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饮变成津液的过程

与喝冰水的人不同,有人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就是习惯喝滚烫的水。现代医学发现这种人的口腔癌、食道癌和胃癌的发病率远远高出普通人。这一论断也吓坏了很多人,因此不敢再去喝开水。

其实这一论断是典型的颠倒因果,不是习惯喝开水的人容易得癌症,而是容易得食道癌胃癌的人喜欢喝滚烫的的水。

中医诊疗超越了物质层面,而进入到能量和信息的高度,因此虚、实、寒、热的概念贯穿始终。人的体质不同对寒热温凉的感觉体会也不同,有的人皮糙肉厚,有的人弱不禁风。临床上看到很多阴寒内盛的患者,自述无论多热而饭菜汤水喝到嘴里就能变凉。这些人经过治疗,吐出很多冰凉的粘痰浊涎以后,这种阴寒的状态和感觉才会消失。而这个问题不解决,就会为滋生肿瘤提供合适的条件。

津液不同于饮进去的水的第二个特点是,水饮必须经过胃肠粘膜过滤以后才能初步变成人的体液,这也是人体主动消化和吸收的一个过程。

胃肠粘膜本身就是一道防线,如同国门的边防检查和海关一样,过滤吸收自己需要的,排斥对自己不利的东西。同时这道防线也管控着体内的津液,禁止或有限度地分泌或渗出。可以想见,如果这道防线失灵,相当于没有边防,国门洞开,精英流失,外邪乱入,相当于国家的身体神明就危在旦夕了。

人身六腑中的三个腑:胃、小肠和大肠承担了主要消化和吸收的功能。《黄帝内经》说胃是“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小肠是“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小肠能够“泌别清浊。”是最主要的吸收器官。大肠是“传导之官,变化出焉。”

水饮入口,口腔和咽喉,乃至食道黏膜都会被滋润,会少量吸收。水饮入胃,被胃温暖柔化,送到小肠。胃主要是分泌粘液和胃酸,付出多吸收少,胃壁偏厚并不直接吸收水饮。很多人饮水过多或单位时间喝水太多,会将大量水液存储在胃中。稍微一动,就能听见肚子里咣咣水响。这样做会把胃壁平滑肌拉长,时间长了会造成胃壁弛缓或胃下垂,有些人被诊断为瀑布型胃,大多是饮食不节造成的。

更大的痛苦是,这些人喝了一肚子水,但是不被消化吸收,口中还是焦渴难耐,这就是水气病,发展严重了,先伤胃后伤心。舌头胖大出现齿痕,患者还会出现很多心脏病症状,比如心慌心悸、胸闷胸痛,甚至有心痛彻背,背痛彻心等等。

除了提醒患者本人必须要改变不良的饮水习惯,中医治疗水气病,主要用温阳利水的方法,代表方剂有苓桂术甘汤、五苓散和真武汤,也可以艾灸或点按针刺水分穴,具体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有意思的是,古人发现了能促进水饮被消化吸收代谢的方法,这个方法就是人工制造甘澜水,在《汤液经法》乃至后世的伤寒论中有详细的论述。具体作甘澜水法是:“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杓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从精气的角度来讲,这是将人气注入到了水中,使水的能量更丰富更灵动,从物质层面上讲,这样做打破了水的分子团和长分子链,使得水分子更容易渗透进入到人体。

小肠是真正吸收水饮的器官,小肠壁薄,血管淋巴管丰富,小肠又容纳了丰富的消化液和消化酶,这些活力元素溶解在饮食中,再被小肠温化吸收,水饮就脱胎换骨变成了真正的津液。

大肠是吸收挽留水饮的最后一道防线,残渣余孽、浊水污物在大肠中被腐蚀发酵,化腐朽为神奇,是制造精气的主要场所。很多人视大肠为污秽场所,每天和大便较劲,恨不得天天洗肠清肠,殊不知道在屎尿中,没有粪便的发酵滋生,人会少了一大半精血来源,连好汉经不住三泡稀。

利用结肠和直肠粘膜吸收水分和药物,这就是现代医学用的肛门栓剂和灌肠疗法的基本原理。水液和药物通过直肠上静脉经门静脉进入肝脏进行代谢后再循环至全身;也可以通过直肠中静脉和直肠下静脉及肛管静脉绕过肝脏直接进入血液大循环;还有就是是通过直肠淋巴系统吸收后,通过乳池,胸导管进入血液循环。直肠给药的好处是:防止或减少药物对肝脏的毒性及副作用。

我喜欢看《荒野求生》,其中有一集讲的是贝尔来到海上鸟岛,没有干净的淡水,只有和鸟粪混杂在一起的雨水。这种水如果喝,那只能引起强烈的呕吐,别说补充体液,恐怕会流失更多的体液。贝尔是个老司机,他用饮料瓶灌上收集来的鸟粪水,然后接上胶皮管,插到自己的肛门里面做灌肠,这同样能利用直肠粘膜过滤吸收水液。而且大家都是粪,谁也不嫌弃谁,没有恶心痛苦的反应。这个方法值得在应急的状态下借鉴使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