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汉腔的东西湖人都是土著吗?黄陂人还需要说汉腔吗?
前言
小编一位朋友,住在黄陂,在东西湖上班,昨天被一自称东西湖土著的人“鄙视”了,原因很搞笑,中午吃饭聊天的时候,就“外婆”这个称呼有了争议,黄陂人说叫“GAGA”,东西湖人说他们叫“JIAJIA”,黄陂人说东西湖人过去也叫GAGA,这位东西湖年轻人骄傲地看着他说,我们吴家山人说的都是汉腔,叫家家。这位黄陂朋友也是无聊,多嘴说了一句“东西湖说汉腔的都是后来从市区搬过来的,本地人说的是黄陂孝感蔡甸河南黄冈话”,此话自然引起后面很大的争吵,但好在大家是同事,虽然互相糟痞,但彼此都知道开玩笑的成分居多,互相之间不会生气,不至于像在论坛上面闹得鸡飞狗跳。吴家山确实很多人说汉腔,这是真的,但以小编接触的人群来看,东西湖超过40岁以上的人不怎么会说汉腔,这个原因很复杂,请听小编慢慢道来。
东西湖成为一个单独的行政区时土著人数真的很少
东西湖,被汉江和府河两条大河所包围,现在府河很温顺,但在解放以前,府河没有改道和上游修建水利设施之前,每年夏季府河泛滥起来,会把东西湖和黄陂盘龙城淹没一大半,加上每隔几年长江发洪水,江水会由汉江倒灌过来,两者叠加,1958年之前的东西湖绝大部分地方是不能住人和种庄稼的(1958年之前,东西湖区域内仅有666公顷,约合6.6平方公里的耕地可以种夏季稻谷)。1958年之前的东西湖,属于汉口市、汉阳县、汉川县、孝感县和黄陂县共有(2/3属于原汉阳县管辖)。1958年之前,吴家山还是一片荒山泽地,仅有20户人家(那时候,东西湖和黄陂南部,汉口北部不仅有水患,而且还有血吸虫病,甚至整个村子被疾病吞噬)。1949年,据不完全统计,东西湖区域仅有人口49659人,1958年统计数量为68822人,10年时间增长不过2万。1958年后,随着东西湖大堤的建成,东西湖区域内不再有水患的威胁,人口才大量增加,5次人口普查的结果如下(常住人口数量,非户籍人口):
- 1964年,东西湖人口普查数量为10.2382万人
从这个人口变化统计来看,东西湖人口大量增长在1990-2010年间,常住人口翻了一番,这段时间也是东西湖大发展的20年,以前的东西湖,GDP是远不如黄陂江夏和新洲的,经过这20年,东西湖才能赶上甚至超过他们。按照这个统计表来看,纯粹意义上的东西湖土著人口1950年代仅仅只有5万,即使后来有开枝散叶,今日东西湖人口中,在此地居住超过70年的土著充其量应该不会不超过10万。
东西湖人员构成
- 土著居民:由黄陂人、蔡甸人、汉川人和孝感人组成,土著人的口音也五花八门,汉腔绝对不是东西湖的本地语言。
- 57年修建大堤定居人群:1957年,为修建东西湖大堤,湖北从河南省和黄冈地区调集了大量民工,大堤建成以后,这些人中的大部分就留下来定居于东西湖农场,人数应该有4-6万左右。
- 1990年以后,随着东西湖吴家山、常青花园、金银湖地区的先后开发,大批汉口人和外地人通过还建、买房定居于东西湖
说汉腔的会是东西湖土著吗
理论上来说,一个家庭,只有在一个地方呆了3代以上,家庭成员间的语言才有可能和该地区的方言同化,简单说就是一个河南人定居于东西湖3代以上,家里成员间交谈才有可能用东西湖话。东西湖由于在1958年之前不是一个单独的行政区,故本地的方言有很多,吴家山话是几种语言混合而成,有点像黄陂话,也有点像蔡甸话。东西湖老一辈的土著人,包括很多40岁以上的,应该都不愿意说汉腔吧(能够理解吧,这些土著过去是四个县的人,他们当然说本县的方言,他们的下一代也不是不会说,而是不愿意说),东西湖说汉腔的,如果不是市区搬过去的,那么就是移民的后代在汉口人耳濡目染中学会的。那种外面说汉腔,回家说河南、黄冈话以及其他湖北地市方言的人,大概率是后来移民到东西湖的人群。
武汉郊区土著应该说汉腔吗
总结一下小编的看法吧,40岁以上的东西湖人,如果说汉腔,大概率不会是东西湖土著,很可能是移民,40岁以下的人说汉腔,这就不好判断了,毕竟年轻人在语言这方面是趋向于强势方言的(就算是东西湖土著的后代,也有可能学说汉腔的,虽然他的爷爷还是说的黄陂或者孝感话)人家想说什么话,其实根本不关小编的事。所以下面小编的个人观点,各位尽可以无视。小编个人觉得吧,随着武汉城乡差距的减小,郊区的土著在三环内其实无需说汉腔了(以前城乡差距大,为了保护自己,郊区人在汉口说汉腔是可以理解的历史),只要说两种语言就行,比如黄陂人说黄陂话和普通话,蔡甸人说蔡甸话和普通话,汉腔就让汉口汉阳和武昌的土著去说就好了。新武汉人,则可以说三种话,家乡的方言,汉腔和普通话,当然如果你想说黄陂话,小编也表示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