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开美翻刻宋版伤寒论》282条浅析
282、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这一条论述:少阴病阳虚水火不济。
这一条又象热,又象寒。“欲吐不吐,心烦,自利而渴”很像热证,但它并不是热证,是一个少阴病虚寒证。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这分明就是少阴病的寒证嘛。少阴抗邪无力,出现欲受不甘,欲拒不能的情形,就会“欲吐不吐,且心烦”。“但欲寐”,反映了少阴病的本质,阳气一虚,阴气用事,阴多阳少。此时,可见少阴病的主证:“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主证见之,应用四逆汤以温之,扶阳以消阴。在临床上见到“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搞不清是阴是阳,是寒是热,因而治疗不及时,就会使病拖延了。初得病时,“欲吐不吐,心烦”,正气还有抗邪之意,到了五六日时,阳气更虚,寒邪更盛,就“自利而渴”。“自利”为自发下利,少阴有寒,就有了里寒少阴火衰,寒盛于里,出现下利。为什么会渴?自利不渴属太阴也,自利而渴属少阴也。少阴主下焦,肾阳存于下焦,肾阳有气化津液的作用,肾阳一虚衰,不能气化津液,致津液缺乏,就会口渴。少阴病拖延到五六日,邪更盛,少阴正气更衰。肾主水,心主火。少阴阳虚在下,火无阳以温,就出现下利。肾水无阳气以蒸化津液,不能上升,就出现口渴,需引水自救,而饮下的水因少阴阳虚不化而不能变成正常的津液。从心烦、口渴这些症状看,像是有阳热,但从腹泻下利、但欲寐来看,这人又是虚寒证。关键看症状: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凡小便不黄不赤,而是小便清白的,为少阴虚有寒,不能制水。此病下利,但欲寐,且小便色白,这是少阴寒证。心烦,欲吐不吐,口渴,皆为少阴阳虚气化不利,少阴想要抗邪而又无力,此实际为少阴阳虚的反映。比如:56、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一云大便青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创美中医:另外,提醒一句: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这确实是少阴病一篇提纲契领性的条文。但仲景师并没有把少阴病的本质,明确讲出来。需要结合少阴病整个条文看。比如,下一个条文的出现,就容易把人引入歧途。282条文,仅仅是少阴病的其中一类。若仅以小便色白、下焦虚寒,定性为少阴病,正向推导是正确的,但反向推导:少阴病=小便色白、下焦虚寒,就是错误的了。为什么?这也是我当初研究伤寒论少阴病的困惑之一。因为少阴病篇中,有许多与282条文相关方剂,比如真武汤、附子汤、麻附甘汤,这是理所当然的。但同时又出现桃花汤、吴茱萸汤、猪苓汤…这些方剂为何被仲景收录在少阴病一篇?两类方剂的风格是截然不同的。甚至包括大承气、黄连阿胶汤…都统统搅和在一起,不觉得诡异?难道是王叔和在整理编次伤寒论时的败笔?解开这个谜团,需要我们重新解读281条文: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这个条文有两个眼目:①脉微细②但欲寐。一个是脉,一个是证。①是医者切脉得出的象②是患者直观给出的象。万物类象,在象的背后直接指向同一个问题的本质。辩xx病脉证并治,脉+证→并→治。可以说,仲景的思维是严谨的。同样,少阴篇,脉与证,同时兼具。合二为一,互不矛盾。什么样的病人脉象为微细?津血亏虚,气血不充盈的脉象是这样。形容讲,农村用软质水管子浇地,停水后,水管里残留一些水,瘪瘪的,鼓不起的,就类似这脉微细。但欲寐?打不起精神,想睡觉。为什么但欲寐?气血亏虚不能濡养其表。再接着说,什么原因导致津血(津液)亏虚?寒,津液不化;热,灼伤津液。或寒热错杂。这三者都可以引起津亏而出现少阴病。只是少阴病偏于表,以表为所急所苦。