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别人说好话的套路,最后一点是关键!

每天为你深度解读《资治通鉴》


请听题:有个和你关系不错的同事犯错了,你如何在领导面前帮他说好话呢?

2700多字无图,阅读大约需要5分钟。
欢迎朋友圈与微信群转发,平台转载请查看主页“撩”。
——以下正文开始——
《资治通鉴》第26卷,汉纪十八
 汉宣帝 神爵二年(辛酉,公元前60年)

【原文】(可跳过直接看解析)

司隶校尉魏郡盖宽饶,刚直公清,数干犯上意。时上方用刑法,任中书官,宽饶奏封事曰:“方今圣道浸微,儒术不行,以刑余为周、召,以法律为《诗》、《书》。”又引《易传》言:“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家以传子孙,官以传贤圣。”书奏,上以为宽饶怨谤,下其书中二千石。时执金吾议,以为“宽饶旨意欲求禅,大逆不道!”谏大夫郑昌伤宽饶忠直忧国,以言事不当意而为文吏所诋挫,上书讼宽饶曰:“臣闻山有猛兽,藜藿为之不采;国有忠臣,奸邪为之不起。司隶校尉宽饶,居不求安,食不求饱;进有忧国之心,退有死节之义;
上无许、史之属,下无金、张之托;
职在司察,直道而行,多仇少与。
上书陈国事,有司劾以大辟。臣幸得从大夫之后,官以谏为名,不敢不言!”
上不听。九月,下宽饶吏;宽饶引佩刀自刭北阙下,众莫不怜之。

【译文】(可跳过直接看解析)

司隶校尉魏郡人盖宽饶刚直清正,数次昌犯汉宣帝。此时,汉宣帝正注重刑法事务,信任由宦官担任的中书官。盖宽饶上了一道秘密奏章说:“如今圣贤之道逐渐衰微,儒家经术难以推行,把宦官当作周公、召公,把法律当作《诗经》、《尚书》。”又引用《易传》说:“五帝将天下视为公有,三王将天下视为私有。视为私有则传给子孙,视为公有则传给圣贤。”奏章呈上,汉宣帝认为盖宽饶恶意诽谤,将其奏章交中二千石官员处理。当时,执金吾认为:“盖宽饶是想让皇上将皇位禅让给他,大逆不道!”
谏大夫郑昌怜悯感伤盖宽饶忠直忧国,因议论国事辞不达意而遭文墨之吏诋毁陷害,于是上书为盖宽饶鸣冤说:“我听说,山中有猛兽,人们因此而不敢去摘采野菜;国家有忠臣,奸邪之辈因此而不敢抬头。司隶校尉盖宽饶,居不求安,食不求饱,进有忧国之心,退有死节之义;上无陛下亲属许、史两家的庇护,下无作为皇家近侍的金、张两家的支持;而身负监察职责,秉公行事,所以仇人多而朋友少。他上书陈述对国事的意见,却被有关官员弹劾,处以死刑。我有幸能跟随在各位大夫之后,身为谏官,不敢不说出自己的看法!”汉宣帝不听。九月,盖宽饶被交付狱吏审判。盖宽饶用佩刀自刎于未央宫北门之下。人们无不怜惜。

【解析】

材料中的这个盖饶宽如果用朴素的视角来看,此人是个好官,但是不太会说话做人,以至于得罪了不少人。
盖饶宽上的这个奏章到底是什么意思,并不是重点,关键是让汉宣帝非常不爽,于是将其治罪。
虽然盖饶宽得罪了不少人,但是也有愿意为他说话的。比如这个谏大夫郑昌。
郑昌的动机是什么、能有什么好处不是重点,重点是他为盖饶宽求情的时候说话,这个套路很值得思考。
简单来说,郑昌说的话分为4个方面。

1.先论其本心是好的

司隶校尉宽饶,居不求安,食不求饱;进有忧国之心,退有死节之义;
我之前在很多文章中提到,论行与论心的辩证关系。
有句话这样说的“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行,论行寒门无孝子;万恶淫为首,论行不论心,论心则天下无完人”
其实不光这句话说的孝、淫,其实对于很多事而言,论心,绝大多数人的出发点都是好的,如果以此来看,可以笼统的看为是好人。
而论行,则从实际角度出发因为主观的偏颇,难免会造成一些偏差和失误,以此来看又可以看做是坏人。
所以,如果要帮人说话,那就要论心,如果要落井下石,那就倾向论行不论心。
这里郑昌要帮盖饶宽,必须是论心,突出他本来可以选择不管、混日子,却选择跳出来说这个话,初心是好的。

2.无恶意

上无许、史之属,下无金、张之托;
汉宣帝为什么要治罪盖饶宽,因为他的一封奏折,让汉宣帝觉得是在诽谤朝廷,是说要搞什么禅让把刘家的皇位让出去。
但关键谁是受益者?这到底是有人背后搞事,还是捕风捉影、牵强附会?
冲这一点出发,郑昌的意思就很明显了,属于动机利益分析。
这个盖饶宽他没背景、没后台,他如此这个又是为了谁?这样做他自己又能得什么好处?
显然,其中有太多的说不过去。

3.把水搅浑

职在司察,直道而行,多仇少与。
到这里,郑昌这12个字用的非常好。
有盖饶宽被处理,到底是谁在其中起了关键作用?是汉宣帝还是某些人?
这个不得而知,但是郑昌这话用处却有很多。
其一,如果是某些人是关键,汉宣帝不过是听了别人的话,那么这12个字的作用就是盖饶宽得罪人多,有人在借机用汉宣帝之手报复盖饶宽。
其二,如果是汉宣帝,假设汉宣帝后面想放过盖饶宽,那么这个理由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台阶,能够把之前错误对待盖饶宽的责任推到别人身上,汉宣帝不过是被蒙蔽了而已。
同时从帝王术的角度,盖饶宽他不党不群,得罪的人多,如此孤臣汉宣帝不但不能处置,反而还要大大地重用才行。

4.处置的不合理

上书陈国事,有司劾以大辟。
郑昌要救盖饶宽,其实效果之一就是要把汉宣帝的决策给推翻。
这个时候就要就事论事,针对处理意见做文章。
盖饶宽上书谈论国事,这个是他职权范围之内的事,他如此做也是行事自己的权力。
诚然,他上书可能有不对,可能过分了,但是以此处理,却是说不过去的。
因为这样就树立了一个负面榜样,以后没人敢上书,深怕自己因为上书内容不当而被治罪。
最后就没人上书,看着朝廷烂掉。

5.把自己摘干净

臣幸得从大夫之后,官以谏为名,不敢不言!
上面的说完,其实对于帮盖饶宽而言已经该做的都做到位了。
接下来的关键就是把自己给摘个干净。
毕竟现在汉宣帝很不爽,郑昌跳出帮盖饶宽说话,万一被认为是一伙的一起收拾了,那就得不偿失。
所以,郑昌的这一小段话,有三个意思。
其一,自己的本职是这个。
其二,这个职位他就是要说话、谏言。
其三,郑昌虽然知道汉宣帝很不爽,但是还是必须履行职责进言。
言外之意就是,郑昌和盖饶宽并没有什么私下交易、更不是一伙的,而是履行职责不得不说而已,至于听不听是你汉宣帝自己的事,反正我郑昌该说的都说到位了。
毕竟帮人说话不是非要把自己搭进去才算完。

【启发】

其实从结果来看,郑昌并没有把盖饶宽捞回来。
但能认为郑昌这个劝谏或者帮人说话的套路没用吗?不能够。
其实生活中咱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帮人说话、亦或者劝别人,对方不听。
因为很大程度上,你给别人的感觉就是你在教别人做事、在纠正他的错误,这就造成了一种天然的对立感,这如何让别人接受你说的话。
在看过上面这段材料之后,或许可以试一试这样的方法。
如果你是帮别人说情,那么你要突出对方初心是好的。
然后稍微说明为什么现在出现这个情况,其实对方也不想,不过是出现了偏差,对方也很懊恼。
如果局面复杂,其中牵扯人很多,可以尝试说有人在暗中搞事情,但慎用。
之后再点明如此处置的负面效果产生的东西将会作用在他自己身上,即不要说他不对,而是给他说说后果,尤其是对他自己的后果。
最后就是把自己摘干净,婉转说明自己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和你关系好,亦或者职责所在,至于听不听还是你说了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