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常识梳理:姓、氏、名、字、号 专项训练

高中语文学习助手

高考 作文 试卷  复习资料 高考志愿

说起名字,上学背古诗、古文的时候,大家都遇到过一件很头疼的事,就是记古人的名字。
单记一个名字其实没什么,但每个古人总有那么几个“别名”:有的叫“字”,有的叫“号”。
比如,陶渊明,字元亮,晚年更名为陶潜,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今天咱们就来科普一下,姓、氏、名、字、号。
许慎《说文解字》:“姓,人所生也,从女、生,生亦声。”“姓”的本义是“生”。
因此人们普遍认为,姓最初是代表有共同血缘、血族关系的种族称号,简称族号。
作为族号,它不是个别人或个别家庭的,而是整个氏族部落的称号。
据文献记载,我们的祖先最初使用姓的目的是为了“别婚姻”,“明世系”、“别种族”。
姓起源于母系社会,代表母亲一系,子随母姓。所以中国上古著名的姓氏大多带“女”字旁。
我们常说“孔子,名丘,字仲尼”,可能以为孔子就是姓孔,其实是不对的。
孔子姓什么?正确答案是:姓子,孔是他的氏。
子姓衍生出若干分支,其中一支以孔为氏族名,孔子就是孔氏的第六代。
所以完整的说来应该是: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
姓氏不分家,先有姓,后有氏。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
由于人口的繁衍,原来的部落又分出若干新的部落,这些部落为了互相区别以表示自己的特异性,就单独起一个本部落共用的代号,这便是“氏”。
以现代概念而言,姓是一个人的根目录,是血缘符号,氏是姓的分支,是家族符号,从一个姓里可以分出很多个氏。
“姓”是不变的,“氏“是可变的。顾炎武也说“氏一传而可变,姓千万年而不变。
秦汉之前,姓和氏在不同场合使用,哪些人有姓,哪些人用氏有严格规定。
春秋战国时,宗法制度瓦解,姓氏制度也发生根本变革。
《通志·氏族略》载,“秦灭六国,子孙该为民庶,或以国为姓,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兹姓与氏浑为一者也。”
战国以后,姓氏不分,百姓遂成为民众的通称。汉代以后,姓氏合一,统称为姓。
名是每个人的代号。姓氏是公共的,名是个人的。
《说文》对“名”这样解释:“名,自命也。从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意为,黄昏后天黑,看不见对面的人,所以给自己起名来辨别。
“名”的产生也是在氏族社会时期,同时也是人的个体意识逐渐觉醒的必然结果。
人们发现使用“名”的便利性,便逐渐通行起来,使得人皆有名。
而且,中国古来对人的取名非常重视,在孔子“正名”思想的影响下,更有一种仪式感,父辈给孩子起名也更加讲究,带着期盼、祝福、深意。
而且名还很有时代意义和特色,比如魏晋南北朝人自命清高,玄学盛行,起名讲究高雅,喜欢以“之”命名,如王羲之、王献之,画家顾恺之,将军刘牢之,科学家祖冲之,史学家裴松之,文学家颜延之,杨衔之等;
新中国成立时期的建国、建党、建军、爱国、爱党、爱民等;
以及现在的紫萱、子轩、梓轩、子萱、子璇、子涵、紫涵、梓涵等。
“字”只是限于古代有身份的人。
《礼记·曲礼》上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
在古代,成年后,要给予相应的尊重,长辈可以直呼其名,但是同辈人之间就不能了,所以就有了字,方便他人称谓。
“字”的产生,是出于避讳,也是尊崇长辈的伦理需要。
同辈之间或晚辈称呼长辈时要称字,不能直呼其名。个人自称时,只能用名或号,不能自称字,否则就是妄自尊大。
“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遗,和“名”相表里,所以又叫“表字”。
例如:屈原,名平,字原,平与原二字相连;诸葛亮,字孔明;岳飞,字鹏举等等。
同“字”一样,“号”往往也是“名”和“字”的延伸,所以“号”又叫别称、别字、别号。
按照《周礼》的说法:“号为尊其名更美称焉”,号是一种美称,直白一点,就是自我标榜。
名、字是由尊长代取,而号则不同,号初为自取,称自号;后来,才有别人送上的称号,称尊号、雅号等。
别号在文人中比较流行,名与字一般有一定的联系,而号无任何限制,别号始于唐,盛于宋,而亡于清。

专项训练

1.下列有关古代“称字”“称号”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人幼时命名,男子20岁、女子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为相辅关系,如诸葛亮,字孔明。
B.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C.号又叫别号、表号。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D.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
1.【解析】A(还有相反关系)。
2.下列有关古代“直称姓名”“称绰号”“称小名”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直称姓名”都是称呼自己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B. 绰号,又叫外号或诨名,绰号一般是根据某人的外貌、性格、行为等特征而另起的“名字”。
C. 绰号有褒有贬,如李白外号“诗仙”,项羽绰号“西楚霸王”等。
D. 称小名,称呼对方小时候的名号,以示亲密或侮辱。如称呼曹操为“阿瞒”。
2.【解析】A(还有两种情况:自称姓名或名;用于介绍或作传)。
3.下列有关古代“庙号”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庙号是庙号是帝王死后在宗庙里的称呼,一般认为起源于重视祭祀与敬拜的商朝。
B. 封建皇帝,无论在位时间长短,均可入庙奉祀。
C. 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
D. 一般来说,庙号的选字并不参照谥法,但是也有褒贬之意。太祖、高祖开国立业,世祖、太宗发扬光大,世宗、高宗等都守成令主的美号,而德宗、宁宗过于懦弱。
3.【解析】B(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
4.下列有关古代“年号”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作改元。
B.历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内讧外忧”等大事、要事,一般都要更改年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C.明朝自第一代皇帝朱元璋开始,包括明、清两代,每一个皇帝不论在位时间长短,只用一个年号,如明太祖只用洪武,清高宗只用乾隆。
D.年号制度发端于中国,后来朝鲜、日本、越南、印度都因为受中国的影响,开始使用年号。目前仍旧在使用年号的只有日本。
4.【解析】D(没有印度)。
5.下列有关古代“尊号”“谥号”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追加者亦可视为谥号。
B.尊号一般认为产生于唐代。实际早在秦统一中国之初,李斯等人就曾为当时的秦王献上尊号曰“泰皇”。皇帝的尊号需要避讳,王公贵族、平民百姓是不能够称呼的。
C.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
D.谥号有褒扬性的美谥,如庄、武、文、宣等;有怜惜性的平谥、如怀、悼、哀、闵等;贬义性的恶谥,如:厉、炀等。
5.【解析】B(皇帝的尊号不需要避讳)。
6.下列有关古代“称籍贯”“称郡望”“称斋名”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张九龄是曲江人,故而人称张曲江;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故而人称柳河东。
B. “郡望”一词,是“郡”“望”的合称。“郡”是行政区划,“望”是名门望族,“郡望”连用,即表示某一地域或范围内的名门大族。
C.称郡望,因昌黎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再如苏轼本是四川眉山人,可他有时称“赵郡苏轼”“苏赵郡”,就因为苏氏是赵郡的望族。
D.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姚鼐因斋名为惜抱轩而被称为姚惜抱、惜抱先生,再如欧阳修号醉翁,蒲松龄号聊斋先生。
6.【解析】D(醉翁是欧阳修自称,不是斋名)。
7.下列有关古代“称官名”“称爵名”“称官地”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称官名,把官名用作人的称谓在古代相当普遍,如称贾谊为贾太傅;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官至右军将军,至今人们还称其王右军。
B.称爵名,如诸葛亮曾封爵武乡侯,所以后人以武侯相称;南北朝诗人谢灵运袭其祖谢玄的爵号康乐公,故世称谢康乐;唐初名相魏徵曾封爵郑国公,故世称魏郑公。
C.称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世称陶彭泽;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世称柳柳州。
D. 杜甫称杜工部是以人的官名来命名,王安石称王荆公是以人的籍贯来命名,贾谊称贾长沙是以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
7.【解析】D(王安石称王荆公是以人的爵名来命名)。
8.下列有关“愚”“鄙”“敝”“卑”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愚,谦称自己不聪明,如愚兄,向比自己年轻的人称自己;愚见,称自己的见解。也可单独用“愚”谦称自己。
B.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如鄙人,谦称自己;鄙意,谦称自己的意见;鄙见,谦称自己的见解。
C.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如敝人,谦称自己;敝姓,谦称自己的姓;敝处,谦称自己的房屋、处所;敝校,谦称自己所在的学校。
D.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如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水经注》“昔周迁殷民于洛邑,城隍偪狭,卑陋之所耳”。
8.【解析】D(此处“卑陋”是“低矮简陋”的意思)。
9.下列有关“窃”“仆”“敢”“拙”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窃,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义在内。如窃念,私下想念,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辞;窃惟,私下思惟。
B.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如仆妇。
C.敢。表示冒昧地请求别人。如敢问,用于问对方问题;敢请,用于请求对方做某事;敢烦,用于麻烦对方做某事。
D. 拙,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东西。如拙笔,谦称自己的文字或书画;拙著、拙作,谦称自己的文章;拙见,谦称自己的见解;拙荆,称自己的妻子。
9.【解析】B(仆妇,旧指年纪较大的女仆)。
10.下列有关古代谦辞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或事物。如小弟:男性在朋友或熟人之间谦称自己;小儿:谦称自己的儿子;小女:谦称自己的女儿;小人:地位低的人自称。
B.读书人的自谦词有小生、晚生、晚学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如果自谦为不才、不佞(没有才智的)、不肖(没有出息的),则表示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
C.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尊、家堂:称父亲;家母、家慈:称母亲;家兄:称兄长;家姐:称姐姐;家叔:称叔叔,等等。
D.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称弟弟;舍妹:称妹妹;舍侄:称侄子;舍亲:称亲戚。
10.【解析】C(家堂本指安放祖先神位的屋宇,多借指祖先的神位)。
11.下列有关古代自谦辞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粗:谦称自己没有文化;老脸:年老人指自己的面子;老身:老年妇女谦称自己;老和尚自称老衲;老官员自称老臣;老人自谦时用老朽、老夫、老汉、老拙等。
B.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朕(第一人称代词,我,秦始皇以后成为皇帝专用的自称)、孤(小国之君)、寡(少德之人)。
C.古代官吏的自谦词有下官、末官、小吏、不谷等。因为古人坐席时尊长者在上,所以晚辈或地位低的人谦称在下;女子自称妾;对别国称自己的国君为寡君。
D.犬子、犬女:称自己的儿子、女儿;笨鸟先飞:表示自己能力差,恐怕落后,比别人先行一步;抛砖引玉:谦称用自己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等等。
11.【解析】B(不谷, 不善, 古代帝王的自谦词)。
12.下列有关古代敬辞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帝王的敬称有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等。驾,本指皇帝的车驾。古人认为皇帝当乘车行天下,于是用“驾”代称皇帝。
B.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帝,就告诉在陛(宫殿的台阶)下的人,请他们把意思传达上去,所以用陛下代称皇帝。
C. 殿下是对皇太子的专称。
D. 对将军的敬称是麾下。
12.【解析】C(太子可以称为殿下,而殿下的范围更广,非太子之专称,亲王亦可)。
13.下列有关古代“令”“尊”“贤”“仁”敬辞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令,意思是美好的,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如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阃(对方的哥哥)、令郎(对方的儿子)、令爱(对方的女儿)。
B.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物,如尊上(称对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称对方父亲)、尊堂(对方母亲)、尊亲(对方亲戚)、尊驾(称对方)、尊命(对方的嘱咐)、尊意(对方的意思)。
C.贤,用于称平辈或晚辈,如贤家(称对方)、贤郎(称对方的儿子)、贤弟(称对方的弟弟)。
D.仁,表示爱重,应用范围较广,如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等。
13.【解析】A(令阃,对方的妻子)。
14.下列对有关称谓前加“先”“太”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称谓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
B. 称已死的皇帝为先帝,称已经死去的父亲为先妣或先父,称已经死去的母亲为先慈或先考,称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为先贤。
C.称谓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长一辈,如称帝王的母亲为太后,称祖父为大(太)父,称祖母为大(太)母。
D.唐代以后,对已死的皇帝多称庙号,如唐太宗、唐玄宗、宋太祖、宋仁宗、元世祖、明太祖等。
14.【解析】B(称已经死去的父亲为先考或先父,称已经死去的母亲为先慈或先妣)。
15.下列有关T特殊称谓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贫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叫“患难之交”;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金兰之交”。B.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叫“刎颈之交”;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
C.从小一块儿长大的异性好朋友叫“竹马之交”;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D.辈分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贵贱的变化而改变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车笠交”。
15.【解析】A(贫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叫“贫贱之交”,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叫“患难之交”)。

推荐一个作文公众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