们在湖南也落地了一只基金,对中小微企业提供联动模式的投融资支持。
第二, 我们旗下还有一块是针对二级市场的FOF对冲量化基金,目前也非常稳定,管理规模超50亿,年化收益也超过了20%。主要面对的客户都是一些大型金融机构和国企、央企,还有一些私人银行。
第三, 华软具有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针对成长性较强企业,及一些在成熟期遇到瓶颈的企业,通过投资并购、资源整合的方式成功退出,提升了目标企业行业的排名和行业地位。
我本人常年在国有银行工作近20年,也见证了金融科技在银行体系的发展。今天很高兴能够跟大家分享一些自己的经历和观点,感谢大家。
章金伟: 大家好,我叫章金伟,是海通开元TMT投资团队的负责人。海通开元2008年成立,是经中国证监会批准的由海通证券全资设立的一家股权投资机构。我们管理规模300多亿,投资项目300多家。
海通是比较典型的金融企业,除了证券业务,还有独立上市融资租赁公司海通恒信,境外也收购有银行子公司。所以整个集团对金融科技领域是重点投入的,我们的信息技术部门也专门成立了金融科技一级部门,每年加大这方面的投入,现在每年有近10亿的信息技术相关预算。我们也跟很多创业者,新技术合作伙伴一起践行金融科技在证券领域的应用,所以我们投资部门也是把这块业务当做我们集团的重点方向。这次很高兴过来跟大家交流、学习,谢谢!
疫情带来问题也成为契机
线上化成未来发展趋势
主持人(黄晓黎):谢谢各位!我们说金融科技的驱动力,大家都已经达成共识。我们这些嘉宾都身在这个行业,所以我们今天想谈谈问题,各位在不同领域遇到过什么样的难题?比如说科技跟业务结合落不了地,比如说不好赚钱,比如说监管,比如说中国哪些东西被卡脖子? 首先请有金融机构背景的章总,他在海通做TMT投资,每年预算也很高,有100多家供应商,所以我想听听他在这方面的见解,怎么去看这个行业?碰到了什么问题?
章金伟:我说得可能比较宏观一点。其实金融科技自国家推动以来,包括很多年前互联网金融很火的时候,从金融机构角度来说,我们还是希望这个行业更多的关注“科技”属性,所以我们基本没有投资交易类的项目。金融的本质是运用杠杆,杠杆要用牌照来支撑,很多交易业务,如果没有监管、没有牌照的限制,它其实可以无限制的做这个事情,风险就很大,结局大家也都看到了。所以我们更多考虑怎样让技术更好地跟传统金融机构结合,达到提高效率的结果。过去这么多年,我们一直沿着这个方向来投资。
目前行业最主要的问题主要在两方面:第一在需求端;第二在供给端。
需求端客户,包括银行、证券、保险及相关金融机构都在不断的加大投入,但很多企业的投入偏硬件或资源多一些,真正的国产的软件在配比上面不是特别够。我们调研了很多项目,惊讶地发现,信息技术部门每年给客户一百万的订单,感觉也就这么回事,但从这些合作伙伴角度,这可能是他的第一大客户,或者前十大客户。这说明,需求端在这方面的投入,需要观念的转变,还是需要大家一起想办法推动。
对供给端企业来说,做技术,业务增长不会那么快,所以就需要投资方跟企业有耐心,我们有时也会看到,可能一些企业做着做着就去涉足一些金融业务,或流量业务,可能让公司能够快速增长起来,但也有隐患。这是我的一些看法。
主持人(黄晓黎):章总其实说出了这个行业的普遍问题,大客户付费习惯和认知到底到了什么程度。每个金融机构科技投入预算都在增长,但实际去看,硬件端花了很多钱,在软件上是小投。另外,马上有益业务的这种他愿意付费,有助中长期发展的底层技术,见效比较慢的,很难做长期决策;另外,很多金融机构IT部的负责人,他们来自上一代IT时代,也需要建立新的认知。这个行业的主要参与人,包括科技部、IT部老大们怎么将战略和业务很好的衔接起来需要过程。下一个,我想听王剑总,刚刚说一百万的合同都觉得很大,作为服务方怎么看这个问题?遇到什么难题?
王剑:我们属于在一线直接服务客户的,感触更直接一些,我也分享一些我的体会。
第一, 今年疫情确实给所有行业带来较大影响,金融科技行业也不例外,今年一季度疫情还较严重,项目迟滞,给我们造成了直接影响,因为很多金融科技项目都在现场做,因此只能做一些远程服务。客观上影响业务进展。下半年好了很多,但地方性的疫情的爆发,我们有些团队也受到很大影响。
我们反思,疫情倒逼整个行业或技术做变化,这种远程在线服务可能在未来会成为一个趋势,线下的方式必然会受到影响。我们感觉到客户也比较认同这一点,很多金融机构也在探索在线化、远程化的服务模式,跟我们合作。所以说疫情既是问题同时也是契机。
第二, 这几年,技术的迭代非常快,从服务客户角度讲,必须快速有响应,原来做一个项目,可能一年两年,金融机构原来也比较认同,因为监管要求较高,出于安全考虑,宁可慢一点也要把它做好。但现在这个时代背景,这种方式已经响应不了技术迭代的速度。很多新技术的应用都是以月为单位或者以季度为单位就要从研发到应用层面。这样必须要拥抱新技术的发展,必须要有比较轻的架构来适应它,而不是原来臃肿的金融机构体系。
举例子来讲,银行从核心到外围整个前中后台,原来都是一个烟囱式的结构,互相独立,哪段出的问题再继续往上搭,几年之后效果非常好,现在技术的迭代不支持这种方式,必须要做一些变革,所以我们也在做一些数字化转型设计。
第三, 从投资的角度来讲,赛道比较臃肿,参与方非常多,金融机构自己做金融科技,大的互联网企业在做金融科技,阿里、京东、腾讯都在做,市场上一大批企业也在做。非常专注于某一个细分领域的成长型、创新型的金融科技企业,目前发展也非常迅猛,包括具体着重于安全的、着重于视频的,着重于各个方面的,他们做的也非常大。
我们认为现在有一些重复投资,这是当前这个阶段面临的一个难题,大家都看到金融科技是蓝海,现在往红海去转变,都从这个赛道里找机会,再加上技术迭代非常快,在这个大的背景下,怎么在这个市场里找到自己的位置,能够有自己的特色,能够有一席之地,都是很实际的问题。
主持人(黄晓黎):感谢!确实疫情触动了长期的需求,大家越来越重视在线化、远程、云化。另外,行业变化非常快,仔细看,金融科技前期积累较慢,但是到了一个临界点,它会发展很快,尤其在新的领域,基于数据的智能化会更快,通过数据能够建立一个高壁垒。所以我觉得投资人要有耐心,但也要明白这种公司的发展周期,它的生命周期跟原来互联网公司不同,我们要在相应的阶段赋予它资金能力。另外也讲到赛道拥挤,我想听听马宁总的意见。
马宁:感谢黄总!领沨资本专注于金融科技赛道, 2012年我在高盛的时候,就觉得金融科技投资是一个又长又宽的赛道,中国和美国目前已成为世界最大最重要的金融科技大国强国,在美国上市了很多金融科技企业,包括中国两个巨无霸蚂蚁金服、金融数科。
科技发展实际上伴随着人类的历史,因此赛道宽广,能够容纳不少基金及企业。我们专注十个细分赛道,有网络支付、征信、新型消费金融等。现在蚂蚁也提了消费金融,从这个角度,大家看到金融板块和金融科技板块的上市公司市值占到整个上市公司市值的50%,金融科技至少能占到10-20%,这其实是一个值得专业化的赛道。
第二,这个赛道也可能会涌现一些有专业化分工的公司,因为金融科技要做好的确不容易,一要懂科技,二要懂金融机构的需求,三要懂监管。我们的团队有从人民银行、蚂蚁金服等金融机构出来的,是一个复合型的团队。综合性基金投金融科技投的很好,因为他们本身有产业背景,有互联网背景,从互联网产生了很多金融科技应用,也是非常好的。
整体来看,科创板也特别支持金融科技上市,年初也专门说金融科技可以上市,很多大数据公司开始报备,我们对这个赛道充满信心。
数据是宝藏
有待深度挖掘
主持人(黄晓黎):感谢马总!这个赛道足够宽,大家不用怕。但是疫情之后很多项目没钱去投,对创业者带来很大困难。有些机构因为规模受限,真正投下来的钱也非常少,在财务数据很难证明价值的时候,机构确实很难融资,如果等它一两年,可能会有很好的发展。所以还是希望更多的钱进来,促进行业发展,希望大机构多投一点这个赛道。
杨晓敏:我们积极来参加这个会,就是想向大家学习。我简单从技术投资人的角度讲一下我们看到的投资逻辑和遇到的问题。金融科技的发展常被分为上半场和下半场,上半场就是第一阶段硅谷挑战华尔街,用新手段颠覆传统金融格局,在国内的落地就是2C互联网流量那套模式,直接搬到金融领域来。最终的结果大家也看到了,受到各种各样的监管,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在这样的发展情况下,大家在摸索中进入了第二阶段,科技企业和金融机构形成合作关系,发展的越来越正向。在这过程中,走向舞台中央的明星公司是一些技术公司,所以这也是我们在AI\TMT火热的时期重点关注金融科技领域的原因。
在这种形势下,金融科技企业本身也属于IT服务,梳理这些企业会发现金融领域的客单价非常高,以至于我们完全无法忽略。
从技术维度来看,金融行业相比其他行业有非常好的数字基础,像教育、医疗等行业最大的问题就是数据结构化不够,再好的人工智能技术也不行。所以金融机构有这样的优点,使其智能化领先于别的行业。所以我们从数据的角度重点把握数据流通、数据资产两部分。
首先说数据流通,基于安全的考虑、技术的考虑、监管的考虑,我们对数据的使用还是受到一定限制,金融机构大都使用自己的内部数据,参考外部第三方的公开数据,但是数据在机构不同实体之间的流动始终限制了数据挖掘的程度。数据是宝藏,但是我们并没有把它完全开发出来。所以我们现在也关注一些数据流通相关的技术,比如多方安全计算,数据动态脱敏,区块链等,促进数据在产业内和产业外的流通,我们在上面做一些智能化产品,发挥数据的价值。
还有数据资产的机会,现在我们看到的数据更多是结构化的、静态的线上数据,下一步我们可能要往线下数据转移,甚至利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及其他的智能方式收集数据,形成巨大数据资产,然后在数据资产上开发出更多新的金融产品。
至于问题,我们不能指望现在像第一阶段一样野蛮生长,要有耐心。另外也要抵制诱惑,你可能会看到很多赚大钱机会,但是应不应该做,要好好把握。我就说这些,谢谢大家!
主持人(黄晓黎):感谢杨总,以数据为核心的投资策略是金融科技行业的核心。数据流动过程中我们首先想到了安全问题,金融对安全的要求也非常高,而且变化大,数据的流动正是变革的核心,请问王总,从您的角度怎么看这个行业问题,发展机遇在哪里?
王鹏飞:金融科技带来的益处,一是降低了数据的管理成本,二是提升了效率,第三促进了金融创新。
但挑战也有三个:
第一, 由于科技和金融的结合,使得传统金融的风险,包括合规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分析、系统分析等这些传统金融风险外溢,不仅在表内,也反应到表外去了;
第二, 技术带来了漏洞,使网络安全问题更加凸显,无论银行还是保险都有发生,从安全角度上来讲,体现在网络本身的风险问题和数据安全问题,在银行业表现的更加突出,包括个人信息的隐私、交易信息等;
第三, 传统业务流通过高科技手段全部转化成信息流之后,风险的传播速度和传染性都进一步增强,使得传统风控手段难以奏效了,给监管也带来了更大挑战,所以也涌现出监管赛,我们也非常看好这个产业。因为新的安全和新的风险是新技术带来的,所以监管科技也是用技术手段防御风险,都是服务于前两个目的。
现在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应用的都非常充分,下一步,人工智能依托大数据、云计算可能推动整个金融化时代的到来。还有区块链,区块链在国家把握主航道的情况下发展会非常快,区块链是一个更加底层的技术,将为金融科技的基础架构和交易机制带来新的变化。所以这些技术,都将为监管科技乃至整个金融科技的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金融科技的基础应该在金融
既要创新又要融合
主持人(黄晓黎):监管科技越来越受到重视,说实话,只有监管有能力拿全数据,它是最好的运用场景,监管对新技术的这种宽容,有利于整个行业技术应用的发展,而且如果对监管有用,整个行业的延展性就会变的更好,技术公司也能够实现真正的价值。
所以我觉得监管科技要起到“龙头”带动作用,将整个行业拎起来。最近我们对监管科技的发展也有美好的期待。华软投资的形式多样,你也来讲讲对金融科技投资的观点。
张可:谢谢主持人!有人说金融科技是科技为主,我不完全同意,因为我本身是从金融行业出来的,我觉得金融科技的基础应该还在金融,它一定是金融的一种需求、一种创新导致了技术的迭代跟服务。技术越过需求,举着大旗,穿着华丽的外衣割韭菜是我们非常不愿看到的。
金融科技有两个主题词,一是创新,一是融合。只有创新才有发展,发展到一定阶段还要融合。只在一个大烟囱上搭架构,就会变得非常臃肿。
从金融科技企业融资角度,实际上不是市场没钱,只是有些渠道不通,或者方式方法大家没找到。以前我在银行工作遇到这种中小微企业,一般都会问他,你规模有多大?盈利是多少?你净资产多大?你有什么抵押物或者担保手段?很难突破这个瓶颈。
华软多年来积累的一种模式,就是针对这种有核心技术、成长性又非常强的中小微企业,依据我们自己开发的知识产权评估体系,与担保公司一起在银行进行融资。通过这种模式,与企业建立了紧密合作。这种模式解决了小微企业,特别在初创期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目前来说,中国金融科技发展过热,实际上中国金融市场不是很发达,举两个例子:
一是我们人均信用卡持有量,中国14亿的人口,两人不到一张,而美国一人有4、5张信;另外,我们有一亿多经济体,70-80%还没有向银行拿过钱,不是不需要,我想有一大部分是拿不到,反应出我们的一些服务跟不上。所以我们从投融资的角度,希望能够提升我们的服务质量、服务水平,大家共同成长。
技术让金融业务降本增效
将带来真正的繁荣
主持人(黄晓黎):谢谢张总!刚才谈到了很多人没有信用卡,当然有很多人有花呗,还有很多小微拿不到钱,正有待于一些创新持牌机构+技术公司通力去合作去推动解决。技术带来的改变聚焦一个公司可能很微小、但跳出来看整个细分行业的发展,都是低估了它的发展速度。最后这一轮,每位嘉宾讲讲对这个行业未来发展格局的判断,或近期在做的事,给在座的嘉宾一些启示。
我们是把金融科技分为2B、2C两个赛道, 2B方面,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网络安全、物联网我们都非常看好;中国的金融产品也有消费升级,2014到2015年,是消费信贷的好时机,随着GDP提高,保险科技和投资科技需求增多,产业互联网带动的以区块链为基础的供应链金融是我们未来布局的对象。
每次讲到宏观行业都觉得有各种问题,但是每次看企业的问题也确实看到中国的不管是企业家精神、管理能力和技术能力在过去十年、二十年都有非常长足的进步。
马宁:我们是把金融科技分成两个赛道,一个是2B,一个是2C。2B就是所谓ABCDS,我们也看到疫情过后,金融机构都增加IT的投入,中国的IT不管是硬件和软件,投入是非常大的,这里面也会涌现出非常多的创业公司,所以在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网络安全、物联网方面我们是非常看好的。人工智能方面我们过去也投资了一些企业,这一块还在继续深挖。物联网是一个新的行业,万物互联以后,就有安全,所以安全我们也特别看好。
刚才大家也都提到2B企业在中国收钱不太容易,每次讲到宏观,都发现各种问题,但也确实看到中国企业家精神、管理能力和技术能力在过去二十年都有长足的进步。
2C方面,我觉得中国金融产品的消费也有升级, 2010年我在华尔街提出中国企业要去杠杆,2014-2015年,消费信贷是一个很好的时机,所以当时我们布局了金融数科等企业。在也看到,随着GDP提高,保险科技和投资科技需求增多,产业互联网带动的以区块链为基础的供应链金融是我们未来布局的对象。
王剑:我说说我的总体感觉,从我们一线服务实践来看,未来一段时间的几个趋势:
一是数字化转型,这个势不可当。数字化转型跟疫情有关,但也只是加速了它发展的速度。数字化对金融机构来说,无论对前端获客还是对后台管理或中台搭建都非常有价值;
从细的方面来讲,B端的空间比C端空间更大,举个例子,前几年消费金融比较火,现在监管也在加强,包括前段时间对民间借贷进行法律保护,这些监管的变化对细分行业带来的冲击也是比较大的。
反过来,从B端角度来讲,千亿级别产业集群供应链服务在国内来说市场还是非常大的,但能真正把市场做起来的科技整合力量还不足。所以我们认为无论从市场一线还是从投资角度,这一块在未来都是一个好方向。
从国际形式来看,上半年金融科技领域的投资金额其实有下行趋势,受疫情的影响比较直接,特别是亚太地区,每个细分领域目前还是有很大机会,而且现在较低的估值对投资来说,机会空间非常大,谢谢大家!
王鹏飞:要说金融科技未来几年的趋势和格局,我想简单分享几点:
第一, 金融科技的本质还是“金融”,科技是为金融服务的,所以未来一定会回归到金融主线上来。科技是手段、是工具,不能为了高科技而高科技,不能帮助金融机构、不能真正落地的都是伪科技。
第二, 现在我们金融科技发展的初期,还是以业务为导向,今后几年一定转变到以监管为导向,为中心的上面来。
第三, 刚刚马总讲的2B2C的问题上,现在还是互联网模式抢流量、抢入口,服务于C端的这种逻辑要逐渐的回归到以B端为主的模式上来。
第四, 线上线下会进一步的融合。这是我的一些观点。
杨晓敏:从各行各业的数字化浪潮可以看到,这是一个不可扭转的趋势,金融行业首当其冲,所以各行各业投资的资金也都会进入到科技公司,金融科技公司给产业带来价值,后期上市退出各种通道也会更加通畅。另外,我们看好的企业是能够快速使用科技手段来响应整个金融行业需求,为大家创造价值,能够促进数据流通,为数据资产的进一步开发提供价值的企业,谢谢!
张可:金融与科技实际上是道与术的关系,我呼吁大家要维护好行业生态环境,不要过分吹爆赛道,理性可持续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希望监管能引导资本往实体经济倾斜,打造共生发展的局面,谢谢!
章金伟:我个人对未来3-5年金融科技领域是非常看好的,投资其实就是找变化中的机会。目前中国金融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在于监管层承诺逐步全面对外开放。最近大家可以看到很多国外证券及资管巨头不断在国内设立控股或全资公司,国内证券公司不断传出合并传闻,相信未来其他金融领域也会有更多开放措施。可以预见,未来国内金融行业的竞争非常激烈,大家压力都会很大,科技的手段、智能的手段、线上的手段其实是最有效的竞争利器。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有利于竞争,金融客户对于金融科技企业提供的产品技术服务的接受程度就会更高,预算和流程这些都不会是问题,推广起来打穿整个行业的客户也会很快。比如海通信息部跟合作伙伴开发很多产品服务,都成为了行业标杆,我们投资了一些这样的企业,随后他们基本把行业的主要客户顺势都拿下了,这样的机会很大。
主持人(黄晓黎):刚才嘉宾讲话,我突然想到我最近看的一本书《繁荣的悖论》,最穷的人也会生病,也有借钱的时候,你敢借他吗?在金融科技领域,技术让金融业务降本增效,我觉得金融科技也走在这条路上,它会带来真正的繁荣。希望大家在大变革的领域,创造价值,也找到自身的价值。
END
GP观察
华平投资 | 高瓴资本 | 百度投资|CMC资本 | 博裕资本
创璟资本| 高榕资本 | 澳银资本 | 景林资产 | 凯联资本
盛世投资 | 顺为资本 | 一村资本 | 腾讯投资 | 毅达资本
元明资本 | 远洋资本|盈科资本 | 雷石投资 | 远翼投资
启赋资本 | 温氏投资 | 曦域资本 | 华盖资本 | 华兴资本
达晨财智| 红杉中国 | 同创伟业 | 厚德前海 |首钢基金
蔚来 | 渤海银行 | 好想你 | B站 | 鹏博士 | 全聚德
广汽集团 | 中望软件 | 亿纬锂能 | 康希诺 | 爱尔眼科
新瑞鹏 | 尚品宅配 | 和而泰 | 佛朗斯叉车 | 掌门教育
数联铭品 | 宁德时代 | 三角兽 | 娱人制造 | 云从科技
交控科技 | 笑果文化 | 沃尔德 | 声智科技 | 三只松鼠
车通云 | 思必驰 | 神策数据 | 小鹅通 | 乂学教育 | 掌门1对1
碧桂园 | 富时罗素 | 天风天睿 | 旷视科技 | 瑞幸咖啡
世和基因 | 数澜科技 | 凯联医疗 | 天广实 | 臻格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